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阿里地区野血牦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23-11-16    5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野血牦牛是野牦牛与家养牦牛杂交而成,其体型外貌大、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采食范围广、产肉产奶量高,与普通家养牦牛相比均具有绝对的优势。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地区除札达县外,其余6个县均有野血牦牛分布。近年,由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野血牦牛遗传多样性衰减,数量持续下降,濒临绝灭,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的挑战。该文论述了阿里地区野血牦牛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等。

  • 关键词:
  • 出肉率
  • 发展思路
  • 现状
  • 遗传资源
  • 野血牦牛
  • 加入收藏

牦牛是生存于青藏高原及其濒临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是藏区牧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青藏高原其他物种无法替代的畜种遗传资源,但由于其体形小,出肉率低,冬季生长慢,生产效益差,使牧民的经济收入也比较低[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通过野牦牛优良基因的导入,与家牦牛杂交所生产的野血牦牛,可有效弥补家牦牛生产中的缺点[2]。研究表明,与家牦牛相比,野血牦牛有3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抵抗力和适应性强、采食范围广、越冬死亡率小(犊牛成活率达到98%以上);二是生长发育速度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家牦牛提高10%以上;三是繁殖率高,深受当地牧民的喜爱[3]。

据记载,百年前野牦牛分布颇广,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的山脉,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与加剧,野牦牛被迫迁徙到更高和难以攀登的高寒之地[4,5]。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和“世界第三极”,地广人稀,也就成为野牦牛迁徙的首选地。这里草场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为16%以上,可利用草原面积172 667 km2,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0 666.67 hm2,载畜能力较高,是西藏重要的畜牧业主产区之一。


1、阿里地区自然条件


1.1 地理位置

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下管辖的一个地区级行政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辖域总面积34.5万km2。东起唐古拉山以西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市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毗邻。

1.2 气候条件

阿里地区地处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气温低、干旱、日照射强、温差大、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0.1℃,最热月平均气温13.5℃,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12.4℃。日温差16℃,年温差25.9℃。无霜期95 d,年降雨量73.4 mm,年蒸发量2 465.3 mm,年平均风速3.2 m/s,年大风日数115 d。阿里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冬季日照率75%,夏季76%。

1.3 草地资源

阿里地区土地总面积约为2 960万hm2,其中草地面积214 666.67 hm2,占土地面积的72.6%;草地可利用面积17 266 666.67 hm2,占全地区草地毛面积的80.5%,核定载畜量250.2万个绵羊单位。2019年,全地区牲畜存栏为175.8万个绵羊单位,尚有74.4万个绵羊单位养殖空间。阿里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低。阿里地区各县均有人工种草基地,其中措勤县人工种草面积1 500 hm2。


2、阿里野血牦牛产业现状


2.1 野血牦牛资源分布规律

据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该区的7个县域内,除札达县外,其余6个县均有野血牦牛分布,其中以改则县分布最多,野血牦牛数量占全区总数的50.93%,其次依次为革吉县(17.99%)、日土县(8.76%)、措勤县(8.48%)、噶尔县(7.97%)和普兰县(5.86%)。

2.2 野血牦牛数量下降

由于其抗逆性强,不需特殊条件,凡是能生产普通牛的温带及寒冷地区都可以很好地生长,也正是因为如此,牧民对其的保护力度不够,饲养管理上不精细,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动和因素导致野血牦牛的数量正在下降。

2.3 缺乏野血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体系

目前我国许多牦牛产品至今尚无系列的国家标准,牦牛加工产品质量粗糙。此其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开发挖掘不够,规模小,不完善。


3、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自然条件恶劣

阿里地区地处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西藏广大牧区海拔高、气温低、冷季长(7~8个月)、暖季短(4~5个月)、自然灾害频繁,导致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减弱。随着天然草地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海拔4 300 m以上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地。冷季饲草供应不足问题仍然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3.2 养殖方式落后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占主导,基本处于靠天养畜状态。而且当前草场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压力突出,同时由于牧民的科学饲养意识淡薄,加之受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影响,他们以“畜多为富”,而且“惜杀惜售”,尤其是犊牛更加不愿出售,使得超载过牧的情况日益严重。而且管理方式还比较原始粗放,过度依赖天然草场,不愿补饲,当地牧民还未完全掌握牦牛补饲管理的技术要领。

3.3 基础条件薄弱

高海拔牧区交通不便、能源、信息滞后,畜牧业基础不牢固。牦牛标准化养殖场、良种扩繁场,场地设施不齐全,没有建成畜群分群、免疫驱虫及称重等多功能巷道圈,暖棚及牲畜驱虫与防疫等配套设施,饲草料储备库等条件十分落后,家畜保温和抗雪灾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有些地方家畜的饮水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抵。

3.4 科技供给不足

由于西藏畜牧业产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规模小、生产条件差、产业链短、市场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特色畜产品开发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农牧民受教育的程度低也是影响和制约科技成果和新技术转化和应用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环境艰苦,其他地方的高精尖人才不愿到这里工作,导致畜牧业研发人员数量少,科技创新能力弱。


4、发展思路


4.1 建立核心育种区

阿里地区野血牦牛种质资源丰富,通过野血牦牛系统选育,以野血牦牛繁育能力(优质种公牛存栏量、良种能繁母牛存栏量和年产冻精量)、种公牛培育(杂交改良、提纯复壮、本地品种选育)、良种推广(扩群)的方式建立优质野血牦牛核心育种场。生产出系谱清晰、性状突出、抗逆性强的优质野血牦牛品种。向阿里地区乃至自治区源源不断提供优质种质。

4.2 建立良种扩繁区

依据阿里地区野血牦牛资源分布特点,以改则县古姆乡为核心,以现有存栏野血牦牛种群规模339头以上区域为重点,以传统放牧为基础,以淘汰当地土种种公牛、补充更新和提高能繁母牛比例为核心,以提升母牦牛繁育设施和补饲条件为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在充分利用阿里地区的天然草场资源的基础上,采取草场入股、牦牛入股、劳力入股等方式,使得广大农牧民参与其中,通过“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模式,鼓励支持引导牧户、建档立卡户、合作社(成员)养殖能繁母牛,由技术人员统一提供技术服务,推动母牛扩群增量。

4.3 优化畜群结构,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草场的建设和保护,实施天然草场禁牧、休牧和轮牧,严格核定草场载畜量,建立健全健康、有序的放牧制度,形成新的草场配置体系。按照补齐短板、提高产量的理念,积极推进种草养畜。优化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实现4岁牦牛适时出栏,减轻草场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

4.4 建设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绿色养殖

4.4.1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

积极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家庭牧场,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联合社。通过标准化半舍饲养殖,补饲养殖,缩短饲养周期,将牦牛出栏周期缩短到4年,年出栏率达20%左右。力争到2025年,全地区牦牛规模化养殖达到35%以上。

4.4.2 发展现代规模化养殖

分别在改则县、日土县、噶尔县、改则县建设牦牛标准化育肥基地。按照选购架子牛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饲养工艺统一、出栏标准统一的思路,推进野血牦牛标准化育肥生产,逐步实现肉产品安全绿色养殖。

4.5 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4.5.1 打造阿里牦牛公用品牌

培育“象亚牦牛”区域品牌,支持加工企业创新牦牛产品,鼓励企业及经营主体加大“三品一标”的申报力度,建立牦牛屠宰及牛肉初、深、精加工生产企业。

4.5.2 培育牦牛产业龙头企业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净土公司作为阿里地区牦牛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冷链物流等一体化模式,引领带动创建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10家。

4.6 加大科技推广,抓好疾病防控

4.6.1 强化科技服务工作

以政府主导为主,依托自治区科研单位,联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做好人才培训服务。

4.6.2 强化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牦牛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规范牦牛饲草饲料、添加剂及兽药使用,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强制免疫标识制度。


5、结束语


野血牦牛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其产区在高寒地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要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应予以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注重市场驱动。第二,“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引导农牧民,重视野血牦牛的优良资源,并使其积极参与到保护的队列中去,同时健全放牧制度,减轻草场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第三,“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结合“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模式来打破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合理布局产区,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牛群繁活率,从而提高牦牛业效益。第四,“创新驱动,科技兴牧”,建立科技人员定点包县包乡包村长效机制,落实千名农技人员、“三区”人才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第五,“提质增效,强牧富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前提下,野血牦牛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由财政、金融和养殖主体各投入机制,坚持为农、贴农、惠农,带动藏区牧民就业增收,让牧民分享畜牧产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兴东,裴杰,郭韶珂,等.中国牦牛产业现状及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2,18(10):52-55.

[2]朱新书,阎萍,梁春年,等.野牦牛的抗逆性与牦牛的抗逆育种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29-30.

[3]董忠厚,刘武林,高占明,等.全、半血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试验[J].中国牦牛,1993(4):20-22.

[4]陆仲璘,李孔亮,卢鸿计.中国野牦牛的分布类型及利用[J].动物学杂志,1993(4):43-47.

[5]何芳,殷满财.牦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4):20-22.


基金资助:西藏牦牛品种选育提高与高效健康养殖集成示范(2022YFD1302101);国家肉年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阿里地区改则县野血牦牛健康养殖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QYXTZX-AL2021-02);


文章来源:刘洋,张强,鲜莉莉等.阿里地区野血牦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畜牧科技,2023(11):115-11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当代畜禽养殖业

期刊名称:当代畜禽养殖业

期刊人气:81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内蒙古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5-5959

国内刊号:15-1150/S

邮发代号:16-4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