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索

  2020-11-12    16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价值引导的需要、精神凝聚的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必然。融入过程中还存在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不平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统一、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突出的问题。文章以铸匠魂、炼匠艺、育匠人、承匠意、铸匠制、践匠行为抓手,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提供研究思路。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培育路径
  • 工匠精神
  • 思想政治教育
  • 职业教育
  • 加入收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他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并深入职业院校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深深关切、对广大师生的殷殷关怀。他要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当前职业院校如何抢抓机遇,激励广大青年“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由“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现代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价值引导的需要、精神凝聚的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必然。

(一)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价值引导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那么价值观的引导和形成更加需要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此,职业教育需要挖掘蕴含“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着力推进铸魂育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广大职业院校学子成为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崇尚质量、专注专心的莘莘学子,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精神凝聚的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历史上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为了伟大梦想而团结奋斗的创造精神,是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灿烂文明的时代精神和凝聚力量。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工业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品牌”和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需要加深工匠不是一种机械重复工作者的认识,需要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技术技能素质,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其背后的含义深刻而厚重,更凝聚起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三)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行为规范的必然

所谓规范,就是规则和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就没有秩序。《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行为规范内容非常广泛,是我们从业者的基本遵循和行为标准,包括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员工纪律、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集体协作精神、领导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可见,从产业工人岗位职责、技能规范、服务规范、道德规范到企业的企业行为都是职业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已经不局限于手工业时代匠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造物”过程,而是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高标准地对待本职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在本职工作中出精品。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从职业行为规范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热情,提升职业理念、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和就业观。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制造业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其中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不平衡

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但是在理论教学中,课程理论虽然十分丰富,但知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缺少深度融合,难以将知识转化成必要的能力,或者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时常被压缩,有些实习实训走马观花,使实践教学形同认知实习,亦或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部分内容重叠,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习出现脱节的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不断深入,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巨大,很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缺少有效的融合与合作,加之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等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毕业生即使离开校园但未能具备迅速上岗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究其原因是当前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或脱节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统一

课堂的灵魂是有生命、有精神的课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主导作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组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然而,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被不同程度理解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课程中心论”等观点。他们认为在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为主体就不容易体现,在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教师主导又成问题,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教师主导侧重强调教相对于学的逻辑优先性,而学生主体则强调学相对于教的价值优先性”。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方向,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运用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

(三)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突出

教育,立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专人教”到“人人教”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当前,课程思政的融入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互融性、互通性和互补性不明显,课程、实践、实习过程三融合还有待提升,在鼓励学生终身投入专业技能学习同时,缺少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匠人精神的培育培养。特别是西方不良思潮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而大学生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时期,急需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加强思想引领、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与思政课教师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有效解决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突出和不融合的问题。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需要理论的实践。以铸匠魂、炼匠艺、育匠人、承匠意、铸匠制、践匠行为抓手,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提供研究思路。

(一)铸匠魂,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要从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一步充实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它包括校园楼宇景观设计、校园绿化靓化等特定的物质环境氛围,也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办学精神、师德师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舆论氛围以及师生员工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文化。职业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让工匠精神体现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健康的校园文化,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要重点围绕形象、载体、氛围、情感、仪式、使命等关键要素大力挖掘并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载体,展现师生风采,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将工匠精神用活用好、入脑入心、化为行动。

(二)炼匠艺,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探索建立“半工半读”实训模式,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设置学生实习岗位,围绕生产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训教学,让工匠精神体现于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全过程。要让校企合作来传递敬业意识,以兼职教师来讲授专业技能,以“半工半读”来培养创新精神,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对培养“大国工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传统精细加工的存续,是精巧技能的积淀,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气质则源自对品牌、市场口碑及企业恒久发展的敬畏之心。要尝试建立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要创新多种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在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区,联合开展生产性实训,与企业依法开展职业教育跨境合作,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课堂教育和技能等级评价等服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制度。要推动专业教育和企业工程师培训相结合,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教学标准,探索在校生取得学生和企业认证工程师“双重身份”,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体系,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成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大举措。

(三)育匠人,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立德树人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学校各门职业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负有育人职责。传统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推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交叉培养及深度融合,很难实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专业化态度,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把素质训练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专注认真、敬业创新、专业规范的态度,真正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职业人的血脉。要挖掘资源,多渠道实现劳模进课堂、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课堂、劳模视频进课堂设计和引用,形成“人人学劳模、人人争做劳模”的学习氛围,增强思政课劳模文化研究成果进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重视“劳动育人”,始终坚持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完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特殊使命和专业职责,组织开展“爱劳美校”、开设“工匠课堂”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工匠精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四)承匠意,工匠精神融入择业观念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择业观对学生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承继传统制作工艺的倔强长者,还是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崭新世代,随时代的变迁,都在迎接变化着的生活,对新技术与新创意的挑战。受到传统就业择业观念的束缚,一些大学生大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将“工匠技能”活动当做一种机械的、丰富履历的硬性任务,真正付诸于实践并坚持到底的只是少数,没有能以“工匠精神”取代“打工思维”。要根据职业教育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训练岗位技能,认知企业文化,培育职业素养,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树立正确劳动观。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勤工助学实践、择业就业观念、创新创业政策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通过“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体系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五)铸匠制,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学生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过程管理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还应体现国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生活生存技能、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共39项,专科院校A*指标5项、A类指标7项以上、B类指标19项以上达标可认定合格。针对职业院校特点应在课程指标类别、评价标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课程标准设置和建设中应该适当融入工匠精神相关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课程设置中除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组织开发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入企必读、安全生产、法律常识等通用素质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标准要弥补职业教育短板,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等与课程建设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目标体系,培养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向优秀工匠学习的热情,增加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践匠行,工匠精神融入第二课堂

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它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以在学校的教室和操场,也可以在社会实践和学生家庭中开展。对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规定,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工匠、在课外“看”工匠、在网上“玩”工匠,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形同虚设和走过场。要探索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对技能感兴趣,坚持以赛促学,举行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学生动手,老师参与,学生赛、师生赛,形成比学赶超的工匠氛围。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行动计划,将劳动素养教育课程和职业素养有机融通,把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企业实践实习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积级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参加实践活动。要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人处事亦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和理解,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更应当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宗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

[4]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S].2015.

[5]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Z].2019.

[6]阿勒泰·赛肯.正确认识思政课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9-08-0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8.


和生,李紫娟.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初探[J].高教学刊,2020(34):157-160.

基金: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政课路径初探”(编号:2019J0875)重要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人气:20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