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注重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2020-02-18    2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多数情况下,物质性材料也可以表达自身的精神内涵。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建筑材料的质感、色彩、文化、情感四个方面的分析,对可持续建材的人文属性和特质展开了陈述。并从人居环境的身心舒适需求入手,再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了可持续建材帮助建筑设计赋有人文关怀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策略,旨在为可持续建筑材料设计研究领域的设计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参考和基础。

  • 关键词:
  • 人文
  • 可持续建筑
  • 材料
  • 设计
  • 加入收藏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质料因”(材料因素)作为事物形成发展的原因之一,足见在设计中材料的重要性。材料是可持续建筑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体现空间环境效果的基本要素。材料不仅是其物理性质能满足我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具有环境属性和附带着伦理意义,它还呈现着特殊的人文情感语义,附有表征人之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关联属性,隐含着与人的心理、情感、精神相对应的信息和体验。设计中做好建材选择、处理和运用是营造可持续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的一个首要工作。


1、环保择用


可持续建筑设计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可信赖的或是通过环保认证的绿色材料。为保证空间环境的健康安全性,应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及具有潜在危险的材料,如过于光滑的地砖、含有过量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燃及容易散发有毒气体(甲醛、苯、氨等)的不合格或劣质材料。材料还要便于清洁、保养,隔声、吸音性能也应是考虑的内容。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材料的来源应尽可能丰富,尽量采用少加工的材料、标准化生产及更换方便的材料、生产过程少破坏环境的材料、可循环和再生的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旧材料、容易自然降解的材料,少用高内含能量的材料,避免过度使用不可再生材料。本地材料和资源可以减少运输过程对资源的消耗,促进本地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作为首选。若需要从外地取材,应尽量选择自重较轻,易于运输的材料。材料的使用效果要重点考虑到环境成本,包括材料的开采、加工制作、运输、使用、维护,以及它们在超过使用期限后的分解和处理等诸多问题。

此外,还必须以高度的社会伦理责任的态度来做材料选择,那些推行公平、安全、环保生产流程的公司,他们会更多的为普通民众和社会下层穷人的真实的切身的利益需求着想。应把选择这些公司的材料和产品变为一种普遍性行为,才能保障劳动工人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身体健康不会受到伤害;薪酬合理,福利有保障;适龄儿童不会出现在生产线上;物件的原料来源安全可信;不会发生在缺水的地方生产纸或是钢铁件的情况,这是剥夺当地人有限的生活资源的恶行。有些材料的生产工艺简单,并且易于普通劳动者学习、上手快,在适合的项目中应尽可能多的采用此类材料,这可以为材料产地的普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2、表意利用


黑格尔曾说:“建筑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材料是建筑的骨骼和皮肉,不仅仅具有支撑、围合分隔作用,赋予空间色彩、质感,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属性,其本身也会携带、表达某种含义和思想,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语汇,从远古文明起,建筑材料就是设计语言的内在组成部分,材料具有塑造空间环境的能力。设计中要明智的、创造性的选择和运用材料,尊重材料本身的性质,将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善于展现、突出材料的特性,以隐喻性的透明信息关联呈现让材料向我们传递更多的信息,使我们在空间环境中有更丰富的关于自然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2.1 质感

材料由于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质感,各种材料的形状、色彩、光泽、表面组织结构、花纹图案、透明度等性质都各不相同,给人的感觉自然也不尽相同。可持续建筑设计所采用的天然材料本身具有自然的质地、色彩、纹理等品质,常可以给人朴实、自然的感觉,而采用的工业加工的技术材料多具有机械加工的美感,表面光滑、细腻,技术材料的质感可以使建筑空间充满理性、优雅、简约、含蓄的气氛。例如,木是一种渴望被触摸的材料,它天然古朴的质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良好的手感,木的自然纹理、富有弹性,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材质感,是与人类最亲密而且能让人亲近自然的材料;石材给人们的感觉是犹如大山般的稳重感、庄严感、耐久感,石材独特的纹理还具有山野、粗犷的气息;金属以其优越的造型能力、光亮的表面、高硬度、高抗拉抗压、耐久等属性给人一种刚毅、轻巧、灵活多变的感觉,并且铁的质感还会随时间变化,产生斑驳的锈蚀感;Low-E玻璃清澈透亮,轻巧、质脆的特质给人以灵动、清爽、畅快、澄明的体验,隔而不断的空间效果给人清透的呼吸感,使建筑环境中充满动感情趣和自由感;竹、藤则在自然舒适的手感和形式感中体现出一种自然的质朴感,使空间具有田园趣味。

设计中应运用材质质感体现出环境内涵,表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美好空间形象,使建筑及其环境以质朴而不做作的自然味道来做各种功能和意涵的表达。日本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的充气Tenara茶室(Inflatable Tenara Teahouse)采用一种纺织品膜结构新面料,它延续了塑料材料的固有品质——耐久、轻便、适应性强,白色的表面可弯曲和缩胀,并且环境光透光率可达40%。当你走进这个薄膜空间,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生命有机体,内壁结构上的小圆状物好像一个个细胞,外围的环形包裹好似它的细胞核,这种材料的薄膜形状还能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幻空间形态,好似自然生命体在呼吸,在这种“有氧”空间中品茶,人会感到舒适,相信自己是寄居在一个好心肠的人的怀抱中,这种材料的巧妙运用即给人以美感和奇妙的联想,也让人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空间体验。

2.2 色彩

每一种材料不管是木材、石块、砖、钢等都有自己本身在生长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颜色,拥有其难以替代的自然色泽,不需要我们使用着色剂、涂料、染料来改变,就可以呈现出令人舒心愉悦的色彩。可持续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很多材料的自然颜色是暖色和中性色,如灰色的石材、褐色的石板瓦、红色的砖瓦、黄白色和棕褐色的木材等,它们没有刺眼的、冲突的对比色,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安全,并给人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虽然自然色的变化范围很小,但它并不显得单调,并且接近于自然界中的色彩变化范围对任何人都有吸引力,保留材料本身原有的自然色彩通常会使配色产生和谐感。

例如,石材、砖因吸收较多的光而呈现暗色调,因此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玻璃、金属光滑的外表对光的反射较多而呈现明调,给人凉爽、高洁、澄明的感觉;铜及合金具有丰富色彩和光泽,使空间光彩耀目,富丽堂皇;高反射材料自身的属性会使材料不是一味呈现自身色彩,而是会把环境色融合进来,这能让空间环境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现代镀膜玻璃具有丰富的色彩,可以带来良好的装饰效果,还可以映现周围的景色,也为空间内外增色;玻璃等无色彩的透明材料,坚硬而透明,象征着清晰、公平、高效、智慧和技术进步,以及高伟的公正和民主精神,有着与社会意识形态与公共管理品质的关联。色彩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使材料的自然色在视觉特征和心理情感上占主导位置,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合理利用固有色这一可贵的设计元素,让人在空间环境中感受到自然、亲和、人情味的情绪。

2.3 文化性

在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材料的产生、演变及其使用方式累计形成了材料附载的文化属性,并且其内容非常广泛,从地域性到全球性,从历史性到现代性,从传统性到可持续性。而材料的这些文化特徵对于有着相似表达诉求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往往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空间环境中最直白的文化形象符号。例如,木材、茅草、芦苇、石材、土坯以及烘制砖等,各自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当的使用历史,它们都是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天然材料;竹往往能表现出中国和东南亚的地域风情和地方风格;较深颜色的粗糙的木材可以表达出非洲原始文化的古朴粗犷,而浅色的平整的木板材往往用在现代北欧和日本建筑中,体现出那里现代时尚的简约文化;曾改变世界面貌的那素面朝天的灰色混凝土会略带有象征现代主义的怀旧意味;工业材料的尺度与表面质感、纹理、图案表现着新时代的秩序与简洁高效,它们体现的是工业与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与文化;钢材表现的是时代感、商业感、前卫感,是成熟的工业文明力量;闪亮似镜的合金具有高科技的涵义,也象征着永恒,给人以先进技术的优越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新型高技术材料给人的是浓烈的科技感和时代感,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让人有自豪之感;双层玻璃、太阳能吸收材料体现的是我们今天的可持续文化。

设计中要善于挖掘和准确地运用这些材料的文化内涵来表达空间环境特定的文化理念,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文化气息。隈研吾设计的高柳町社区中心(Takayanagi Community Center)运用了日本传统和纸(Washi),和纸这种生态环保材料具有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代表着有效和舒适。和纸被艺术化地做成了一排扁条状的纸屏,其形式上也颇具日本建筑的传统感,这些和纸屏便自然地成了建筑的文化符号。纸屏还能为室内塑造静谧的光影效果,从室外看像一个安静的微微透光的白纸盒,这种形象传递出的是日本人安静、内敛的文化气质。设计师成功地用和纸赋予了空间环境浓郁的日本文化气质,给予人们一种联系历史和过去的文化存在感。

2.4 情感联系

可持续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材料附载着许多触发我们情感的关联性信息,它们是有生命的材料,带有情感的记忆,我们的情感生发就是因这些材料刺激触动内心而起,它们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功能。在地域和民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使用的传统材料习得了地域的和民族的历史情感,会与世代居住的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这些传统材料能激发人们的乡情和寄托人们的乡思,从而让人们找到情感的回归点,如石材较容易形成历史感;厚厚的土坯就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民、热带干旱沙漠地区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清水勾缝砖使人想起浓浓的乡土情;灰墙青瓦透露着生活的朴实和闲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的对于各种材料的感觉和认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认识经验,这种材料印象是我们情感的触媒,如石材让人联想到它的坚固、稳定,给人感觉安全感;粗糙的泥土让人联想到贫苦的农村生活,给人以厚重的沧桑感和略微的苦涩感;砖、卵石、毛石等使空间富有乡土气息;拆下来重新再利用的旧材料会在心理上让我们与它曾经的主人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生产的材料也能成为丰富环境情感的媒介,如自家屋后林地的树木或竹林,这些材料本身便寄寓着主人的情感,用这样的材料修建的或是改造的房屋,其空间环境会很自然的给人一份安适的归属感。

普及可持续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我们与之产生深入内心的情感上的联系,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理性思维,而要关照人们与材料之间的这种情感联系,利用好材料语意这一使人获得情感认同的捷径,选用和开发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材料充盈空间环境的情感体验。詹保罗·因布里吉(GiampaoloImbrighi)设计的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人之城,利用I.LIGHT透光水泥制造的发光混凝土板作主体结构。这种基质具有20%的透光率系数,在顺光的一面,这些板子看起来是实心的,而从板子的逆光面看则是半透明的,这片墙体可以隐约向室外透露内部的形象。人们在一探这种奇特的新材料时,看到的是人的延展在材料中的投射,这种自我力量的体认显然已建立了人与材料的心理联系,人的情感在这一刻移交到了这片微光点点的混凝土墙上,这便是我们愉悦和自豪的情绪来源。


3、结语


可持续建筑的人文属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以往的传统建筑来得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这些被重塑的人文内涵之于人对外界的感知和体认而言,往往应该以具有一定效用的物质性的形态和环境气氛来表现,而之于空间环境本体和外部的整体效益而言,则往往也需要依赖于物质性设计来实现。材料是可持续建筑的物质基础,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设计中要做到个别分析又整体思考,独立展开又统一表现。设计目标是达到生态环保性、良好的物理品质、心理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为我们创造一个外部与主体、身理和心理整体意义上的宜居性可持续建筑。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威廉姆斯.可持续设计:生态、建筑、规划[M].孙晓晖,李德新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高云庭.人文视域下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材料选择研究[J].江西建材,2019,(9):87-88,9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人气:108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674-7518

国内刊号:11-5869/J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