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出血微创置管引流术病人105例,PACS存储的CT原始图像结合MPR重建影像,观测各穿刺部位碎屑入颅的.发生率,导管入颅.深度,碎屑的分布及.入颅深度。结果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高密度骨屑进入颅内,深度.3-73mm,平均203±150mm。骨屑主要分布在引流管周围,由浅至深逐渐减少,其中6例脑室引流者骨屑深达脑室边缘或进入脑室。经软件SPSS2.21统计分析:双侧颅骨孔间比较,双侧额骨、颞骨间对应比较,同侧额骨与颞骨间分别比较,碎屑入颅阳性率、骨屑入颅深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差别不明显。
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脑出血,是外科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简单有效的方法,在脑出血治疗中应用广泛[1,2,3,4,5,6,7,8,9,10,11]。作者在术后CT影像发现部分患者有细小骨屑随引流管进入颅内,其对临床治疗、预后的影响及意义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笔者特回顾本院105例患者的CT影像,分析骨屑进入颅内的深度、分布等影像表现与临床治疗、预后有无何相关性,结果供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本院2015年1月至2022年4月,因自发性脑出血行微创置管引流术10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CT明确脑内出血且具有微创置管引流术的手术指征,排除禁忌症[6,7]。根据CT影像,选择距离血肿最近和血肿最大径线方向为穿刺点;尽量避开大脑重要功能区、大脑中动脉等重要脑血管,不能避开者可采用额骨钻孔。常规术前准备,皮肤消毒后,小切口切开头皮、止血,电钻垂直颅骨钻孔至颅内板,电凝硬脑膜止血,12F或14F带针芯引流管刺破硬脑膜进入血肿,穿刺到位后拔出针芯,用20mL注射器抽吸3-5毫升血凝块后接引流袋。固定引流管,缝合头皮软组织,手术完成。术后尿激酶+生理盐水对血肿腔反复冲洗,适时复查CT观察血肿情况,若血肿明显吸收,拔出导管后复查CT,病情稳定后出院。
纳入标准:有术前、术后带管、拔管后3个阶段各至少1次CT影像;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治疗好转出院。排除标准:术后短期死亡、自动出院、转院者除外,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外伤出血手术置管引流者。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无需患者知情。
1.2检查方法
CT设备与扫描重建参数: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CT和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横轴位断层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眦线。扫描参数:120KVP,毫安采用自动跟踪调整技术,重建层厚1mm,层间距0mm。
1.3图像分析
通过PACS调取患者三个阶段所有颅脑CT图像,不同窗宽、窗位下对比观察术后细小高密度骨屑进入颅内情况,结合多平面重组(MPR),观测存留骨屑的深度、数量和分布情况。阳性确定标准:拔除引流管后与术前CT比较,穿刺路径附近、颅内增多的细小钙质密度物为骨屑存留。由两位10年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在PACS上分别阅片,有分歧者协商达成一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 22.1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
本组纳入病例共105例,男性67例,女性38例,年龄18-86岁,平均58.9±12.9岁,其中最小年龄18岁病人为动静脉血管畸形(CT示左枕叶多发斑点状血管钙化)继发脑出血,其他均为原发性脑出血。主要发病症状为突发意识障碍、昏倒(74例),其他病人以一侧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头痛、头晕、呕吐为主要表现。其中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51例,糖尿病史14例,冠心病史7例,脑出血史6例,脑梗死史6例,其他肿瘤病史3例,帕金森病2例,甲亢1例;否认其他慢性病史34例;5例无既往史。
2.2影像资料
2.2.1本组病例均为脑内出血和/或脑室内出血术前CT检查1-3次/例,共134次,平均1.3±0.5次/例;术后带管复查1-8次/例,共292次,平均2.8±1.2次/例;拔管后复查1-5次/例,共158次,平均1.5±0.9次/例;检查总次数3-11次/例,共583次,平均5.6±1.6次/例。
2.2.2全部105例患者共放置引流管174条其中单管引流45例,双管引流52例,三管引流7例,四管引流1例(多管引流包括分次手术多管引流)。导管入颅深度25-90mm,平均53.3±12.5mm。比较不同部位穿刺导管的深度,双侧深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额骨与颞骨穿刺导管的深度比较,差别左右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3与术前CT影像比较部分病人见多少不等的高密度碎骨屑进入颅内,置管后表现为引流管周围高密度点片状物,由浅至深逐渐减少(图1);5例病人置管后显示与引流管呈一定角度排列的细小骨屑,而引流管周围无明显骨屑,与术者沟通手术过程,系首次穿刺方向欠佳,调整角度再次穿刺,再次穿刺路径未见骨屑进入(图2)。
2.2.4拔除引流管后CT影像显示颅内碎骨屑存留较带管CT更为清晰。拔除引流管后CT影像统计,105例病人,有80例(76.2%),122孔(70.1%)见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高密度骨屑进入颅内(阳性),深度3-73mm,平均20.3±15.0mm。其中10例(9.5%),21孔(12.1%)骨屑位于颅骨内板下、脑外,表现为单发点状骨屑或多发骨屑呈环状、丘状高密度突向颅内,距离颅骨内板深度3-11mm,平均5.6±2.0mm(图3)。其他70例(66.7%)至少有1孔见碎屑位于脑内,共101孔(58.0%),表现为脑实质内对应引流管道部位残留高密度物,与置管位置分布相同,由浅至深逐渐减少,距离颅骨内板深度6.2-73mm,平均23.3±14.8mm。骨屑大小不一,小者似针尖大,最大者横断面5mm×4.2mm,边缘锐利、清楚(图4~图5)。
脑室引流者中,有6例碎骨屑深达脑室边缘或进入脑室(图6),骨屑多位于导管顶端,且较大。
2.2.5颅骨各穿刺引流部位引流孔数及阳性数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双侧颅骨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额骨与颞骨四部位间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额骨与颞骨间阳性率比较,双侧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各穿刺引流部位骨屑入颅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6各颅骨置管部位引流管深度和骨屑深度统计见表2。经统计学分析双侧引流管深度和骨屑深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额骨与颞骨四个部位间引流管深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屑深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额骨与颞骨间引流管深度和骨屑深度分别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骨屑入颅的深度与引流管入颅的深度和引流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表1 各穿刺引流部位阳性例数统计
图1 引流管周围见多发细小钙质密度物(↑)。
图2 左额部穿刺引流管旁见明显骨屑存留(↑),与引流管呈一定角度。
图3 双额骨穿刺引流术后,颅板下见少量骨屑存留,突向颅内,未进入脑实质(↑)。
图4 额骨穿刺引流拔管后脑内见条状钙质密度物存留(↑)。
图5 额骨穿刺引流拔管后脑内见多发斑点状钙质密度物存留(↑)最大深度达脑室边缘。
图6 右侧脑室前角见较大的骨屑进入脑室内(↑)。
表2 各置管部位引流导管深度和骨屑深度比较
3、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以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1,2,3,4,5,6,7,8,9,10,11,12,13,14,15]。近些年来,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因安全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在脑出血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疗效也得到了相关临床研究的认可[1,2,3,4,5,6,7,8,9,10,11,12,13,14,15]。颅骨钻孔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中能快速改善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凝血酶等血肿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5,7]。与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该技术在减少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有关手术操作可能导致骨碎屑进入脑内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等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1,2,3,4,5,6,7,8,9,10,11,12,13,14,15],结合笔者外院会诊CT影像,该情况并非仅局限于本院手术病人。
结合手术过程分析碎骨屑进入颅腔的原因,颅穹隆骨内板和外板为密质骨,内外板之间为板障层,手术过程中颅钻破碎颅骨,碎骨屑随导管进入颅内,少部分位于脑外颅板下,大部分进入于脑内。骨碎屑体积多细小,拔管后则残留在脑实质内或颅板下钻孔周围,位置深浅不一,深度越大,数量越少。
根据本组观测各穿刺置管部位的置管深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双侧额骨、颞骨常用穿刺部位骨屑阳性率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骨屑进入的深度在不同穿刺部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手术在常规操作下,碎屑进入颅内的发生率和进入深度与穿刺引流部位无关。有关骨碎屑入颅的其他影响因素如钻孔大小、颅板厚度等本文未作深入研究。确定碎屑滞留颅内以拔管后CT影像显示最佳,主要表现为穿刺引流管道术后周围细小的钙质密度沉积物。影像诊断方面主要是与脑内钙化鉴别:常见生理钙化有较固定的解剖位置,脑内其他钙化灶在置管术前已存在。
关于骨屑进入颅内的临床意义目前缺少深入研究。部分病人碎屑位于颅板下未进入脑内,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无重要意义;骨屑滞留脑实质内是否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是否可引起癫痫等并发症,目前随访病例显示无相关证据。骨组织属于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大脑属于外胚层起源的器官,骨碎屑在脑内是否可能引起异常组织学变化,随时间延长碎屑是吸收、减少,还是钙化、扩大,笔者还需深入随访研究。笔者通过影像学回顾性研究,观测骨屑进入颅内的频率、骨屑的深度等表现,供相关临床科室参考。另外6例脑室引流者骨块进入脑室边缘或脑室内,未发生脑室内移位,阻塞室间孔等并发症。本文也提醒相关科室在脑出血钻孔引流手术中尽可能改进操作方法,在插入引流管前尽可能冲洗、清理颅骨孔道,清除碎骨屑后置管,以减少脑内骨屑存留的发生。同时,随着内镜治疗脑出血的推广应用,有可能减少该类情况的发生[12,13,14,15]。
参考文献:
[6]王琨,张家伟.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1,42(1):28-30.
[7]马少彬,何燕红,韩焕超,等.微创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9):134-136.
[8]张贺.微创软通道置管对颅内血肿清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94.
[9]王康,彭逸龙,李小辉,等.软通道技术在中等量颅内血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2):101-102.
[10]吴亚军,丁建魁,吴喜,等.“同位角法”在脑内血肿定位穿刺中的应用(附36例报道)[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26(6):460-462.
[11]朱先飞.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内血肿的应用及预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5):87-88.
文章来源:王旭辉,赵洪全,陈杨.脑出血微创置管引流术致骨屑颅内残留的影像学观测及临床意义[J].罕少疾病杂志,2024,31(04):14-16.
分享: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以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群,根据最新报道,中国有超过 12% 的人群患有糖尿病,T2DM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心血管疾病是 T2DM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2025-06-1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需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磁共振是临床诊断脑卒中的常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但该检查的用时相对较长,对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要求较高,故如何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尤为重要。
2025-06-03宫颈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妇科肿瘤死亡原因之一。国际妇产科联盟(IFIGO)于2018年修订了分期系统,增加了两个新的亚组。首次将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纳入分期并归为ⅢC期,仅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定义为ⅢC1期,ⅢC2期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允许将影像学检查结果纳入分期。
2025-05-28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AI辅助阅片产品在影像诊断中表现良好,可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缓解阅片压力、提升阅片效率,已有多款产品完成注册上市(如肿瘤、肺结节等辅助识别软件)[2]。
2025-05-28目前,治疗腹股沟疝唯一疗效肯定的方法是外科手术,主要包括开放式和腹腔镜式两种。其中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最大程度将人体原有的生理结构和组织层次保留,且应用时间较长[2]。腹腔镜疝修补术是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推广应用,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手术方式,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3]。
2025-04-28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thyroidlympho-ma,PTL)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在病理亚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占50%~70%,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MALT)占10%~50%,其他类型相对罕见[1]。
2025-04-18睾丸肿瘤占全世界男性肿瘤的1%,睾丸切除术是睾丸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在临床上,一些睾丸良性病变可能会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或者部分患有睾丸良性肿瘤的患者因为担心肿瘤恶变的风险而接受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从而导致过度治疗。而且睾丸切除术可能会对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甚至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年轻成年男性。
2025-04-10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发生的听觉感知[1]。研究表明耳鸣患者大脑的听觉脑区如颞叶以及非听觉脑区包括后顶叶、额叶、体感和边缘区均参与了耳鸣的发生、发展,但是机制不明[2]。因此,了解耳鸣患者的脑功能以及神经病理机制将为耳鸣的早诊断、早干预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2025-04-08超声成像面临着回波信号信噪比低和旁瓣高等问题,导致图像的对比度不佳。针对这些难题,科研人员通过对理论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增强超声图像的清晰度与探测深度[4]。文献[5]提出基于虚拟阵元合成孔径成像的研究方法,由于发射场合成增加了发射功率并扩展了图像穿透深度,提高了成像深度的横向分辨率和图像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
2025-04-01牙骨质-骨结构不良(cemento-osseousdysplasias,COD)属于良性纤维骨病变,根据病变发生位置、影像学、临床特征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将COD分为根尖周COD、局限型COD、繁茂型COD(floridcemento-osseousdysplasias,FLCOD)3种类型[1]。COD一般无症状,在患者行X线片检查时偶然发现。
2025-03-26人气:18699
人气:17320
人气:15821
人气:15233
人气:142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人气:4756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北京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185
国内刊号:11-3154/R
邮发代号:82-71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