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湖南省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新冠肺炎病例潜伏期的研究

  2021-11-24    14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分析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的潜伏期,为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资料,根据病例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COVID-19的潜伏期,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暴露方式潜伏期的差异,描述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信息。结果 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确诊病例平均潜伏期7.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 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6.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 103例多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7.5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同车、近距离交谈等暴露方式潜伏期(5.0 d)短于聚餐暴露(8.0 d)(Z=-2.589,P=0.01),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2.0 d)短于非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5.5 d)(Z=-3.335,P=0.001)。3例病例潜伏期超过14 d,分别为16、16、17 d。结论 COVID-19平均潜伏期为7.0 d,家庭暴露导致该病传播风险更高,存在超长潜伏期病例。早发现、早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手段。

  • 关键词:
  • 密切接触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核酸检测
  • 流行病学
  • 潜伏期
  • 加入收藏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疫情已构成世界大流行[1],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的第7种,其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虽同属一个家族,但与它们都有所不同[2]。随着疾病传播扩散,关于这种新病毒流行病动力学关键参数的研究不断涌现,包括基本再生指数、代际间距、潜伏期等[3,4]。这些关键参数中最重要的是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对于流行病学病例定义至关重要,可以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接触者的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此外,对潜伏期了解有助于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用于估计流行病的规模[5]。有学者对在暴发初期已确诊为COVID-19的88例武汉旅行者分析发现,平均潜伏期为6.4 d[6];基于全国31省的研究发现平均潜伏期为3 d[7]。根据单源一次暴露病例的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推算出来的潜伏期,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SARS-CoV-2潜伏期。本文拟对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COVID-19病例潜伏期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聚集性病例,包括53例确切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和103例多次暴露病例。

1.2相关定义

(1)病例定义:根据当时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病例诊断。(2)聚集性疫情定义:聚集性疫情是指14 d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3)潜伏期定义: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1.3实验室检测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8],采集患者(鼻)咽拭子、痰液、粪便等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构成比等指标和统计图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暴露方式潜伏期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研究对53名确切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和103例多次暴露病例共156例进行分析。男性84例(53.8%),女性72例(46.2%);年龄最小2月,最大83岁,中位年龄46岁。病例临床严重程度:轻型63例(40.4%),普通型74例(47.4%),重型及危重型19例(12.2%)。见表1。

表1 1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基本信息(n,%)

2.2 156例确诊病例潜伏期

156例确诊病例潜伏期最长19.5 d,最短为1.0 d,中位潜伏期7.0 d,第95百分位数P95为14.6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潜伏期最长17.0 d,最短为1 d,中位潜伏期6.0 d,第95百分位数P95为16.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103例多次暴露病例潜伏期最长19.5 d,最短为1.5 d,中位潜伏期7.5 d,第95百分位数P95为14.5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见表2。

表2 156例COVID-19确诊病例潜伏期

2.3 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潜伏期

53例单源一次暴露的确诊病例中,31例(58.5%)暴露方式为聚餐暴露,22例(41.5%)暴露方式为同车、近距离交谈等其他非聚餐暴露。聚餐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为8.0 d,非聚餐暴露平均潜伏期为5.0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同车、近距离交谈等暴露方式潜伏期短于聚餐暴露。见表3。

表3 53例COVID-19确诊病例潜伏期估算

2.4 103例多次暴露病例潜伏期

103例多次暴露的确诊病例中,59例(57.3%)暴露方式为家庭暴露,44例(42.7%)暴露方式为同车、聚会、近距离交谈、聚餐等其他非家庭暴露。家庭暴露平均最短潜伏期为2.0(1.0~7.0)d,非家庭暴露平均最短潜伏期为5.5(3.0~8.0)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短于非家庭暴露。

家庭暴露平均最长潜伏期为11.0(7.0~15.0)d,非家庭暴露平均最长潜伏期为10.0(8.0~13.0)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家庭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为7.0(4.0~10.5)d,非家庭暴露平均潜伏期为7.5(5.5~11.3)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见表4。

表4 103例COVID-19确诊病例潜伏期估算

2.5 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

病例1.2:1月25日与传染源病例1.1(轻型病例,1月26日发病)聚餐,2月10日发病,潜伏期为16 d。病例1.3:与病例1.2暴露日期和发病日期相同,潜伏期亦为16 d。病例2.2:1月28日与传染源病例2.1(普通型病例,1月31日发病)同室交谈大约30 min, 2月14日发病,潜伏期为17 d。见图1。

图1 2起聚集性疫情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暴露与发病的详细信息


3、讨论


根据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和103例多次暴露病例资料,本研究采用了中位数方法估算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得出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范围1.0~19.5 d,中位数7.0 d,四分位数间距5.0 d, 95%COVID-19患者潜伏期为14.6 d之内。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李群等[9]对流行初期425例COVID-19患者研究表明,该病平均潜伏期为5.2 d(95%CI:4.1~7.0),P95为12.5 d。一项基于全国31个省1 099例COVID-19患者的研究显示[7],新型冠状病毒平均潜伏期为3 d,最小0 d,最大24 d。WHO认为潜伏期为1~14 d,平均为5~6 d左右[10]。

潜伏期与患者的免疫力、暴露方式、病毒数量、毒力等因素有关,其长短因人而异[11]。由于部分患者存在多次暴露情况,引起感染的特定暴露难以确定,因此潜伏期难以准确估计。根据单源一次暴露患者的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推算出来的潜伏期,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53例单源一次暴露平均潜伏期为6.0 d,与一项基于早期武汉旅游者发现的潜伏期(6.4 d)接近[9],长于一项基于1 099例确诊病例研究的中位潜伏期(3 d)[7]。

本研究发现,对于多次暴露病例,家庭暴露病例的最短潜伏期(2.0 d)明显短于非家庭暴露病例的潜伏期(5.5 d),与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报道的最短潜伏期(3 d)相近[12]。家庭成员之间由于一起居住,反复密切接触,从而造成家庭聚集性发病,因此,疫情期间要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与家人保持距离,同时佩戴口罩,减少暴露程度。对于单源一次暴露的病例而言,聚餐暴露病例的潜伏期(8.0 d)比非聚餐暴露病例的潜伏期(5.0 d)长,非聚餐暴露包括同车、聚会、近距离交谈等,可能因为同车、聚会、近距离交谈时,通过谈话、咳嗽、喷嚏排除的病毒数量更多,因此疫情期间,公众应尽量少出门、不聚餐、不聚会。由于样本量限制,非聚餐暴露未进一步细分,可能存在偏倚。

聚集性疫情1中传染源为轻型病例,该病例发病前1天与病例1.2和病例1.3聚餐,同时传染给了病例1.2和病例1.3,说明病例潜伏期末已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轻型病例传播病毒的能力不容忽视。聚集性疫情2中传染源为普通型病例,该病例发病前3 d与病例2.2在客厅交谈约30 min,距离较近,家中环境通风一般,可能由于病例暴露时间短,病毒数量较低,从而导致病例潜伏期相对较长。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和多次暴露病例资料,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平均潜伏期为7.0 d;家庭暴露导致该病传播风险高。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分析提示病例在潜伏期存在传染性,且不容忽视潜伏期超过14 d的情况。因此,建议有条件地区将病例发病前3~4 d作为调查和判断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范围。早发现、早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3]周涛,刘权辉,杨紫陌,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再生数的初步预测[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3):359-364.

[5]詹思延,叶冬青,谭红专.流行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8.

[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Z].2020-01-27.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18.

[11]叶莹,范威,王文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2):129-131.


文章来源:赵善露,罗垲炜,黄一伟,胡世雄,李芳彩,肖洁华,曾舸,张恒娇,杨浩,孙倩莱,戴志辉,刘子言,陈生宝,高立冬.湖南省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新冠肺炎病例潜伏期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447-145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新医学

期刊名称:新医学

期刊人气:23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3-9802

国内刊号:44-1211/R

邮发代号:46-33

创刊时间:196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