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2024-11-18    6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针对来宾市忻城县单位面积桑园桑叶产量较低、共育的小蚕质量参差不齐、蚕茧品质不高、劳动力匮乏、蚕病发生频繁、家蚕农药中毒不断等影响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经过实践形成了“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即“建设高产优质桑园+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改善大蚕桑叶育的环境及规范养蚕操作+开展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机械化作业”+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忻城县通过实施“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桑叶产质量和蚕茧产量增加、小蚕质量提升、大蚕饲养成功率提高、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初显成效、省工节本增效显著、蚕桑科技元素得到升华等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稳定、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东桑西移
  • 提质增效
  • 模式创新
  • 绿色防控
  • 蚕桑产业
  • 加入收藏

蚕桑产业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据统计,自1909年至1969年间我国蚕桑产业一度落后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我国茧、丝产量先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茧丝生产国[1]。进入21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等工程战略的推动下,广西蚕桑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大发展,成为了广西优势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鲜茧产量在广西排第四,是广西原料茧生产的重要地级市之一[2]。来宾市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蚕桑产业作为辖区内忻城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在规模化建设、布局优化、体系完善、产业化经营和效益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精准扶贫、繁荣经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来宾市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及风险。本文以来宾市忻城县为例,对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并实施了适合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稳定、高质量发展。现将“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在来宾市忻城县实践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来宾市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基本情况


忻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地处北纬23°40′~24°23′、东经108°24′~109°7′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长冬暖,桑树萌芽早生长快,桑叶成熟早,具有年养蚕时间长、多批次饲养的特点。享有“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县”“桑蚕之乡”“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的美称。2023年,全县栽桑养蚕涉及 12个乡(镇)、130个村、7.07万养蚕户,桑园面积16 880 hm2,鲜茧总产量4.25万t, 蚕桑产业总产值33.91亿元,蚕桑加工企业5家,拥有蚕茧缫丝机56组。


2、来宾市忻城县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单位面积桑园桑叶产量较低

一是来宾市忻城县桑园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旱地上,土壤贫瘠,缺乏灌溉系统,桑树生长所需水份全靠降雨,保水、保肥能力极差。据我们调查,2020年,忻城县石山地区每666.7 m2桑园的桑叶产量为1 456.32 kg。2022年春季,当地出现长期干旱,土壤水分蒸发大,桑园新梢生长缓慢,桑叶提前黄落,单位面积桑园的桑叶产量下降,经测产,上半年每666.7 m2桑园的桑叶产量仅有771.96 kg, 同比下降10.45%,导致家蚕饲养时间延迟及饲养量减少等问题。二是来宾市忻城县大部分桑树种植年代已久,加上农民管理粗放,存在土壤板结、肥力差,桑树老化、抗病性低,桑叶产量低、品质差等严重问题,例如忻城县北更乡,剪伐的桑枝随意丢弃,90%的桑园没有进行耕地培土工作,桑紫纹羽病危害较严重,单位面积桑园的有效枝条逐年下降,桑树长势较弱,导致桑叶质量及产量均下降。

2.2 小蚕质量参差不齐

小蚕共育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该模式的出现,方便了小蚕期间的统一消毒和防病,提高了小蚕体质,增强了家蚕抗病力;同时可为蚕农缩短养蚕周期,节省人工、桑叶及加温等费用,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3]。来宾市忻城县市场上的共育小蚕主要是以传统的桑叶育为主,由于共育户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共育户共育技术不高,桑叶采选质量不一、老嫩不一,往往容易导致小蚕发育不整齐,出现大小蚕的情况,既影响了小蚕的质量,也容易引起蚕病的发生。再者因桑园土壤板结、贫瘠,共育户对桑园管理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导致桑叶质量较差、营养含量低,小蚕食用后,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容易感病。另外,小蚕共育户所用的桑园周边往往种植有甘蔗、水果等作物,这些作物使用农药频率较高,易造成桑叶农药残留污染,威胁小蚕质量安全。

2.3 蚕茧品质不高

来宾市忻城县蚕农习惯使用传统的塑料折蔟,且为了节约成本,投入蔟具少,熟蚕上蔟密度高,为防止熟蚕乱爬,蔟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膜或者报纸,而蚕吐丝结茧时排出大量的粪尿,致使蔟中环境湿度增大,极易产生双宫茧、柴印茧、黄斑茧等下等茧;高志霞等[4]在蚕茧质量低下的原因及提升分析中得出,该类型下等茧茧丝间胶着力增强,在煮茧时溶解困难、解舒差。另外,忻城县蚕农通常习惯在家蚕上蔟后的第3天采摘、销售“毛脚茧”,他们认为节约出来的2~3 d时间可以投入到下一个批次饲养,增加年饲养家蚕批次,上蔟后3 d就卖茧,蚕茧中水份含量较高,相当于他们能“多卖”蚕茧,增加收入;赵毅[5]在研究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中分析认为,采茧方式不当也是影响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过早采茧或在采茧过程中操作不当,茧内活蛹受伤,甚至死亡,流出的体液渗入茧层,形成内印茧、死笼茧。当地蚕农提前采茧、卖茧,进一步拉低了当地的蚕茧质量。

2.4 劳动力匮乏

来宾市忻城县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向大城市转移,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现有的蚕农中65%为妇女,且75%年龄在55岁以上,养蚕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科技文化素养较低。而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论是耕地、施肥、采叶、防治病虫害、除草、伐桑等桑园管理,还是蚕室蚕具消毒、喂蚕、除沙及采茧等养蚕过程,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农村青年劳动力匮乏、蚕农老龄化问题严重和科技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桑产业效益的提高,也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在蚕桑产业上的优势。

2.5 蚕病发生频繁

蚕病的发生,直接影响蚕茧的品质及产量。其中传染性蚕病对家蚕的危害最为严重,如僵病、病毒病和败血病等。据我们调查,忻城县许多蚕农凭“靠天吃饭”的思维进行家蚕饲养,每年的5至6月及8至9月,如遇上持续性高温、多雨的天气,蚕农养蚕的成功率往往低至50%~60%。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造成蚕农养蚕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蚕农防病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家蚕饲养技术操作规范养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蚕室、养蚕器具的消毒,或是消毒防病措施不当、蚕药使用方法不正确等,导致消毒防病效果不佳,甚至是起不到任何防病效果。二是蚕室通风透气效果差、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了家蚕的代谢水平,导致家蚕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传染性病原的感染。三是饲养密度过高,大小蚕共室饲养,一旦发生蚕病,极易交叉感染。四是蚕沙处理不规范,不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倾倒在蚕房附近或者桑园中,病原极易通过空气或者桑叶带回到蚕室中,造成家蚕病害的发生。

2.6 家蚕农药中毒不断

我们在实践调查中了解到,忻城县蚕农在桑园施肥、施药等管理环节及家蚕饲养中不规范操作,每年发生家蚕农药中毒不下50起,规模大的有整个村(屯)、整个合作社、饲养大户,规模小的有某个农户的某一批蚕,但一旦发生家蚕农药中毒,结果往往都是毁灭性的,导致养蚕的失败。


3、“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大胆尝试,不断完善,形成了“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即“建设高产优质桑园+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改善大蚕桑叶育的环境及规范养蚕操作+开展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机械化作业”+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

3.1 建设高产优质桑园

我们在忻城县安东乡安东村、红渡镇西江村、城关镇尚宁村等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采取引进桂桑6号等优良品种并结合科学管理等措施,促进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引进耐旱性较强、产量高、抗病性强的桑树优良新品种。朱方容等[6]在桑树品种耐旱性评价研究中筛选出6个耐旱性较强的品种,其中桂桑5号耐旱性较强。邱长玉等[7]在桂桑6号等14个桑树品种桑叶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的分析中得出,桂桑6号的桑叶产量及叶片粗蛋白含量较高,是叶用桑桑园的首选品种。胡金寿等[8]在桑树新品种强桑3号、强桑5号的引进与示范中分析得出,强桑5号等桑树品种能够较好地提高桑叶的质量及产量。因此,引进桂桑5号、桂桑6号、强桑5号等桑树优良新品种,逐渐替换老龄化程度高且产量低的桑树品种,以提高桑叶的产质量。二是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罗伟等[9]在搞好桑树越冬培护提高桑叶产质量分析中,得出垦复和增施有机肥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大孔隙度,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又能协调和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促进桑树的根系发育。因此,加强清园、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桑枝伐条修剪等技术措施,复壮老龄化桑树,并结合冬伐对桑园进行垦复和施肥,增施有机肥,以提高桑叶产量。此外,姜国莉等[10]在地膜覆盖技术在种茧育桑园中的应用中分析得出,桑园覆盖地膜,可防止土壤被太阳直接暴晒或者暴雨冲刷,减少水肥流失,从而防止土壤板结,增强桑树根系吸收能力,促进桑树成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因此,结合当地桑园宽窄行种植模式,推行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桑园产量。在春季使用聚乙烯无色地膜覆盖窄行,保湿增温,促进桑树提早发芽,从而提前收蚁养蚕的时间,增加养蚕批次,同时因无色地膜的反光性还能驱除一些畏光的害虫;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宽行,除了增温保湿,还能抑制膜下杂草生长,也能减少部分害虫的栖息场所,减少虫害发生,节省人工和用药成本等。

3.2 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

人工饲料育小蚕优势在于:一是增加养蚕批次。人工饲料育小蚕,使小蚕饲养不再受限于桑叶,不受桑树生长情况、不良气候条件或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适当增加养蚕批次。二是减轻劳动强度。人工饲料育小蚕,给料次数少于给桑次数,且避免了小蚕期种桑、管桑、采桑等高劳动强度的步骤,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从而减轻劳动强度。三是防止小蚕期感染蚕病和农药中毒。人工饲料在制作和给料过程都采取严格的灭菌和消毒防病措施,能有效防止小蚕期感染蚕病和农药中毒。而桑叶育受到桑叶品质、桑园及桑园周边作物施用农药的影响,容易造成小蚕生长发育不齐,质量差,甚至是造成小蚕农药中毒。四是提高小蚕质量。人工饲料不仅在理化性质方面满足了家蚕的摄食特点,且营养成分含量高,能满足家蚕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同时,人工饲料还添加了防腐剂和抗生素等,能抑制不良微生物生长,确保小蚕健康成长[11]。针对桑叶共育小蚕模式面临的共育劳动力匮乏、老龄化严重、养蚕环境差、共育水平低等问题,且随着人工饲料育小蚕在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等方面逐渐成熟,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践中我们推广人工饲料育的3龄商品蚕,代替桑叶共育小蚕。

3.3 改善大蚕桑叶育的环境及规范养蚕操作

3.3.1 建设标准化蚕房,改善大蚕桑叶育的环境

大蚕桑叶饲养中,蚕房建设要合理,蚕房结构要易于养蚕过程的操作、药物喷洒及熏蒸消毒等,还必须防虫、防霉、防鸟、防鼠等。同时蚕房内空气流通性好,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蚕房能够防雨、遮阳、防闷热,在低温干燥季节能够保温、保湿。我们在来宾市忻城县大蚕房安装了“正压式水帘空调控温控湿机”调控温湿度,“正压式水帘空调控温控湿机”能在高温高湿季节调节蚕室的温湿度,增加空气流动性。另外,在养蚕过程中还注意做好蚕房环境的消毒、卫生工作,例如要避免人蚕共居,保持蚕室清洁等工作。同时,新建蚕房注意清除甲醛,避免引发家蚕中毒。

3.3.2 规范养蚕操作,提高家蚕饲养成功率

根据养蚕前、中、后等不同阶段的饲养技术要求,规范操作。通过技术培训、指导蚕农做到:(1)饲养前加强对蚕室、贮叶室等整个养蚕环境的消毒,包括地板、墙面、蚕具及其它养蚕及养蚕相关设施、器具等消毒要到位。(2)养蚕中要做好食桑期、眠期等蚕体消毒,如使用蚕用多聚甲醛粉、石灰粉防治传染性蚕病。饲养时,注意各龄期的饲养密度调整,蚕体增大时,注意适当减少每个蚕匾的饲养密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室内温湿度调节到相应龄期蚕最适宜生长的温湿度。在饲养过程中,给桑或给料要均匀,发现病蚕、弱小蚕,及时挑拣并做好消毒后远离蚕室、桑园深埋处理;及时除沙,保持蚕体所在的环境清洁卫生,平时更换的蚕具、蚕网等用具及时消毒等。(3)养蚕结束后做好蚕室、养蚕用具、方格蔟的消毒及蚕沙的消毒或无害化处理,特别是蚕沙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因此蚕沙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蚕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无论是养蚕中还是养蚕结束后,都要及时清除蚕沙,并做好消毒处理远离蚕室、桑园深埋或者堆沤腐熟后作肥料施用。

3.3.3 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家蚕农药中毒频率

主动与当地执法、监督部门沟通,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场上蚕桑药品的监管,减少不合格蚕桑药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同时,在蚕区做好统防统治工作引领示范,加强蚕桑药品的科普,提高蚕农对各类蚕桑药品或者消毒药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的了解,减少家蚕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3.4 开展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

推广应用桑园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桑树农药残留,降低家蚕中毒风险。通过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唐利妮等[12]通过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对桑螟进行防治。罗平等[13]在田间桑园投放螟黄赤眼蜂和化学防治桑螟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桑螟卵的寄生率和羽化率在90%以上,每667 m2桑园投放螟黄赤眼蜂卵量在10 000粒比常规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好。对于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我们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养蚕布局。合理安排养蚕批次及时间,适时伐桑,使得养蚕用叶量高峰期与桑树虫害高峰期错开。二是加强桑园田间管理。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桑树的抗性。三是做好桑园清园工作。及时清除杂草、修剪弱小枝条、清理枯枝残叶,减少害虫栖息场所。四是冬伐后进行诱集越冬害虫的工作。在桑树上用稻草束枝或在桑园四周堆草,诱集越冬的害虫,然后集中烧毁。五是利用物理方法诱捕害虫成虫。在桑园内安装杀虫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或在桑园悬挂食诱捕器,诱捕害虫成虫等。六是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在桑树虫害未达到农药防治标准前,在桑园内释放害虫天敌,如释放螟黄赤眼蜂、混腔室茧蜂、叉角厉蝽等防治桑螟幼虫、尺蠖幼虫、斜纹夜蛾和灯蛾幼虫等。七是保护天敌昆虫。在平时的桑园管理及农事操作中,注意保护天敌昆虫,在达到化学防治桑园害虫指标时,尽量使用对桑园害虫有杀灭效果,但对天敌无杀伤力或者杀伤力较弱的农药。

3.5 实行机械化作业

随着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桑园种植大户、蚕桑示范基地、蚕桑合作社、蚕桑产业园等成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不论是养蚕还是种桑规模均比较大,若是依然以人工作业为主,则消耗的劳动力及工时都比较大。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替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还可以节约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3.5.1 推广机械化养蚕,提高养蚕工作效率

在养蚕环节,从切叶、送叶、除沙、撒粉消毒、上蔟、脱茧等环节推行实用型机械,实现省力化、机械化及自动化,提高蚕桑产业生产效率。例如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等研发的智能自动化养蚕(小蚕共育)生产线,该生产线可智能自动化运送蚕匾、解匾、堆匾,自动化切叶、送叶、喂养,自动化撒粉、消毒等,节省养蚕空间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4]。

3.5.2 推行桑园机械化作业,提高桑园单位面积效益

在桑园管理中,如中耕、除草、施肥、采桑、伐桑、防治病虫害等推行使用机械化作业。特别是中耕、采桑、伐桑等用工量较大的作业,使用旋耕机、采桑机、伐桑机代替人工作业,极大限度地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首先对桑园进行改造,农艺与机械相结合。对新植桑园实行宽窄行种植,有利于桑园通风透气、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病虫害防控作业,利于套种其他农作物,便于行间覆膜抑制杂草生长。选择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如桂桑6号产量高、抗病性强,单张叶片面积大、质量高,又能提高单位时间内采摘的桑叶量,减少劳动力投入成本。

3.5.3 优化上蔟器具,提高蚕茧质量及效益

省力化上蔟技术的运用可真正实现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15]。推广使用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忻城县高盛养蚕设备研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创新成果——新型纸质“胶粘式方格蔟”及其配套的“便利型摘茧机”,提高蚕茧质量。新型纸质“胶粘式方格蔟”成本低,可多次循环使用,还具有吸水性、透气性好等优点,能减少蔟中湿度,减少双宫茧、柴印茧、黄斑茧等数量,提高蚕茧质量。便利型摘茧机操作简单,无需人工辅助,摘茧速度快,省时省力,且适用性广,木质、纸质、塑料方格蔟都可使用,既能自动快速摘茧,一次性清除蔟中茧衣、乱丝,又能双重保护蚕茧及蔟具,推动工效及蚕茧质量双提高。据我们调查,应用“胶粘式方格蔟”营造的蚕茧,茧白质优,上车茧率、解舒率有所提高,茧丝长、解舒丝长增加,缫制的白厂丝等级上升到4 A、5 A,甚至6 A。

3.6 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

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模式实践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难点、痛点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随时为产业出现的瓶颈问题进行攻关。2022年开始,由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和广西桑蚕创新团队以及区、市、县蚕业部门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成员组成了忻城县蚕桑高质量发展专家团队,围绕产业技术指导、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领域,对忻城县蚕桑产业开展精准施策、对口帮扶等全方位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忻城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推行创新模式成效


4.1 桑叶产质量和蚕茧产量增加

根据我们在忻城县安东乡安东村、红渡镇西江村、城关镇尚宁村等核心示范基地推行创新模式的效果调查,2024年上半年,桑叶产量平均增长12.5%,为家蚕饲养提供了充足的桑叶。桑园中桑螟、桑尺蠖、桑断梢病等病虫害发生率同比分别下降3.6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4.6个百分点,蚕农摘桑叶喂蚕,家蚕发病率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春季桑叶提早发芽,当地蚕农提前了15天进行家蚕饲养,上半年蚕茧增加8.7%。

4.2 小蚕质量提升

通过实施“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2023年下半年人工饲料育的3龄商品蚕,小蚕期1~2龄利用人工饲料育,发育整齐,淘汰率在5%以下,3龄饷食后发给农户饲养,3~5龄转桑叶育,5龄大蚕期发病率为4.43%,对比全龄桑叶育降低2.44个百分点,养蚕期间总发病率为7.94%,对比全龄桑叶育降低5.85个百分点,张种产茧量达到37.96 kg/张,对比全龄桑叶育增加7.62%。

4.3 大蚕饲养成功率提高

通过改善大蚕桑叶育的环境及规范养蚕操作,蚕农饲养的3~5龄家蚕发病率为4.56%,同比降低5.33个百分点,其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发病率为2.21%,同比降低4.82个百分点,蚕茧产量增加9.31%。另外,忻城县红渡镇马安村、安东乡安东村、古蓬镇上浪村3个村2023年仅发生家蚕中毒事件5起,同比下降58.33%,家蚕农药中毒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家蚕饲养成功率。

4.4 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初显成效

2023年下半年,实行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的桑园中每666.7 m2桑螟幼虫控制在11头,桑树叶片危害率控制在0.50%以下,桑螟危害率下降8.85个百分点以上,每666.7 m2桑园挽回桑叶损失63.21 kg、增加蚕茧8.43 kg, 得到了当地蚕农的高度认可。

4.5 省工节本增效显著

家蚕饲养期间,调查示范区内蚕农,他们每天从事家蚕管护—采摘桑叶—家蚕管护—采摘桑叶—家蚕管护工作,原来的时间通常是早上5:00开始直至晚上21:00(中午休息2 h),现在是早上6:00开始至晚上20:00(中午休息2 h),每天节省了2 h; 推广应用“胶粘式方格蔟”及其配套的便利型摘茧机,年总增加的经济效益为7 072.80~11 872.80元/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4.6 蚕桑科技元素得到升华

近几年,通过推广应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和我们团队自身研发的新型纸质“胶粘式方格蔟”及其配套的便利型摘茧机、正压式水帘空调控温控湿机等5个新产品,以及推广应用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家蚕人工饲料育等4项新技术,同时将桂桑6号、桂蚕5号等蚕桑新品种引进到忻城县,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到忻城县开展科技服务350人次以上,开设培训班不少于10期,为当地政府出谋献策7次以上,解决了当地桑园低产、小蚕质量不高等难题5项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速发展。


5、体会


“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小蚕质量,达到省工省力的效果,而且能够降低蚕病发生,提高蚕农收入,对于石漠化山区蚕桑产业的稳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示范引领作用,值得在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体会与建议如下:一是该创新模式推广应用,建议结合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与效益。二是为了保障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建议推广部门牵头,以乡镇或村屯为单位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点,找准绿色防控最佳切入点。三是家蚕人工饲料育是一项革新技术,目前饲料成本较高,需要提升蚕桑设施设备,推广部门在示范推广该技术时,建议选择蚕桑企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作为第一梯次示范点。四是在许多蚕区中,受限于建设用地及设施用地限制,蚕农没办法建设独立蚕房,存在“人蚕共居”的现象,不利于消毒、安装“正压式水帘空调控温控湿机”等,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性推广其中某个板块技术。五是目前广西桑园大部分属于高密度种植,行距仅为90 cm左右,不利于桑园机械化作业,建议新种植桑园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便于桑园机械化耕作。


参考文献:

[1]李建琴,封槐松.中国蚕桑产业改革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蚕业,2019,40(1):1-8.

[2]莫优想,冯斌,韦静,等.广西来宾市的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蚕学通讯,2022,42(4):40-46.

[3]莫朝龙,蓝华国.忻城县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3):1.

[4]高志霞,童晓琪,张彦,等.蚕茧质量低下的原因及提升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06-207.

[5]赵毅.浅谈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7,45(4):48-49.

[6]朱方容,林强,邱长玉,等.桑树品种和杂交组合耐旱性评价研究报告[J].广西蚕业,2018,55(4):1-5.

[7]邱长玉,崔秋英,朱方容,等.桂桑6号等14个桑树品种桑叶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的分析[J].中国蚕业,2020,41(1):6-11.

[8]胡金寿,林天宝,刘岩,等.桑树新品种“强桑3号”、“强桑5号”的引进与示范[J].蚕桑通报,2019,50(1):56-57.

[9]罗伟,彭蜀平,吴大勇.搞好桑树越冬培护提高桑叶产质量[J].四川蚕业,2012,40(4):46-47.

[10]姜国莉,刘声利,吴波,等.地膜覆盖技术在种茧育桑园中的应用[J].北方蚕业,2022,43(3):46-47.

[11]罗平.广西来宾市适度规模小蚕人工饲料育取得重要进展[J].蚕学通讯,2021,41(3):40.

[12]唐利妮,潘虹,莫优想,等.桑螟绿色防控方法[J].中国蚕业,2022,43(4):57-59.

[13]罗平,唐利妮,韦春沙,等.螟黄赤眼蜂对桑螟的防治效果[J].中国蚕业,2022,43(2):14-18.

[14]黄尚勇,韦润宇,莫柳静,等.智能自动化养蚕(小蚕共育)生产线的研发及应用[J].广西蚕业,2023,60(1):61-66.

[15]唐茂荣,胡好,彭兰惠,等.便利型摘茧机及其配套方格蔟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与应用——以来宾市为例[J].村委主任,2023(3):166-168.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YFD1601306);


文章来源:黄林丹,罗平,莫优想,等.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成效——以来宾市忻城县为例[J].中国蚕业,2024,45(04):60-6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蚕业

期刊名称:中国蚕业

期刊人气:141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7-0982

国内刊号:32-1421/S

邮发代号:28-54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