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创新影响

  2021-10-23    9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不断深入,围绕着"生态"这个主题,在国内外的许多会议和报告中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论述,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容,面对全球生态恶化、资源紧张的现状,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 关键词:
  • 习近平
  • 价值观
  • 理论创新
  • 生态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要义。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再联想到欧洲人推广马铃薯惨痛教训中,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破坏性,如果罔顾自然规律,一味强行的去征服自然,自然界便会起着反抗、反对人的作用,并对我们施加报复。当前,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是我国生态建设亟须解决的矛盾。最初,为了多、快、好地进行社会建设,我们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惨痛的生态教训,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层数不穷,反过来威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类的实践充分证明,过去“人定胜天”“主宰自然”的观念,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荒谬又不可取。新时代,必须通过打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才能真正摆脱以往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的悲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经济的增长要以付出环境为代价的话,我们宁可让发展的步伐先慢下来,不能为了得到眼前的金山银山而放弃大好的绿水青山。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新体系,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总结过去的教训,始终做到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将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开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的绿色生态观融入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维度,他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强做大绿色经济”。算好生态这本大账,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就对生态环境进行严重透支,那样的发展只是短期的,行而不远,还会使子孙后代面临生态风险,得不偿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解是实现人于人和解的关键,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局限,为子孙后代探索出一条科学、永续、长久发展的道路,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


2、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他大胆的揭开了德国哲学的虚伪面纱,将对人的理解从抽象回归到了现实,即要立足当下,着重考察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其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关注人的现实处境,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入手,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意图,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追求,生活质量的好坏以及幸福指数的高低逐渐成为人民最广大的向往。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渴望享受蓝天碧海、青山绿水以及清新空气。

“一餐一饭系民间,一举一动为人民”“计利不应只计自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态民生观,阐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对于生态环境,始终要保持种敬畏和尊重,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去破坏生态环境,去侵害公众的利益。这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其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基于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清洁美丽家园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同安排,从源头出发,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中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纯。“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领和基本原则,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作用,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理应由人民群众平等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深刻阐明了这一思想,开辟了生态民生建设的新境界,为接下来的环境治理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它将万物视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思想因素。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生态危机源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在私有制条件下,国际垄断资本忽视人类本身的发展,以自身的扩张为目的,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故而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价值准则,各国的行为要建立在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前提之下。放眼当下,面对人类共同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需要国与国之间共同商议、共同协作,使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契合。

“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强调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仅是“地方”的事情,还得“全球”共同参与。不仅是一个国家,甚至于国内一个地区建设,都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地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实体有不同的探索和实验,各自从不同的实际探索和实验,各自从不同的实际摸索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最佳模式。首先,全球生态治理应遵循其公认的基本原则,面对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为改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力量,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广泛传播、赞誉不断。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全球性挑战的紧迫性以及国与国之间利益相互融合的现实,主体缺位和责权模糊是摆在全球生态合作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强调要不断加强国际法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合法性和执行力,制定和完善国际治理规则,以法治为基石,从多领域入手为全球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多边主义的路径充分展示了其协调各方、统领全局的巨大优势,联合国在国家集体行动和国际合作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出。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坚持弘扬多边主义,推动建立对话、协调和合作机制,本质上与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是我们改善和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再次,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义利观,自觉遵守和维护国际环境新秩序,积极倡导环境公平与生态正义,承诺将举全国之力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明令禁止生态污染对外输出,绝不损害本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生态权益。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同时也为全球各国加强生态治理发出了最强的中国之音,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


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行为都是人的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从而使得自然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通俗地讲,就是一部分人产生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应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自然力和生命力,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先意义的自然以及不复存在,而是处处留下人的印记自然,主要表现在动植物的迁移、居住地以及气候的改变等方面,人类社会和自然内部的平衡逐渐被破坏。与此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他将自然、社会和精神当作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从多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发展变化规律。“西方过度消费主义趁机蔓延”“贫富差距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习近平总书记理性审视国内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三维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自然界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资料,人无法脱离自然而独自生存和发展,两者是一种共生共荣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的认识到了人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将“和”文化贯穿生态建设始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共建清洁美丽的和谐家园。在具体实践中,他主张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思维,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彰显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矛盾,实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生态观的调和,不仅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格局,而且进一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沙占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探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0):4-9.

[2]李艳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3]本教材修订组,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4-9.

[4]郝芮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探析[J].法制博览,2020,(15):239-240.

[5]读懂"两山"理念的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N].光明日报,2020-08-15(01).


文章来源:辛欣.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1):105-10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人气:6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哲学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