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探究

  2021-02-20    23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下各种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严重挑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需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的维度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探究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特征,从理论工作队伍的建设、大众话语体系的创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三个层面提出了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旨在以此实现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牢牢掌控。

  • 关键词:
  • 大众化传播
  • 意识形态
  • 日常生活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实践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要想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和领悟,将其与日常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在细微处下功夫,实现大众化的广泛传播才能成为一种基本价值观被人们所信赖和景仰。


一、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特征分析


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就是借鉴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价值和传播特点进行学理考察,从中探寻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规律的过程[1]。

(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主体参与来源大众化,突出群众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亿万群众的支持,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处入手,充分发挥各基层群众的主体力量,将大众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引导群众将意识形态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群众主体参与形式丰富化,突出主体的作用。现代社会中,人人渴望实现价值,价值的实现需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来展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思想,大众化的传播能够作为根本价值思想指导群众的社会实践,引导群众主动进入主体角色,从而凸显自身的社会价值,完成人生目标,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传播[2]。

(二)传播对象的多质化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对象上来看,其主要指向为最广泛的社会大众,传统意识形态下的传播对象为领导阶级和知识阶层,导致价值理论无论是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上都十分晦涩,社会大众无法理解,影响了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对象是社会群众,必须克服传统传播模式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和远离社会群众等问题,以通俗易懂的价值理念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引发社会群众的普遍关注,从而将传播对象转移到社会群众身上。

(三)传播内容的通俗化

传统模式下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想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传播,就必须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模式重新架构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通俗易懂并不是庸俗化的意思,而是要转变成社会大众能够听得懂,理解得透和记得牢的生活语言,例如上世纪30年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其中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模式在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日常生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进行充分审视,将传播内容进行通俗化的转变。

(四)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在日常生活中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就必须从社会大众了解和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渠道入手进行传播。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大众对互联网的应用十分普遍,以网络媒体为渠道强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动融入到日常文化形态之中,以网络媒体传播为渠道占领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信息转变为大众认识并普遍接受的情感和信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3]。


二、推进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一)以构建理论工作队伍为主体密切联系群众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工作队伍是推进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基础路径。首先,要求理论工作者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既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深信不疑,也要采取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建设而奋斗的坚决行动,从社会问题的关注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次,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消除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疑惑,通过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贴近群众,贴合群众生活,充分了解各民族宗教信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最后,要求理论工作者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全面阐释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需要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展开社会实践,正视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变为能够反映人民诉求,解决人民困难,符合人民思想生活实际的价值理念,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

(二)以创新大众话语体系为客体体现人文关怀

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必须要通过大众语言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必须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创新大众话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大众语言在社会群体中进行传播。一方面,要凝聚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核心概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核心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核心话语,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康社会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社会化的概念在大众群体中传播;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大众话语体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内在联系,在借鉴和吸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实现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

(三)以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为载体掌握大众话语权

在日常生活中对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是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基础途径,也是我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只有坚定不移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才能够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话语权。一方面,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巩固主导价值诉求。现阶段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落脚点也是为了解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切实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基础参考;另一方面,宣传教育工作要主动拓展传播途径,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的合力。既要以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载体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也要以现代媒体为渠道拉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距离,将意识形态与现代媒体中的社会事件相结合,形成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主动与群众展开价值层面的社交互动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模式[4]。


结语


从日常生活的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必须依靠理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转变为群众日常生活中能够听懂并接受的大众话语体系,并且将其融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价值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媒体广大的群众基础作为宣传教育渠道,优化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欣然.手机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3,000(003):13-14.

[2]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2011.

[3]郭百娟.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C].荆楚学术2018年12月(总第二十六期)--第二十六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8.

[4]张云平,张福平,杨骅骁.聚拢民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基于公共空间理论的分析[J].江汉论坛,2009(08):138-141.


吴丽君,曾明芳.日常生活维度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探究[J].文化产业,2021(05):80-8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研究

期刊人气:19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邮发代号:82-68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