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影响因素探讨

  2021-10-21    17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总结,基于网络舆情基本理论,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维度,原事件维度、政府维度、媒体维度和公众维度,其中原事件维度包括事件类型、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和事件模糊性这四个影响因素;政府维度包括强制手段、官方回应和渠道多样性;媒体维度包括深度报道和客观性;公众维度包括情感倾向、网民爆料和网民参与度。

  • 关键词:
  • 媒体维度
  • 影响因素
  • 政府
  • 次生舆情
  • 突发公共事件
  • 加入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经济建设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聚集和爆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反映了很多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的便利平台,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上掀起舆论风暴,网络舆情随之产生。很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和演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衍生话题,也就是次生舆情。次生舆情在近年来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时常出现,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次生舆情,更是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给政府舆情监管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网络形势下,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即突然发生的,会对社会稳定和秩序造成损害的危机事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火灾等)、事故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品安全等)和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刑事案件等)。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舆情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舆情的传播与演变规律、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机制、舆情的引导与协同治理。李晚莲、高光涵从主体驱动、载体展现、客体影响和引体牵引四个维度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曾祥敏、周杉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路径。齐佳音、方滨兴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在五个方面的创新。吕静提出了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关于科学预警和研判的基本理论要求。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研究还比较少。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是由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政府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必须做出应对。这是不同于其他事件类型舆情的,比如经济事件、娱乐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回应、处置都会受到大家的关注,若是出现失误,很容易激起次生舆情。


2、影响因素分析


2.1事件维度相关指标

原生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它的一些属性是引发次生舆情的因素,包括事件类型、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和事件模糊性。

2.1.1事件类型

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首先,跟原生事件的性质、类型的有关。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舆情事件,常常在原有舆情的基础上会有一个或多个新的次生舆情,出现一种“聚集效应”。一般来说,社会安全事件最容易产生次生舆情。其次,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

2.1.2规模大小

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一般反映的是事件的爆发程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全国以及跨5省以上、地区性(地理大区)、省、市、区县、区县以下(小范围)这六个等级。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就属于全国性的;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事件影响范围跨5省以上;2020年浙江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的影响范围则属于省市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越大,往往造成的社会影响就越大,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次生话题产生。

2.1.3危害程度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指的是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危害越大的事件更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从而引发次生舆情。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1.4事件模糊性

事件的模糊性指的是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公众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到事件的真相而质疑。对于复杂的事情,若是能将事实细节向公众及时、完整地公布,不一定会产生次生舆情危机。反之,即使是简单的事件,如果一直遮遮掩掩,必然会引起公众的猜疑,从而主动去挖掘出更多的事实真相,次生舆情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2政府维度相关指标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官方,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强制手段、官方回应、渠道多样性这三个。

2.2.1强制手段

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基层部门采取“鸵鸟政策”来应对,“封、堵、删”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很容易导致次生舆情的发生。以2017年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自杀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初期就存在“删帖思维”,并将其作为纠正舆论偏差、处理谣言的主要方式。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舆论的反感,导致了舆论反应初期“越删越火”的恶性循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通过阻断公众的发声来进行舆论控制显然是会适得其反的,对于公众舆论,堵不如疏。

2.2.2官方回应

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无论事件是否与政府有直接关系,次生舆情最终都会指向政府。尤其是危机发生之初,事实信息不清,真相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社会情绪需要找到“突破口”,此时政府不得不直面危机。一旦出现应对不力、处理不当的情况,可能很快引发“二次危机”,成为舆论的主流和焦点。

2.2.3渠道多样性

渠道多样性,即政府发布信息的渠道是否多样、易于让民众接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是否拥有通畅的新闻发布渠道和较为完备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舆情的调节和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形成了多元化的舆论场,政府应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公众易于得到相关信息,避免出现次生危机。

2.3媒体维度相关指标

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获取事件的信息主要就是媒体报道,媒体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深度报道和客观性。

2.3.1深度报道

媒体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容易“拔出萝卜带出泥”,带出事件背后的其他问题。如2018年8月,浙江温州女孩赵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后,滴滴客服业务大量外包、武汉滴滴官方群污言秽语等问题相继被媒体揭露。舆论认为该事件上滴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任何时候都不容挑战。这起案件虽是极端个案,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值得深思总结。

2.3.2客观性

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之下,媒体为了博眼球的“标题党”行为经常出现,虽然这样的表现手法有时候很接地气确实会比较吸引眼球,但是一些媒体为了骗取流量,不顾新闻事实的真实性,给公众带来误导,有失作为新闻媒体的公正性,这样的方式又会引起大家的不满,从而引发次生舆情。

2.4公众维度相关指标

公众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原生舆情的发展和演变与网民的心理诉求是分不开的。公众维度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情感倾向、网民爆料和网民参与度。

2.4.1情感倾向

民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感倾向,反映着民众的心理诉求。在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我国的网民已经形成了比较普遍的负向性群体心理,比如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对于次生舆情的产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2.4.2网民爆料

网民的关联爆料,或借机寻求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易引发次生舆情。网民爆料或是对主体舆情事件的深挖与追问,也可能是一些虚假不实信息。如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暴力袭警事件发生后,当地涉事部门在舆情初期长时间失语,引发舆论不满。此后,网上出现十余起针对当地政府、公安、人社、教育、纪检等多个部门的举报事件。当地一副县长也被网民曝出涉嫌学历造假、妻子在政府吃空饷等问题。

2.4.3网民参与度

网民参与度,也可以称之为舆情的热度,就是大家对事件的关注度,随着关注和议论的增加,原本一个议题就会衍生出多个议题,为网络次生舆情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话题焦点基础。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公众的关注越多、讨论越多,这就为次生舆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5指标体系框架

基于前面的分析,从原事件、政府、媒体和公众四个维度对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因此,可以得出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总结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角色在次生舆情的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通常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损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回应和处理,因此大家的目光就会放在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上。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舆论引导时出现失误,就会受到大家的监督和质疑,次生舆情也在这个过程中滋生。因此,政府一定要做好舆情的回应工作。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的深度报道,对事实的深挖和揭露,都有可能带来次生舆情。但是这样的次生舆情未必就是不好的,有时候反而能够促进事情的解决。媒体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忘记作为新闻人的理想和追求。公众也是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的情感倾向,网民对于舆情的参与度都是影响次生舆情生成的因素。虽然,互联网是开放的,言论是自由的,但是网络暴力是不可取的,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晚莲,高光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机理研究——基于4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J].情报杂志,2020,(07):94.

[2]曾祥敏,周杉.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J.当代电视,2020,(04):4-10

[3]齐佳音,方滨兴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03):5-13.

[4]吕静.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9,(06):59-61.


文章来源:胡稳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2):120-1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社会学研究

期刊名称:社会学研究

期刊人气:70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2-5936

国内刊号:11-1100/C

邮发代号:82-499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