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1-06-15    14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拥有地理区位、交通体系等优势,但也存在经济实力相对不足、经济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本文首先分析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据此提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副中心城市
  • 城市建设
  • 洛阳城
  • 经济辐射力
  • 加入收藏

1、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数量都居于前列,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领航者和带动者之一。2019年GDP已超过5万亿元,人口已达1亿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迫切需要培育一个能和郑州相互协调,共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城市。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在发挥辐射作用,以及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是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洛阳应正确定位城市功能,发挥其在河南省乃至中原城市群中的作用。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将洛阳副中心城市定位为,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2、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


2.1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优势

2.1.1 区位交通优势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是“一带一路”的主要节点城市,对国际经济合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洛阳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体系逐步趋于完善。2019年,洛阳北郊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超过150万人次,航班平均客座率超过80%,航线基本已涵盖全国主要城市;现已建成运营铁路5条,总里程302.8公里,陇海铁路、焦柳铁路等穿境而过;连霍、二广等从洛阳纵横交汇,公路交通体系发达。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体系对扩展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金融、贸易、服务业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1.2 工业基础优势

洛阳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优势,近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洛阳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除此之外,洛阳还拥有洛阳一拖、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为工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这些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洛阳的竞争优势,经济带动作用显著。

2.1.3 文化传统优势

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在文化传统方面优势显著。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洛阳现拥有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等特有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具有持久、深远的文化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洛阳文化资源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如表1所示。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了洛阳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优势,提高了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

2.2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劣势

2.2.1 经济实力相对不足

洛阳经济实力相对不足,与郑州存在较大的差距,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南省的21.36%,而洛阳仅占9.28%,洛阳的人均生产总值虽然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但是却仅为郑州的64.44%。而且与省外一些副中心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2019年唐山、青岛和苏州GDP分别为6890.0亿元、11741.31亿元和19235.80亿元,分别为洛阳的1.37倍、2.33倍和3.82倍。洛阳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

2.2.2 经济带动作用较弱

郑州位于豫中地带,辐射的地域范围较广,辐射面基本包括豫东、豫北和豫中地区,而洛阳位于豫西地带,对同处于豫西的三门峡,以及豫北的济源和豫中的平顶山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但对于广阔的豫南地区辐射能力则相对较弱;另外,郑州要素集聚能力较强,2019年郑州人口为1035.2万人,人口密度为1390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排名河南省第一,而洛阳人口为692.22万人,密度仅为455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排名河南省第15,洛阳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和郑州相比,洛阳的经济辐射作用仍然较弱,难以带动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

2.2.3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不高

2019年洛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7%,高于全省甚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省0.91%、全国0.14%,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创新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和其它创新型城市相比,洛阳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存在高端创新资源缺乏、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数据显示,在72个创新型城市中,洛阳排名第37,创新能力指数仅为48.57,而同为副中心城市的苏州、青岛分别排名第7、第10,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为71.54、68.07,与一些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洛阳经济发展速度,减弱了洛阳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2.3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机遇

2.3.1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促进了洛阳和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贸易,增加了外贸收入。洛阳进出口总额从2009年的11.24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22.41亿美元,增加了0.99倍。2014到2019年间,洛阳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83.6亿元人民币,占洛阳进出口总值的43%,开放发展已使洛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3.2 是中国(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

洛阳自贸片区的设立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了洛阳的跨越发展。自2016年洛阳片区设立以来,在洛阳片区地域内,新设立企业2794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4.09亿元。自贸区的建设有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了洛阳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的经济辐射范围和作用。

2.3.3 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洛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地区和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推动洛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效改善了创新发展环境,提高了洛阳对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

2.4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挑战

2.4.1 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2025年目标”挑战

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洛阳GDP要达到8000亿元,而2019年仅为5034.9亿元,与目标相差仍然较大;另外,洛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突破70%,而2019年仅为59.10%,与目标差距较大;最后,接待旅客人数和收入占全省比重均需超过20%,而2018年洛阳接待游客人数占比为16.79%,总收入占比为14.14%,与20%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2.4.2《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挑战

2020年12月,洛阳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规划显示,洛阳都市圈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洛阳将确立“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并构建“一核一带,三轴三圈”的发展格局,及“一带两区两环多廊道”的生态格局,完善都市圈建设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都市圈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洛阳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激发区域经济中心潜力,提升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机遇。


3、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首先,推动洛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优势主导产业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加大科研力度,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洛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洛阳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其次,促进洛阳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发挥洛阳景区数目众多、类型丰富,以及分布区域广泛等优势,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增强景点的吸引力,延长游客在洛旅游时间,并通过开发、创新旅游产品种类等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旅游产业总收入;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提高信贷便利度,使金融能够普惠小微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以此提高洛阳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3.2 增强经济辐射作用

首先,推动洛阳都市圈建设,加强洛阳、平顶山等城市协同联动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合作模式等方法,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区域的要素集聚能力,提高洛阳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加强与郑州的对接发展,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打造引领河南省发展的“双引擎”,形成郑洛双核带动新局面,增强经济辐射范围和辐射作用,共促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的吸引力,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绿色产业园区,成为引领洛阳经济转型的引擎,让洛阳不仅是一个宜居的城市,更是一个宜业、宜游的城市,以此提高城市吸引力。

3.3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首先,紧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贸区的战略机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策,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激发创新活力,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洛阳辐射作用的发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洛阳整体创新水平,并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机构规模,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再次,加大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高工资待遇、补贴、奖励等方法引进高学历人才,发挥人才优势,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最后,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研发机构,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洛阳综合经济实力,以此增强洛阳的经济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原玉丰.城市群视角下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路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5):98-100.

[2]赵书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03):19-22.

[3]张占仓,王玲杰,彭俊杰,等.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战略举措[N].河南日报,2017-09-20(13).

[4]冯小六.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N].洛阳日报,2016-12-14(04).


文章来源:张笑梅.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社会建设

期刊名称:社会建设

期刊人气:132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2095-8641

国内刊号:22-1410/C

邮发代号:12-234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