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状态下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高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医院全麻手术期间进行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的40例患者纳入穿刺成功组,另将同期于医院全麻手术期间进行动脉血气穿刺失败的40例患者纳入穿刺失败组。查阅患者电子病历档案,收集其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穿刺时血压情况,采用χ2检验Phi系数相关性分析全麻状态下血压变化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穿刺失败组穿刺时收缩压在90~140 mm Hg、穿刺时舒张压在60~90 mmHg的患者占比低于穿刺成功组(17.50%vs 95.00%、10.00%vs 87.50%),穿刺桡动脉内径小于穿刺成功组[(2.18±0.19)mm vs(2.37±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Phi系数相关性结果显示,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Phi=-0.781、-0.7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及穿刺桡动脉内径均为全麻状态下手术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全麻状态下手术患者血压变化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血压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临床在进行动脉血气穿刺时应稳定患者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便确保穿刺成功率,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自19世纪40年代美国外科医生Crawford Williamson Long首次使用吸入乙醚进行麻醉以来,麻醉已成为外科手术的基石之一,其中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较为常用[1]。而在全麻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对其呼吸功能进行连续监测与管理对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身体变化情况、指导手术进行及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2-3]。目前,有创动脉血气监测在全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被广泛应用,能提供机体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4-5]。但有创动脉血气监测前必须进行动脉穿刺置管,若穿刺失败,极易增加患者痛苦,影响其生命体征稳定,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6]。因此,如何提高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临床实践发现,动脉穿刺点皮下血肿、瘀斑、渗血等是导致穿刺失败的重要因素[7]。而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血压来维持,血压波动可导致局部血液灌注不足或过度,损伤局部组织,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导致皮下血肿、渗血等状况的出现[8]。由此可见,全麻状态下血压波动可能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存在一定关系,但目前较少有关于此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全麻状态下动脉血气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外科手术患者相关资料,旨在探讨血压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关系,为临床开发一套提高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规范护理流程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医院全麻手术期间进行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的40例患者纳入穿刺成功组,另将同期于医院全麻手术期间进行动脉血气穿刺失败的40例患者纳入穿刺失败组。纳入条件:①年龄>18岁;②均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且术中需通过动脉穿刺进行动脉血气监测;③穿刺部位均为桡动脉;④本研究所需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条件:①存在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②伴有严重心、肺、肾脏疾病或恶性肿瘤;③伴有周围皮肤炎症或动脉痉挛;④Allen's试验[9]阳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审号:20230406)。
1.2 动脉血气穿刺方法及成功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快速开通外周静脉通路,并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5 min后取仰卧位,常规选取一侧桡动脉进行穿刺。患者前臂取外展位,掌心向上,腕下垫软枕,操作者左手示指与中指并列伸直,在解剖学鼻烟壶区域触摸远端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确定最终穿刺点;对穿刺部位及周围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Seldinger法进行动脉穿刺,置入5 F或6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用针贴固定穿刺点,以无菌敷料覆盖。穿刺成功判定标准[10]:针头一次性进入血管,可见针内鲜红色血液自然顶入管腔判定为一次性穿刺成功。
1.3 患者资料收集
查阅患者电子病历档案,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远端桡动脉穿刺史、合并症、全麻状态下收缩压、全麻状态下舒张压、穿刺桡动脉内径。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χ2检验Phi系数相关性检验全麻状态下血压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相关性;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影响全麻患者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穿刺时收缩压在90~140mm Hg、舒张压在60~90 mmHg、穿刺桡动脉内径小是影响全麻患者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的因素(P<0.05)。见表1。
2.2 全麻状态下血压变化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关系分析
χ2检验Phi系数相关性结果显示,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Phi=-0.781、-0.775,P<0.05)。
表1 影响全麻患者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全麻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将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与否作为因变量(1=失败,0=成功),变量赋值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及穿刺桡动脉内径均为全麻状态下手术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表
表3 影响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全麻手术患者动脉血气穿刺的意义
充分的组织氧合及血流指标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全麻手术患者正常器官功能、生命活动及组织修复的必要条件[11]。动脉血气持续动态监测可实时反映机体动脉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为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及药物的使用提供客观的数字化依据,以便维持患者正常的血流灌注,提高外科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12-13]。而确保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是确保动脉血气监测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因此,临床需寻找与全麻手术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的指标,以便指导早期干预方案的制订,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
3.2 桡动脉穿刺内径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关系及局限性
本研究对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组与穿刺失败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动脉血气穿刺失败组穿刺桡动脉内径小于穿刺成功组,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桡动脉内径是全麻状态下手术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提示桡动脉内径可能会对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产生影响,这也与陈超等[14]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桡动脉穿刺内径越大,可穿刺面积越大,且可使用的鞘管外径越大,有利于提高穿刺准确率,并确保穿刺后血液顺利回流,降低血液瘀滞、桡动脉闭塞等状况的出现,提高穿刺成功率[15-16]。但桡动脉内径属于患者客观存在的身体状况,临床较难通过相关干预措施进行显著改变。因此,还需寻找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的可通过临床干预加以改善的指标,以便提高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3 全麻状态下血压变化与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血管充盈度在血管穿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穿刺成功的关键[17]。而血压会影响血管张力与血流速度,导致动脉血管充盈度发生变化[18]。可见,血压会对动脉血气穿刺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动脉血气穿刺成功与穿刺失败的两组患者穿刺时血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动脉血气穿刺失败组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的占比低于穿刺成功组,且经χ2检验Phi系数相关性结果显示,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分析原因在于,血压、血管张力与血流速度是三个密切相关的生理指标[19]。一般来说,血压过低会导致血管壁的张力减小,心脏泵血能力减弱,血液流经动脉血管时的压力降低,从而引起血管充盈度不足[20-21]。这种情况下进行动脉血管穿刺,血管会变得比较松弛,弹性较低,穿刺时难以定位与进针,从而增加穿刺失败风险[22]。此外,血压过低引起的血管充盈度不足还会减小动脉血管内径,降低穿刺时血管有效面积,从而导致穿刺难度增加,降低穿刺成功率[23-24]。而血压过高会使得心脏泵血能力增强,血液流经动脉血管时的压力相对增大,血管内血液容量增多,从而导致动脉血管充盈度过度增加[25-26]。这种情况下进行动脉血管穿刺时,血管会变得异常紧绷,且血管内血液流速异常加快,当血流过快时血管内的血液会形成旋涡,使得穿刺针难以进入血管,并容易损伤血管壁,从而导致穿刺点定位不准、进针失败等状况的出现,降低穿刺成功率[27]。其次,血压过高引起的动脉血管血液容量增加会导致血液流动时对侧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当穿刺针穿透血管壁时,可能会导致血液自穿刺点渗出,引起穿刺部位血肿、渗血,最终导致穿刺失败[28-29]。此外,血压过高引起的血管过度充盈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对黏附分子的表达,使得穿刺针穿刺时更容易与血管壁发生黏附,从而降低动脉血气穿刺操作的成功率[30-31]。
另外,本研究发现,全麻状态下穿刺时收缩压、舒张压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也进一步证实上述推论,表明全麻状态下血压变化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存在密切关系,可影响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因此,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动脉血气穿刺前需密切监测并控制其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影响穿刺点定位与进针,从而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确保动脉血气监测的顺利开展,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全麻状态下手术患者血压变化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有关,血压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但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来自单中心,例数较少,且研究类型为回顾性分析,未对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进行前瞻性观察,今后还需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观察全麻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情况,并对本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4]王超,刘冬梅,孙明.术后持续有创的动脉压监测及专职护理在腹腔镜大体积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23):4173-4176.
[6]曹颖莉,崔明珠.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5):519-522.
[7]郝帅,池萍,贺海丽,等.超声引导下双线定位技术在烧动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119-121.
[8]曾良帮.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22,34(5):775-780.
[10]李龙.有创监测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研究[D].西安: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
[11]任伟,汪姝,张坤,等.血流动力学优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36(12):1219-1223.
[13]肖飞,邵为朋,郝杨,等.登楼试验联合动脉血气分析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1,37(12):745-749.
[14]陈超,朱壹明,孙俊龙,等.影响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1):28-33.
[15]汪建兵,张建明,涂雪梅,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影响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12):1487-1489,1492.
[16]陈齐,郭敏,蒋维维,等.超声引导全程可视化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在肥胖病人麻醉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4):473-475.
[17]文玉琴.利多卡因凝胶涂抹加热敷手术患者困难静脉穿刺效果观察[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4):367-368.
[19]马林通,徐晓,王佳,等.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3,63(4):67-69.
[20]孙伟,贾志杰,刘雪辉,等.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8):2555-2558.
[21]王莹莹,刘莉,吕瑞兆,等.不同阈值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导向补液预防骨科手术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21,61(29):81-84.
[22]杨晓亚,王金荣.桡动脉穿刺前手部血液供应的评估方法[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6):512-516.
[23]田颖,丁阳,许锐.桡动脉穿刺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6):1079-1083.
基金资助:宜春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2ZDJH6355);
文章来源:熊静萍,卢丽,鲍永红,等.全身麻醉状态下动脉血气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12):1821-1825.
分享:
阿片类药物是具有镇痛、肌肉松弛、镇静效果的全凭静脉麻醉的重要应用药物之一。以舒芬太尼为代表的传统阿片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但其也存在抑制呼吸、胸壁肌肉僵硬、咳嗽、瘙痒、低血压、HR下降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麻醉安全和舒适度。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相比,奥赛利定是一种偏向性μ受体激动剂,可选择性激活G蛋白通路发挥强效镇痛作用。
2025-05-06在麻醉复苏期间,全身麻醉后的患者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躁动、谵妄、低体温等多种并发症,其中以低氧血症较常见,发生率可达22.1%[2]。王云姣等[3]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0.02%,其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22.9%,儿童低氧血症发生率为6.42%。
2025-04-29下肢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下肢骨折疾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老年患者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加之受其身体机能下降影响,易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以及一系列不良反应,造成患者手术风险增加,需手术中选不良反应比较小的麻醉方法[2]。
2025-04-24下肢骨折通常需实施手术治疗,以尽快控制病情。但麻醉、手术等伤害性刺激,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多以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受疾病自身及治疗方式的影响,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预后并发症的发生。
2025-04-21在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将内窥镜插入体内,这种侵入性的操作通常会引起患者发生恶心、疼痛等不适,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躁动反应,可能会增加其胃肠道受到机械性擦伤的风险。因此在为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选取适宜的麻醉药物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检查精准度与保障患者安全等十分重要。
2025-03-25全身麻醉属于复杂且特殊的状态,通常包含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催眠、意识/记忆消失、应激抑制等情况。其中麻醉诱导是指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的关键步骤,在此期间置入气管导管等操作均属于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极易使患者出现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波动。因此,临床需要一定麻醉深度才可有效控制应激反应出现。
2025-03-13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肺癌等肺部疾病的有效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周转快等优点[1]。胸腔镜手术多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但双腔气管导管管径较粗,易损伤患者气道,且部分患者应用骨骼肌松驰药后,可导致其神经肌肉阻滞,影响肺功能[2]。
2025-03-04近年来,为避免插管麻醉带来的损伤和风险,一些研究报道了成人胸外科手术非插管全麻伴自主呼吸的经验,与插管麻醉相比,自主呼吸下的患者免疫抑制较少,主要体现在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较小[3-4]。为了加强术后镇痛效果,超前镇痛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2025-02-27因为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不断衰退,耐受能力较差,所以对麻醉的要求更高。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可用的麻醉药物可分为多种,包括七氟烷、异丙酚、右美托咪定等,其短期镇痛效果明显,多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2]。七氟醚不会对机体产生刺激,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2025-02-18目前PDT多采用2cm横切口,先切开皮肤再穿刺[1-2]。传统气管切开有选择纵切口方案[3],关于PDT选择纵切口鲜有报道,考虑皮肤良好的弹性,小切口经过充分扩张形成窦道不会影响气管导管置入,传统PDT术中通常存在剧烈的呛咳反应[4],本研究尝试调整切开皮肤时机,缩小切口,纵切口,调整麻醉方案观察手术的效果。
2025-02-17人气:18599
人气:16738
人气:16096
人气:15634
人气:151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期刊人气:7277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266X
国内刊号:37-1156/R
邮发代号:24-8
创刊时间:1957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