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有关他汀作为7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2月。使用Stata 1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8项队列研究共394 140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年的随访中,与不使用他汀相比,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作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HR=0.81,95%CI:0.71~0.92,P=0.002)、主要血管事件风险(HR=0.84,95%CI:0.75~0.94,P=0.002)和冠心病风险(HR=0.87,95%CI:0.79~0.96,P=0.005),两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HR=0.91,95%CI:0.82~1.01,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安全性,使用他汀作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HR=0.95,95%CI:0.86~1.05,P=0.329)、肝脏损伤(HR=0.81,95%CI:0.63~1.05,P=0.113)、肌肉损害(HR=0.80,95%CI:0.55~1.17,P=0.25)和肿瘤(HR=0.98,95%CI:0.91~1.05,P=0.603)发生风险的影响未见显著差异。结论:使用他汀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能显著降低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因死亡、主要血管事件和冠心病风险,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能否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还需进一步研究。
人均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未来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持续上升[1,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的疾病之一,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对老年人进行ASCVD的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3]。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胺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早已成为ASCVD预防和治疗的一线用药。他汀类药物在ASCVD二级预防以及75岁以下人群一级预防的循证依据已经比较充分[4,5,6],但75岁及以上老年人往往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临床试验排除在外,因此,有关这部分老年人使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数据十分有限[7,8,9]。对于75岁及以上老年人是否应该积极使用他汀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目前国内外各大指南的指导建议并不完全一致[10,11,12,13,14]。本研究对能提取完整数据资料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2月22日。中文检索词包括:老年人、75岁及以上、他汀、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英文检索词包括:statin,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 aged, the elderly, 75 years and old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imary prevention。
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有关他汀作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②研究对象:临床未诊断ASCVD,年龄≥75岁,种族和性别不限;③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除西立伐他汀外,不限制他汀类型和剂量,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或安慰剂对照;④疗效指标包括全因死亡、主要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性指标包括肝脏损伤、肌肉损害、新发糖尿病、肿瘤;⑤随访时间≥2年。
排除标准:①样本量≤50;②肝病患者或转氨酶升高≥3倍、肌炎或肌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③同时使用其他降脂药物;④结局指标数据无法提取;⑤动物实验、综述或病例报告;⑥重复发表的文献。
1.3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标题和摘要,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如有分歧则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1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年龄,试验组和对照组例数,随访时间,结局指标等。
1.4文献质量评价
由于纳入的研究均为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进行质量评价,该量表包括3个方面的评价:研究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和结局测量。总分为9分,≥6分可认为是高质量研究。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结局为全因死亡风险等,采用混杂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进行数据合并,并以95%置信区间(95%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Q检验判断研究间的异质性,当P>0.10、I2<50%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尽可能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使用敏感性分析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采用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风险分析。
2、结果
2.1文献概况
初筛共获得2337篇相关文献,经过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8项回顾性队列研究[15,16,17,18,19,20,21,22],其中7项研究为高质量研究。累计样本量394 140例,其中他汀组72 639例,对照组321 501例。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2.2.1全因死亡
8项研究均报道了全因死亡风险,纳入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性(I2=95.2%,P<0.1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显著降低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HR=0.81,95%CI:0.71~0.92,P=0.002)。见图2。
图1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表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图2两组全因死亡风险比较
2.2.2主要血管事件
7项研究报道了主要血管事件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69.3%,P<0.1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显著降低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的风险(HR=0.84,95%CI:0.75~0.94,P=0.002)。见图3。
图3两组主要血管事件风险比较
2.2.3冠心病
2项研究报道了冠心病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显著降低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冠心病风险(HR=0.87,95%CI:0.79~0.96,P=0.005)。见图4。
图4两组冠心病风险比较
2.2.4缺血性脑卒中
4项研究报道了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64.8%,P<0.1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没有显著影响(HR=0.91,95%CI:0.82~1.01,P=0.081)。见图5。
图5两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比较
2.2.5糖尿病
4项研究报道了糖尿病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30.4%,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影响(HR=0.95,95%CI:0.86~1.05,P=0.329)。见图6。
图6两组糖尿病风险比较
2.2.6肝脏损伤
3项研究报道了肝脏损伤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肝脏损伤的风险没有显著影响(HR=0.81,95%CI:0.63~1.05,P=0.113)。见图7。
图7两组肝脏损伤风险比较
2.2.7肌肉损害
2项研究报道了肌肉损害风险,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26.1%,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出现肌肉损害的风险没有显著影响(HR=0.80,95%CI:0.55~1.17,P=0.25)。见图8。
图8两组肌肉损害风险比较
2.2.8肿瘤
3项研究报道了肿瘤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他汀类药物可能不会增加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肿瘤的风险(HR=0.98,95%CI:0.91~1.05,P=0.603)。见图9。
图9两组肿瘤风险比较
2.3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对于纳入超过2篇文献的Meta分析进行敏感性分析,依次逐个剔除纳入文献,结果显示剔除任何一个文献均不会显著影响HR的合并值及其95%CI,剔除前后结论基本保持一致,Meta分析结果较为可靠。Egger检验显示,除肿瘤外,对于其余结局指标,本研究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各结局指标发表偏倚的Egger检验
3、讨论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大规模RCT数据,少数涵盖这部分人群的RCT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23,24,25]。Gencer等[26]的Meta分析发现,在年龄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降脂治疗,随访2.2~6.0年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与75岁以下人群的风险降低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但该研究中关于心血管一级预防的数据有限,并且在75岁以上人群中缺少关于安全性的结局指标。本研究通过对8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估了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年的随访中,与不使用他汀相比,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可能分别使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9%、主要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16%、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13%(均P<0.05)。但在观察时间段内,对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来说,虽然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研究设定的统计学意义标准。进一步对Meta分析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结局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表示结果较稳健。尽管纳入人群不完全一致,笔者的结论与一项纳入了JUPITER试验和HOPE-3试验数据的Meta分析[27]结论类似,该研究发现70岁及以上老年亚组使用瑞舒伐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6%(P<0.05)。一项队列研究[28]也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ASCVD的绝对风险增加在所有年龄段中最为显著,但当给予中等强度的他汀治疗后,这部分人群5年内预防1例ASCVD事件需要治疗的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最少。而对于正在使用他汀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人群,也不建议仅仅因为年龄因素而自行停药[29]。
他汀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及肌肉损伤、2型糖尿病、肿瘤等[30]。但有关他汀在75岁以上老年人群心血管一级预防的不良反应研究十分有限[6]。本Meta分析发现,在这部分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不会增加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这说明他汀对于75岁及以上老年人来说也是比较安全的。在所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他汀相关肌肉症状是最容易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停药的因素,但本研究和Zhou等[31]的研究均未发现肌肉相关风险升高的情况。另外,对于颇受争议的肿瘤风险,本研究结论与国外研究相似,即他汀不会增加75岁以上老年人的肿瘤发生风险[32]。尽管如此,由于老年人的个体差异较大,更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或伴随虚弱状态,用药期间应该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医生可能因为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预期寿命相对有限而影响积极启动他汀治疗这一临床决策。研究显示,他汀用于一级预防时,预计在2~5年带来获益[17]。本研究纳入研究的随访时间从2年到9.7年不等。何旭瑜等[15]随访了2年,观察到他汀可以使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下降15%(P<0.05)。而在中位随访时间>5年的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也并未增加糖尿病、肝脏损伤、肌肉损害以及肿瘤的发生风险[16,18,19]。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可能出现的ASCVD事件对于减轻心血管疾病的负担是十分重要的[3]。
从目前来看,尽管关于他汀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随机试验证据有限,但目前正在进行的2个大型RCT(NCT02099123、NCT04262206),将分别评估40 mg/d阿托伐他汀在年龄≥70岁、年龄≥75岁老年人一级预防中的风险和获益,将会为他汀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而本研究结果也有待这些RCT的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对于肿瘤这个结局指标,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②研究者大多严格控制了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血脂等可能的混杂因素,但笔者无法确定Bezin等[20]研究对血脂等个别因素的控制情况,可能对异质性造成影响,然而剔除该研究后各结局指标的HR合并值及其可信区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③各研究之间他汀的类型、剂量不尽相同,这也可能增加研究间的异质性。
近年来,国外指南开始提出增强危险因素的概念,但LDL-C仍然被认为是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他汀等降脂药物在ASCVD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33]。本研究结果提示,即使是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依然可能使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主要血管事件和冠心病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不会明显增加患者发生肝脏或肌肉损害、新发糖尿病以及肿瘤的风险,因此使用相对安全。当然,未来需要更多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指导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4.
[8]中国心血管病—级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00-1038.
[1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2016,44(10):833-853.
[15]何旭瑜,杜明轩,黎励文.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7):681-685.
[33]彭道泉,杨阳.血脂管理与ASCVD的回顾与展望[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0,36(9):783-786.
文章来源:周巧玉,严同,汪程,陈健.他汀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2):1099-1105.
分享:
人均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未来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持续上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的疾病之一,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对老年人进行ASCVD的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021-12-2030%~50%的宫颈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3~5年内复发和转移,主要原因是放疗和化疗抵抗[1,2]。宫颈癌产生放疗和化疗抵抗的根源是宫颈癌干细胞的存在,宫颈癌干细胞是肿瘤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肿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3]。宫颈癌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备干细胞特性的极少量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表达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
2021-12-13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pinnatifidaBge.的干燥成熟果实[1]。中药方剂数据库和中成药处方数据库检索显示,山楂药材用药频次高达500次,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调脂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具有降压、调血脂、抗心律不齐、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
2021-12-04锡叶藤Tetraceraasiatica(Lour.)Hoogland又称对角刺、酸铜子、对节刺、刺冻绿,是五桠果科锡叶藤属植物锡叶藤和毛叶锡叶藤的根[1],多生长于海拔500~2100m的丘陵、灌丛、山地林中,主要分布地域为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及中国的河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收涩固脱、消肿止痛、固精益智的功效,用于久泻久痢、尿血便血、遗精遗尿、白带过多、子宫脱垂、脱肛、跌打肿痛等[2],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有机酸类、苯醌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
2021-09-22吐鲁番锦鸡儿Caraganaturfanensis(Krassn.)Kom.为豆科锦鸡儿属植物,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生于海拔2100m的山坡、河流阶地、峭壁[1]。《药用植物辞典》记载,吐鲁番锦鸡儿以根入药,具有活血、利尿、止痛、强壮的功效[2],地上部分的资源多作为柴火利用。
2021-09-22慢性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逐渐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不仅因为终末期肾病对患者带来的严重健康危害,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临床上有部分CKD及其并发症(贫血、高磷血、甲旁亢等)的治疗药物,但整体上对CKD进展的控制仍不尽人意。中医对于CKD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完备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多种经方和验方展现出了优良的疗效。对临床使用的CKD治疗药物和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以及中医药对CKD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新机制药物及细胞治疗与基因治
2021-09-06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是肠外营养中氮的来源,广泛应用于不能经胃肠道给予或经胃肠道给予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患者,在营养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出现使静脉补充氨基酸成为可能,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共20余种,包括平衡型氨基酸、疾病专用型氨基酸、小儿氨基酸等。
2021-09-04嘌呤代谢异常和(或)尿酸盐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是诱导痛风发生的直接危险因素,该病通常受累于关节、肾脏及其他软组织,引起关节急性疼痛、痛风石、血尿酸升高等一系列炎性反应和组织损害。目前临床上主要围绕终止急性发作、纠正血尿酸水平、保护肾功能方面来预防治疗痛风。然而有关痛风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定论,受到多方面影响。
2021-07-19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的基石。如果临床试验能反映将要使用该药物人群的多样性,则可获得用药人群不同亚群的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的准确信息。反之,临床试验缺乏多样性,研究结果可出现偏差,使获得的信息不精准。然而,当前临床试验大多数未能代表最有可能使用该药物人群的多样性。因此,临床试验扩大受试者入选范围,使之更加符合候选药物的目标人群,已经势在必行。
2021-06-09生物等效性是指受试药与参比药成分的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即在人体内达到相等生物效价的结果。生物等效性试验即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动学参数为指标,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比较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间活性成分被人体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
2021-05-31人气:12128
人气:7872
人气:7109
人气:6155
人气:540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医药卫生
期刊人气:13185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5535
国内刊号:50-9205/R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