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以王维晚期山水诗为例分析禅宗视域下王维诗歌中的冷寒之境

  2020-11-25    2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王维在晚期的山水诗创作实践中,营造出一派清幽寂寥、萧瑟散淡的荒寒之境。这个境界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他对冷色调的高频运用、对寒冷触觉的细腻描写、对清幽物象的精心刻画和对寂寥之境的集中描绘。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对冷寒之境的偏爱和作品中呈现出的冷寒萧瑟的审美取向也直接来源于禅宗思想。禅宗中对身寒致静的禅境推崇、心月孤圆的内心追求、空寂孤独的情怀外化和脱俗高蹈的志趣情调等思想资源都对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维的晚期山水诗歌呈现出清新淡雅、质朴纯真的审美风格,体现出超脱世俗的内心修为,传达出摒弃物色、直抵真如的终极追求。

  • 关键词:
  • 审美取向
  • 山水诗
  • 文学作品
  • 王维
  • 禅宗
  • 加入收藏

王维(701—761)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代,这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期,堪称我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王维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文人绘画之祖,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家庭的影响使他较早地接触到佛禅思想,政治上的挫折使得他主动亲近佛禅空无之境,盛唐的佛教兴盛背景更加深了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晚年王维的生活基本上是“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1]。后人称王维为“诗佛”,从中也可看出王维和佛禅思想的深厚渊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自然之美,营造出宁静澄澈、空灵飘逸的悠远意境。在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对冷寒之境的描绘极为常见,本文以王维晚期(天宝初年至上元元年)山水田园诗中的冷寒之境为切入点,分析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并探寻王维追求的宇宙本然之境。


一、王维晚期山水诗中的冷寒之境


王维的晚年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元年(742),出于养家之需,王维重新回归朝廷,担任左补阙。接下来的十几年,他一直在朝为官,内心却向往山水田园悠游惬意的隐居生活。天宝三载(744),王维置办了蓝田辋川别业,之后便在此地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这个时期,他与裴迪等好友交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这些诗歌中呈现出众多凄清孤僻的意象,营造出荒寒冷僻的意境。这种冷寒之境的营造主要体现为诗人对冷色调的高频运用、对寒冷触觉的细腻描写、对清幽物象的精心刻画和对寂寥之境的集中描绘。

(一)色之冷

王维晚期山水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运用冷色调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暖色调,尤其集中在“青”“翠”“白”“绿”这几种冷色调的运用上,这在同一时期王维其他类型诗歌中也有体现。“青”色调的物象有“青苔”“山青”“青林”“青菰”“青门”“青山”“青草”“青簟”“天地青”等,“绿”的物象有“绿苔”“绿蒲”“柳绿”“绿槐”“绿水”等,“翠”的物象有“青翠”“彩翠”“苍翠”“翡翠”“空翠”“翠岭”等,“白”的物象有“白云”“白石”“白鹭”“白社”“白鸟”“杏花白”“白水”“五湖白”“白鸡”“草白”“江湖白”“白发”等。“诗人倾向于选取青、绿、白等冷色调,即使在《辛夷坞》中选用了红色也必然以绿色衬之”[2]。诗人运用青、白、绿、翠这些冷色调,营造出清幽冷寒的视觉观感,增加了诗的空灵虚静、飘渺有无的禅趣。

(二)触之寒

除了视觉上对冷色调的高频率运用,触觉上对寒冷的描写在王维的诗歌中也十分常见。这种触觉上的冷寒之感最直接地体现为“寒”“冷”“清”等语词的使用。“天寒”“寒山”“寒森”“寒流”“寒灯”“春寒”“夏寒”“寒衣”“寒食”“寒更”“川上寒”“春风寒”等均显示出诗人对寒冷之景的偏爱。然而,诗人对寒冷之景的描写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中的寒冷之景,在《田园乐七首·其四》中,诗人写道:“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3]285这首诗用“寒”来形容炎热的夏天,一方面描写出郁郁葱葱的松树投下的阴影的清凉,另一方面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清凉,以清凉之心观物,炎热的外物也可以随心而“寒”。

(三)象之幽

在对四季的描写中,王维偏爱秋冬,对秋冬的描写要远远高于春夏两季。在物象的使用上,王维偏爱清幽之物象,对这些物象的营造渲染出了荒寒清冷之氛围。同时,对日暮的大量描写也是王维诗歌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衰柳”“秋色”“落日”“草露”“秋山”“秋空”“清月”“夕岚”“绿苔”“落叶”“孤月”“孤舟”“日暮”“秋雨晦”“幽篁”“寂无人”“秋江”“秋水”“孤烟”“暮蝉”“清泉”“独树”“暮雨”“寒冬”……在这些清幽的意象中,孤独、凄清、寂寥、枯寒之感充盈其间,漂泊的孤舟、失群的羁鸟、独立的枯木、纷飞的落叶、清幽的秋山、静谧的月夜,共同营造出冷寒萧索、清幽湛寂的画面,传达出静穆自然、清宁安和的情思禅意。

(四)境之清

王维通过对视觉上冷色调的运用、触觉上寒冷的描写和清幽物象的综合运用,在诗歌中描绘出一幅幅宁静悠远、凄清寂寥的画面,这是王维眼中所见的外在客观世界,更是他内在心境的真实写照。在《答裴迪》一诗中,王维写道:“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3]26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之际风雨如晦、寒流滚滚的清冷景象。《山中》一诗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3]293这首诗被苏轼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代表,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水落石出、红叶纷飞的美丽场景,更传达出山中幽邃宁馨、清凉微寒的清冷意境。


二、禅宗思想中的冷寒指向


王维山水诗对冷寒之境的摹写凸显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清冷、孤旷等意境。这种对清冷、幽深、孤独和空寂之境的美学追求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禅宗的影响”[4],这在王维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禅宗强调和推崇冷寒之境,具体体现为对空、虚、寂、静、远、幽、深、淡、孤、清等境界的追求。

(一)身寒致静的禅境推崇

寒冷本来是一种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感觉和心理相通并会引发心理的变化。生理上的炎热之感会带来思绪纷扰、心理躁动,而生理上的寒冷刺激则能促进头脑清醒、心理沉静、冷寂安宁。禅宗因此将寒境作为禅境的典型表现。首先,寒冷和燥热相对,寒冷是内心佛心滋养的外化,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只要心有佛性,也能“落落长松夏寒”。燥热会带来思绪的纷杂多变,心不定必生妄念,妄念起而欲望丛生,陷入执着不悟的迷茫境地。精通佛禅的明代思想家宋濂指出:“大圣全体皆真,不失其圆明本性,如月在寒潭,无纤毫障翳,清光晔如也。凡夫为结习所使,业识所缚,而惟迷暗是趋,如月在浊水,固以昏冥无见,加以狞飙四兴,翻涛鼓浪,鱼龙出没,变幻恍惚,欲求一隙之明,有不可得矣。”[5]这里的寒潭比喻圆明佛性,狂涛比喻纷乱的思绪、充满欲望的内心。凄清冷寒的生理感受在此被视作禅定内心的外在体验。王维的诗中,对此也有直接论述。《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中有言: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3]302

这首诗充满了禅理,更是将生理上的冷热和内心对禅理的领悟联系起来,执着于烦恼诸病,就会陷于炎热之境;而内心参禅悟道,破除执着,便会有清凉之风荡涤身心。

(二)心月孤圆的心性追求

禅宗认为,众生的自性都是清净的,佛心为一切众生所有,众生的心都是湛然圆满的。但是众生的妙灵被妄念所迷惑蒙蔽,导致陷入迷茫污染,失却了本真。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6]“灵源”就是心源,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源,灵源皎洁清净,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性。“枝派”,指物。万物是灵源所生,是灵源所显现的。因此也就是说,心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心与物是贯通的,然而物犹如暗地里流注一般,心物一体的这种贯通关系又不是豁然明朗的。要达到心灵澄澈的高妙境地,去除遮蔽,也必然只能回到心悟,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7]。在内心的体悟当中感受世事万物,脱离庸常尘根,远离痴心妄想,追求自然圆融,最终才能达到心物一体,轻松自如。这种解脱境界被禅宗称为“心月孤圆”的境界。临济宗始祖义玄禅师曾经描绘过这种境界,《临济录》中有言:“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在顿悟和禅修当中摆脱了外在繁杂事务的纷扰,进入一片空灵澄澈的虚明境界,主体自我飘然独立,犹如一钩残月,寂然置于空中,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无边法界,世间万物、人间万象都被笼罩在这凄冷高寒的皎洁月色之中。“心月孤圆”这一意象揭示了禅宗所追求的境界,是宁静、孤高、寂寥、皎洁,同时也是一片寒冷、一片凄清的境界。这一境界营造出了孤立虚空的禅境,佛性真如也在这一境界中得以施展。禅门顿悟之后,就陷入对这荒寒境界的无限依恋,从此,寒境即是禅境,凄清施展真如。

(三)空寂孤独的情怀外化

禅宗极为推崇冷寒之境,与其追求空寂、孤独、幻灭、寂寥的情怀关系密切。葛兆光在论述禅宗的人生哲学和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时,指出禅使文人走向“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这是“中国士大夫追求内心宁静、清净恬淡、超尘脱俗,自我精神解脱”的表征,这种禅意人生使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趋向于“清、幽、寒、静”,“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是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8]。葛兆光又进一步分析了“幽深清远”乃“宁静无人之境”“恬淡的色彩”“含蓄的感情”之境。禅宗世界里呈现的是舒卷飘渺的寒云、幽暗晦淡的寒山、枯枝伫立的寒树、冰霜暗结的寒流、朦胧清冷的寒月、寂寞孤飞的寒鸟……这些深山、古寺、孤鸟、野水、暗云、苍苔、幽林所组成的世界,是自性真如所栖身的世界,是禅中人追求幽冷孤独情怀的一种外化形式。禅中人不喜俗世熙熙攘攘的嘈杂环境,于是躲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躲进荒寒寂寥的古寺,在寂寥中安定自己的内心,在宁静中升华自己的灵魂。于是禅理便在这隐隐流水、飘飘残旗、青青远山、迢迢僻路中缓然施展。禅中人在对禅理的妙悟当中归入空虚寂寥的禅境,这漫长的体悟过程,往往是与美同行的。对孤寂禅境的追求,使得他们极为重视荒寒之境,这使得追求寒境也变成一种禅尚禅趣。王维在《早秋山中作》中写道: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3]295

这首诗描写了早秋季节山林幽深寂寥的环境和傍晚草虫鸣叫的凄婉之声,营造出凄清冷寒、空旷深远的氛围。王维在诗歌中更是感叹时世,自称无才,表达了意欲归隐田园的决心。尾联直接抒发心中的寂寞清冷,只能独自与白云为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洒脱的情怀,此处凄清幽冷的环境就是禅境,寂寥洒脱的诗人就是禅中人。诗人在对自己所居环境的描写、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传达出禅机禅趣。

(四)脱俗高蹈的志趣情调

远离世俗的纷扰、体认内心的原本状态,发明本心进行禅修,经过顿悟成就佛果是禅宗提倡的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了内心的脱俗高蹈,也指向了外在的凄清荒寒。寒冷之境内在地具有内敛收缩之感,禅门修炼也是一种逐渐脱离世俗,走向孤高、走向荒寒的过程。太虚大师在论《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中特别提到“全体圆融美之精神”,他形容这种圆融无碍之美云:“空谷寒岩,活泼泼水流花放;名场利市,冷湫湫潭净月明。”[9]此处比喻体现了荒寒清幽的禅境与远离世俗的修禅之道。晚唐诗僧皎然在《西溪独泛》中写道:“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径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鹤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里面是自由、飘逸、孤高和脱俗的象征,诗人在这里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高鹤的身上,可见内心对孤高之境的追求。尾句中寒径幽幽,凸显无人之境;片云飘飘,营造静寂之感。许多画家本身也是禅中人,他们追求孤寒冷寂境界的禅意,在画面中营造出凄清荒寒之景。他们更多地是追求禅家隐逸孤高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对超凡脱俗、遗世独立、迥然高蹈的志趣的向往和追求。唐代画僧贯休写道:“身心闲少梦,杉竹冷多声”(《闲居作》)、“清吟得冷句,远念失佳期。寂寞谁相问,迢迢天一涯”(《蓟北寒月作》)。这些诗句显示出贯休对冷僻之境的偏爱,更显示出自己高标离俗的境界追求。王维在《酬张少府》中写道: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3]337

这首诗充溢着浓浓的禅意,诗人不再执着于繁杂事务的纷扰,而只关注自己内心的禅修,他在静谧的月夜下漫游松林,在皎洁的月色中抚琴养性。宁静清冷的环境衬托出诗人的高逸,抚琴漫游的修为突显出诗人的脱俗,安定修禅的静思传达出诗人的孤寂,荒寒之境在此通向禅理。


三、禅宗视域下王维诗歌中的冷寒之境


“受家庭礼佛熏染,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又喜读内典,精于禅理,佛学修养深厚”[10]。王维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在情感受到禅宗思想的直接影响,可以说“禅宗思想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11]。王维在很多作品中用了较多的佛教用语,从中可以看出王维佛教造诣之深[12]。禅思静悟使王维创作出一首首凄清、冷静、孤寒、寂寥的山水田园诗作,这些诗作呈现出冷寒空远的悠然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安定的心性、超凡脱俗的品格、高远清幽的追求。

(一)清新飘逸、淡雅纯真的审美取向

王维作为杰出的诗、画、乐全能性人才,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他被推崇为文人绘画的奠基人。“作为画家的王维,其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南宗画的鼻祖,二是开士人画风”[13]。王维在绘画中采取纯水墨的形式,画面中只有黑白二色,但“墨分五彩”,黑白二色便孕化出天地万物,展现出宇宙气韵。王维在绘画题材中偏爱雪景山水,在宋徽宗朝的《宣和画谱》中,记录其雪景山水就有26幅。在王维之前,很少有画家对雪景山水题材如此钟爱。据传是王维所作的《雪溪图》当中,江水暗淡宁静,雪花片片飘落,枯树在寒风中舞动身躯,隐逸高士在茅亭中轻声对谈,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雪意茫茫、寒气逼人之感。其《雪中芭蕉图》更是奇妙,将南方热带的芭蕉和北方的大雪结合在一起,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景色在王维的笔下变得精彩非凡。这幅画尽管有生机勃勃的芭蕉,但总体仍呈现出一派荒寒冷瑟之感。王维在绘画的题材中偏爱雪景山水,在绘画颜色的使用上只用黑白两色,是脱离了世界繁杂的本质体现,是对禅宗无色世界的永恒追求。绘画中如此,诗歌中也呈现出同样风貌。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很少使用暖色,更多的是“白”“青”“绿”“翠”这样的冷色,这与其淡雅天真、质朴清新的审美取向有关,而这一审美取向源于禅宗思想中对荒寒境界的指向。“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3]254、“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3]25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3]260、“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游感化寺》)[3]270,这些诗句当中描写了大量清新自然、隽永飘逸的物象,无论是潺潺流水中激荡水花的白石、河边松软沙岸上丛生的蒲草、远处如眉色般青黛可人的高山,还是空中飘荡悠游的朵朵白云、湖水中荡漾起伏的片片孤舟、菜园里生机勃发的棵棵绿芋,都共同展示出自然淡雅、含蓄收敛的审美风貌,这是王维的审美取向,更是禅宗的美学追求。

(二)超脱世俗、顿悟禅机的内心修为

在个人心境方面,禅宗思想中荒寒之境的追求对王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超脱世俗、高蹈清远的品性追求,安宁祥和、圆融禅定的心灵境界。王维早年的任侠边塞诗中有着英姿勃发、昂扬向上的斗志豪情,他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政治上的挫折不断打击着他的建功报国之心,晚年的王维,虽然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在朝廷担任官职,但其心中更向往的无疑是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隐逸田园生活。他并不喜爱喧嚣熙攘的闹市,只有在静谧荒寒的深山幽涧中才能真正体悟到自己的内心。身居清冷幽寒的山林固然重要,但内心的禅定才是解脱困苦的根本之道。繁杂的世事、纷乱的思绪会滋生燥热之感,只有内心的禅定才能带来身心的大清凉。王维在《苦热》一诗中写道: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3]369

这首诗可引领我们进一步解读王维对冷寒之境的偏爱。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酷热难耐的天气:赤日炎炎,烈焰充塞天地,红云累累,形似翻腾的火山;草木焦渴,枝叶卷叠枯烂,川泽干涸,土地断无水源。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象都丧失生机,万物一片奄奄一息之态。诗歌的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开始传达禅宗的哲理,世间的炎热和内心的焦渴是因为没有体悟到真正的禅理,没有进入佛法之门,倘若能够领会到佛教的真理,能够破除业障,追求清净心,便会感受到如甘露般的阵阵清凉。这首诗中描写了外在世界的客观炎热,但王维眼中的炎热与冷寒则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王维看来,炎热往往意味着躁动、苦难、心不定、执着、不悟、迷惑,而冷寒则意味着安宁、解脱、心定、放开、清醒、顿悟。因此,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他对冷寒之境的钟爱,也体现在他超脱世俗,追求安定宁静、顿悟修禅的内心修为。

(三)摒弃物色、直抵真如的终极追求

审美上追求清新淡雅、纯真质朴和心境上追求安定脱俗、高蹈独立是禅宗精神对王维的直接影响,但最深层次的,当属其摒弃物色、直抵真如的宇宙本然之境界,天地终极之追求。禅宗在最隐微之处,追求一个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一个空灵清寒、寂寥不动的宇宙。“没有色彩,没有喧闹,甚至没有一块绿叶,没有一片游云,几乎将一切‘活’意都炸去”[14]。这个空旷幽静、几近死寂的宇宙中,寄托了禅中人独特的宇宙感、历史感和人生感。这个无声无形、无色无味、空灵悠远、静谧幽深、寂寥荒寒的宇宙,才孕育着真正的生机和活力。王维有著名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3]256这首诗呈现的是一个空灵寂寥、静谧幽深的宇宙世界。山间涧户寂寥无人,木兰花自由舒展、自我幻灭,无人留意,无人纷扰,这是一个几近死寂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繁华落尽、喧嚣散去的世界,一切的执着和躁动都归于无影无踪,这是诗人眼中的世界,实际上则是他寂寥空宁的内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3]255。这首诗同样如此,诗人独自坐在清幽寂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与他相伴的,只有天上的皎洁明月。这样清冷的氛围,感受到的是天地间的荒寒,将人放入到荒天僻地之间,一切都是那么的寂寥。然而,这实是诗人内心修禅悟道的真实写照,那皎洁的明月,已经不仅仅是诗人眼中的景色,而是诗人空寂澄明之心的外化。王维创造的这个空灵澄澈的世界,是摒弃繁杂、直面孤寒、佛性真如显现的世界。他笔下的寂寥宇宙中,幽篁、木兰、清泉、白石已经不再是外在的物象,而是他修禅悟道的一种心灵体验,眼中所见诸景只是悟道的工具,心中所悟参禅才是要抵达的彼岸。王维强调空山无人、花自开落、月自皎洁的感觉,并不是为了展示一个寂寥荒寒、令人可怖的冷漠世界,而是要传达他对世界“真意”的看法。

王维在其晚期山水诗歌中,通过对冷色调的运用、触觉寒冷的描写、清幽物象的使用和寂寥境界的描绘,呈现了一片荒寒之境。对荒寒之境的钟爱来源于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中对身寒致静的外在推崇、心月孤圆的内心追求、空寂孤独的情怀外化和脱俗高蹈的志趣情调都影响了王维,表现在王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中主要有清新淡雅、质朴纯真的审美取向,超脱世俗、顿悟禅机的内心修为和摒弃物色、直抵真如的终极追求。禅宗追求一个空灵寂寥、静谧幽深的宇宙世界,王维对冷寒之境的钟爱实际上源于他对这一终极宇宙世界的追求,在这个宇宙中,水不流、花不开,万物自生自灭,却蕴含着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9:3438.

[2]覃金凤.论王维《辋川集》意象的建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8.

[3]张勇.王维诗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

[4]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86.

[5]恕中无愠.恕中无愠禅师语录[M]//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71册.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1989:405.

[6]释道原.景德传灯录[M]//大正藏:第51册.东京:大藏经刊行会,1924-1935:459.

[7]前田惠云.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M].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1989:582.

[8]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127-140.

[9]太虚大师.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禅学论文集[M].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287.

[10]王树海,冷艳.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88.

[11]张永祎,王志清.返观家园:王维灵魂深处的特别眷顾[J].江苏社会科学,2018(3):245-252.

[12]刘万川.王维诗歌中的多重自我---兼论王维部分诗作的再理解[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6-71.

[13]蒋寅.对王维“诗中有画”的再讨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38-47.

[14]朱良志.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J].艺术百家,2009(5):52-62.


张鑫.禅宗视域下王维诗歌中的冷寒之境——以王维晚期山水诗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20,33(06):65-7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风流一代

期刊名称:风流一代

期刊人气:124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共青团江苏省委

主办单位:共青团江苏省委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4-0145

国内刊号:32-1071/C

邮发代号:28-38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