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4-01-25    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6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血清疼痛因子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变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症状复发风险,疗效显著。

  • 关键词:
  • 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
  • 电针
  • 白细胞介素6
  • 颈夹脊穴
  • 颈椎生理曲度
  • 加入收藏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一种由颈椎椎间盘及其附着组织退行性病变压迫颈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疼痛、上肢感觉异常等,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颈部活动受限严重,疼痛加剧,不利于日常生活、工作[1]。既往临床上主要以抗炎、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为主,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预后复发率较高[2]。研究[3]显示,若不能早期控制患者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颈部肌力逐渐萎缩,功能障碍,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中医学上对颈椎病的认识源自“痹证”中的“不通则痛”理论,认为此病的发生与风寒湿邪入侵,致脉络失养相关[4]。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在溯源传统针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证实践总结提出“三才针法”,其中,振颤催气法是一种将高频率的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这种针刺手法起到调节肌肉紧张度的作用。患者能明确感知针刺点所在肌肉的跳动,少数患者或可感知远端肌肉的跳动[5]。针刺引起局部抽搐反应后肌纤维伸展,受压的毛细血管得到缓解,局部肌肉含氧量增加,局部微循环恢复,从而使得僵硬的肌肉得到松弛,同时抑制伤害感受器的敏化[6]。

电针属最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疗法之一。研究[7]认为,电针夹脊穴可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目的。且现代医学证实,电针夹脊穴可缓解机械压迫,改善血供,促进炎性物质吸收,缓解神经水肿,修复颈神经损伤,进而缓解症状。本研究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院科伦审:(2020)伦审第(1628)号。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8]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手臂麻木、疼痛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颈部疼痛,伴随不同程度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颈后伸疼痛加重;②压颈或牵拉试验阳性。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有关风寒湿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颈、肩、上肢窜痛麻木、颈部僵硬、畏寒畏风、头沉重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③未接受过疾病治疗或治疗已超过7 d洗脱期;④意识清醒,可配合完成治疗;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非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②颈椎畸形的患者;③既往有颈椎外伤史、手术史的患者;④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⑤过敏的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神经或严重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功能锻炼、牵引疗法、抗炎镇痛类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00089)口服以止痛,每次0.4 g,每天2次;甲钴胺(扬子江药业,国药准字J20052315)口服以营养神经,每次0.5mg,每天3次。连续治疗6周。

1.5.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取C2、4、6双侧颈夹脊穴,定位于第2、4、6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25 mm×40 mm),行三才针刺法进针点刺震颤后,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针尖直达椎体横突,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捻转手法,促使患者局部产生轻微酸麻胀感。而后连接电子针灸治疗仪(华佗牌SDZ-Ⅱ型),正负极与双侧三组夹脊穴针尾相连,治疗15 min,频率2 Hz,强度1~2 mA。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休息1 d,连续治疗6周。

1.5.3复查及随访

2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定期复查,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若治疗3个月后再度发生原有症状定义为复发,计算2组患者的复发率。

1.6观察指标

1.6.1颈椎生理曲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飞利浦EBW工作站测定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于枢椎、第七颈椎下终板延长线,作延长线的垂线,相交的锐角即Cobb角,Cobb角>20°表示正常。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的变化情况。

1.6.2颈椎疼痛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10]及血清疼痛因子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指标水平综合评价2组患者颈椎疼痛程度。SF-MPQ量表包括现时疼痛程度(PPI)5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10分、疼痛分级(PRI)45分3部分,SF-MPQ评分越高,代表患者颈椎疼痛感越强。疼痛因子使用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SpectraMax Mini多功能酶标仪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试剂盒及相关试剂由武汉华尔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

1.6.3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由医院检验科对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情况[11]。

1.7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痊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颈部活动不受限;显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显著改善,劳累后出现,颈部活动轻微受限;有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所改善,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颈部活动受限;无效:颈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62例患者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5~65岁,平均(49.12±4.87)岁;病程1.5~4.5年,平均(2.89±0.65)年。对照组62例患者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4~65岁,平均(48.98±5.46)岁;病程1.6~4.8年,平均(2.93±0.71)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SF-MPQ评分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2组患者症状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显著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职业、长期伏案、吸烟均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而长期神经根机械压迫致神经根炎性反应是此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3]。既往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甲钴胺营养神经,虽然,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抑制神经根炎症反应,缓解颈椎疼痛,营养神经,但西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14,15,16]。

表3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  

表4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学上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一病名,根据患者颈肩臂疼痛麻木症状,本病当归属于“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为本病的基础病机,外邪入侵,营卫失合,寒湿之邪游走于筋脉、关节、肌肤、皮肉,诱发游走性疼痛,寒邪凝滞于颈肩,诱发疼痛,导致关节活动困难[17]。“三才针法”即将针刺至肌腱和肌筋膜表面,通过轻微的点刺震颤手法带动肌肉发生跳动,使其产生即刻的张力变化,快速松解紧张或粘连的肌肉组织,调节肩颈部肌肉力线的变化,从而恢复肩颈部力学的稳态,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电针是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利用电针治疗仪的脉冲电流作用于病灶,一方面可缓解局部肌痉挛,减少神经根压迫,改善局部血供,抑制炎性物质浸润,另一方面可抑制痛觉神经信息传递,提高痛阈,缓解疼痛[18]。研究[19]发现,电针颈夹脊穴可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抑制局部炎症,效果理想。夹脊穴与督脉、十二正经相关,督脉统一身之阳气,被称为“阳经之海”,十二正经中的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两者相互贯通,故夹脊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三者同在背脊,针刺可一针连二经,可疏通经脉、调气血,平衡阴阳[20]。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为风寒湿邪入侵,致脉络失养,针刺颈夹脊穴可调畅督脉、足太阳经,起到温通经络、除湿祛风、调理气血之功效,契合本病病机,进而缓解疼痛、麻木症状。现代医学研究[21]发现,颈椎间盘附着的关节囊、韧带松弛,导致椎间关节稳定失衡,致使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缺氧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损伤。而颈夹脊穴位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部位,针刺可缓解肌痉挛,减轻神经压迫,恢复脊神经根血氧供应,从而消除神经水肿,且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缓解神经炎性损伤[22]。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的患者,颈椎疼痛显著抑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明显改善,以IL-6为主的炎性因子分泌量减少,且患者症状复发率较低,分析可能与电针颈夹脊穴可温通经络、除湿祛风、调气血,缓解神经压迫,抑制神经炎性,促炎性物质吸收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23]发现,在长期机械压迫下,神经根出现无菌性炎性损伤,IL-6是一种与机体炎性损伤相关的重要介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过程中,IL-6分泌增加,增强吞噬相关炎性细胞的分化作用,加重神经根炎性损伤,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诱发颈椎病炎性疼痛的始动因子。IL-1β、TNF-α、NF-κB均与IL-6相同,属炎性细胞因子,其中,IL-1β将炎性细胞募集于病灶部位,诱导促炎性因子的释放[24]。TNF-α参与脊神经根损伤,诱导颈椎骨代谢异常,提高疼痛敏感性,是患者疼痛的重要诱发因子[25]。而NF-κB经作用于转录的DNA诱导上述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神经根炎性损伤程度[2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颈夹脊穴具有缓解机械压迫,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抑制神经根无菌性炎性损伤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IL-6为主的炎性因子分泌量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电针颈夹脊穴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显著降低复发率,患者远期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电针颈夹脊穴疗法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改变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症状复发风险,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2]林纯瑾,邹丽芬,骆雍阳,等.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塞来昔布对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1,43(12):3552-3555.

[4]王波,刘楷煜,赵旭,等.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1,38(4):67-71.

[5]王莹莹,杨金生,程凯.国医大师程莘农三才针法精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68-1070.

[6]李呈佳,孟天伟,李东旭,等.恢刺颈夹脊穴结合脊痛消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6):10-14.

[7]王永亮,吴建丽,公维志,等.短刺夹脊穴配合芒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8):43-48.

[8]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12-213.

[1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7.

[14]吕慧,张锦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2):2390-2394,2399.

[15]胡晓惠,张步.牵引、低频联合颈痛片、甲钴胺分散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2):257-258.

[19]张宜默,张莉,于春鹏,等.夹脊穴电针配合雷火灸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9):1577-1580,1588.

[20]于晓原,王艳丽,张冬舒,等.温针深刺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1):82-86.

[21]詹天宇,庄宛滢,刘奕均,等.局部取穴“扎跳”治疗颈椎病的探索[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2):43-46.

[22]张琦,彭增福.激痛点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87-89.

[23]黄兆刚. IL-6、IL-10、TNF-α、TGF-β1、NO与颈椎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5):116-119.

[24]潘胜莲,郑士立,周夏慧,等.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对患者IL-6、TNF-α、IL-1β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9,39(12):1274-1278.

[25]吴迪,詹嫄,黄岩石,等.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疗效及对血清TNF-α、TGF-β1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8):183-185.

[26]王勤俭,王燕,董良杰,等.防风汤加减结合项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3):270-274.


基金资助: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9-3-217);


文章来源:郭佳坤,程凯,朱晓晨等.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02):373-37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120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0668

国内刊号:51-1501/R

邮发代号:62-64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