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解析有关2005—2018年地域武术文化学位和期刊论文研究

  2020-01-08    28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法等分析研究了2005-2018年间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目的是为学者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侧重点与突破口做一个总结,为学者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必须的信息资料和理论框架。研究结果:1.学者研究地域武术文化侧重点为地理人文环境、兵法汉画遗迹、拳谱、兵戈纷争、名家思想与武术、移民携技、武举制与组织团体等方面,其特点是文化研究趋势由大范围向小范围过渡,由区域拳种向特色拳种转变;2.内部需求和外在条件影响不同理论和视角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 关键词:
  • 地域武术
  • 拳种个案
  • 武术文化
  • 移民携技
  • 加入收藏

地域武术是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志禹教授提出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构思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众多博士论文中,上海体育学院“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系列论文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这其中以中州、齐鲁、吴越、巴蜀和燕赵等地域的研究最为显著。与此同时,学者也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和范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建构,为学者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了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和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为文献主要来源,(1)以武术文化研究为主题,为地域武术或者武术历史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8年间博硕士论文306篇,其中78篇可用;以武术文化研究并含地域武术为主题,检索2005—2018年间期刊论文92篇;以武术文化研究并含中原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8年论文37篇;以武术文化研究并含齐鲁为主题,检索2005—2018年论文8篇。(2)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检索获得地域武术文化博士论文6篇。通过检索所得出的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武术文化区为研究范围,针对纵向的历史脉络和横向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博硕士;二是运用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对地域武术文化的非遗保护、政府政策、旅游文化、品牌产业等进行研究。笔者立足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层次地分析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成果,为全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框架。


1、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可以看作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开端,但早期研究的成果只局限于对某一地域武术文化的单一性研究,没有形成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如枟四川武术大全枠。2005年以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众多学者对地域武术文化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郭志禹提出将中国武术文化划分出中州、巴蜀、吴越、齐鲁、燕赵、陇右、荆楚、岭南、关东、秦晋、闽台、滇黔、西域、大漠14个武术文化区。历时十几年,14个武术文化区的研究基本完成,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枟中州武术文化研究枠枟巴蜀武术文化探骊枠枟吴越武术文化研究枠枟齐鲁武术文化研究枠等等,众多学者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内容、历史特征、典型拳种等等。这能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全国地域武术文化,尤其是大漠、西域等地域的武术文化,加深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部分学者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策略和转型机制进行研究,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郭志禹、郭守靖提出了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思路:武术文化区域——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丛[2]。张胜利、郭志禹提出“立”字研究模式,从区域划分、武术文化内容、典型拳种、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本地域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等五方面进行研究,以及枟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枠等等,为众多学者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标志着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成果的趋于完善。还有在14个武术文化区基础上具体细化到对某一特定的区域进行研究,甚至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城市。如枟京师武术文化研究——以北京为个案枠枟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以山东济宁为例枠枟杭嘉湖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枠等等。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构思呈现多方面性,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的透视,由广入深的研究范式,这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如韩雪枟中州武术文化研究枠、胡玉玺枟中原武术文化研究述评枠、曹阳枟开封武术文化研究枠;都是遵循了由广入深的研究范式,不断地充实和细化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以中州地域为例,众多学者在中州武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州武术文化的保护、品牌、发展、传播、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以一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研究模式。如枟中原武术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枠、枟“打造中原武术文化品牌”的策略实践与思辨枠、枟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枠、枟中原武术文化对外推广模式研究枠、枟“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枠等等,都是在中州武术文化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以不同的文化视角,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地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容易产生新的地域武术文化见解。如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等等[4]。代表著作有枟人类学视野下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枠枟地域文化学视野下的湖北武术发展探讨枠枟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枠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山东传统武术研究枠枟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齐鲁武术文化研究枠。地域武术文化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快速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当地政府支出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挖掘整理出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武当武功。政府实施“文化武当”工程实施以来,成为了撬动武当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杠杆[5]。同时,地域武术文化也可以展现当地文化的软实力。还有部分学者从地域武术文化创新、特色拳种、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现了地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更加丰富了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


2、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分析


2.1 地理人文环境——地域武术文化诞育的时空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植根于该生活的土壤之中,与该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6]。武术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产生于地理人文环境,也反映地理人文环境,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文化体系的最根本性质和特征[7]。在民间流传的武术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以及唐荆川的枟武编枠记述:“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8]。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南北方差异的温度、地势、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都会影响自身的拳种技术。南方气候湿润,地势多泥泞,故拳技手法多变,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北方气候干燥,地势平坦,大开大合的腿法较多,有“拳打四方”之说。在明代,西部地区流传单头母子棍和天齐棍等等。东部地区人民善用枪术,像宋代的“杨氏梨花枪”[9]流传于山东地区,故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谚语。产生于陇右地域的壳子棍更是地理人文环境的真实写照,陇右原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之地[10]。由于地理环境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使壳子棍形成了“孤岛型”的发展模式,素有“陇上拳家存古意”之说。众多学者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时,首先探讨的就是地理人文环境。

2.2 兵法、汉画遗迹——地域武术文化追寻的遗迹

古代武术原来叫“技击”,是军事技巧之一,传统兵法理论体系中本身就包含着武术的成分[11]。这两者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同源之水、同本之木,众多学者从兵法理论中探讨中华武术文化的不在少数。枟孙子兵法枠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规律:“兵者,诡道也”,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运用欺骗战术时常存在,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攻防兼备的意识。枟孙子兵法枠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太极拳也汲取了这一原则,王宗岳在枟太极拳论枠中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12]。自古至今,拳种技法受兵法的影响有许多,拳种借鉴枟孙子兵法枠的战争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理论。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时期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品。学者从汉画遗迹中研究地域武术的形态和内容已经形成常态,汉画遗迹中的武术内容能折射出不同地域的尚武之风。齐鲁地域著名的武氏祠记录了许多武林人物和武术内容,其中有“季扎挂剑”和“荆轲刺秦王”[13]等等。中州地域出土的汉画像石有许多现代武术内容的影子,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剑戟对刺图”,唐河出土的“击剑图”,南阳出土的“空手夺枪图”[14]等等。“空手夺枪图”更是今天武术套路比赛中对练的前身。从汉画像石中的武术内容就能看出,在古代武术文化内容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从实用性向娱乐性和健身性等过渡。

2.3 拳谱——地域武术文化传承的印记

枟中国武术大辞典枠对拳谱的定义是:记录拳势名称及用法的手册。这里拳谱指的是自古至今记录武术著作的书籍。拳谱是对拳种技术的记录与传承方式,也是后人研究武术文化的内容,最能体现在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当中,大部分学者从拳谱典籍当中来发现、了解、归纳和总结地域武术文化。枟中国武术史枠记录了两宋时期枟武经七书枠枟武经总要枠,明代枟纪效新书枠和枟武编枠等14部著作,清代枟手臂录枠枟拳经·拳法备要枠和枟内家拳法枠等6部著作,现代枟简化太极拳枠枟青年拳枠枟中国武术拳械录枠等等[15],这些拳经拳谱都是著名的军事与武术的著作。丁丽萍在枟吴越武术文化研究枠中出现了枟手臂录枠的内容。张银行在枟闽台武术文化研究枠中对枟武经总要枠和枟剑经枠进行了赏析,韩雪在枟中州武术文化研究枠中,得出起源于河南的著作有枟苌氏武技书枠枟六合拳谱枠和枟拳经·拳法备要枠等著作,足以证明拳谱典籍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枟剑经枠是闽人俞大猷以福建为根据地转战东南沿海抗倭的武艺实践沉积,不仅成为福建武林尊奉的理论圭臬,亦成为其他地域乃至海外武技的普遍技击指导[16]。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吴殳的枟手臂录枠中收录有少林僧洪转所传枪法而撰成的枟梦绿堂枪法枠[17]。从拳谱中发现中州少林武术的技术内容、风格特点和文化特征,也为中州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证。

2.4 兵戈纷争——地域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外因

战争是武术文化演变与完善的催化剂。荀子枟议兵枠中:“齐人之技击,魏惠之武卒,秦昭之锐士。”都是在兵戈纷争下形成的军事武术才能和军事制度,也形成了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据枟中国历代战争史枠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2061年间,华夏各地域共有重要战役721起,其中发生在中州的则为120起,位居榜首[18]。中州自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中州大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19]。在战争的摧残下,该地域的人民习武以图存,形成了尚武好勇的勇健之风。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和苌家拳在该地孕育下产生,也是中州武术的代名词。据枟少林寺志枠记载:从嘉靖到成化的100年间,少林寺僧先后三十多次应诏抗倭戎边[20]。倭寇残暴、为祸甚烈,激起了民众抗倭的斗志,“民众纷纷自卫,兢筑碉堡,习技击,练乡兵”。因此,长期的抗倭战争犹如对八闽的一次“严格的军事训练[21]。在这期间俞大猷枟剑经枠广传八闽,壮丁仆役、地方武装、闽籍将兵和弟子门生都学习棍技,极大地推动了闽台武术文化的发展。戚继光的治兵思想普及到各地守备军、团练和民兵中,极大拉动了闽台民间武术的交流。同时,抗倭战争中还衍生了狼筅和钩镰兵器。郑氏抗清战争中“寓兵于农”的政策更是推动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战争不仅仅是武术文化的催化剂,还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外因。

2.5 名家思想与武术——地域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因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文化思想空前强大,其中许多大家也是积极地倡导武术文化,以武树人。枟礼记·射义枠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22]”孔子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的射艺就是武术文化的范畴,孔子重视勇武精神,提倡文武兼备的思想充分显露出来。“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墨子足以当之”。墨子出于武士,提倡“以武禁暴”的思想,墨家的组成也是以“侠士”为主,侠士在古代是武术人物的象征,也是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武术家是创造武术文化的主体,也是武术文化的发扬人。武术家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借鉴中国哲学、五行学说、天人学说、阴阳学说、中医学、美学等理论形成自身的哲学理论体系。枟太极拳经枠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23]。”这其中的无极观点均来自道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将阴阳与五行学说有机结合,为后来的八卦掌、形意拳提供了理论指导,“动静、刚柔、进退、攻守”等理念在武术技术在八卦掌中广泛地运用,“相生相克”等理论也在形意拳中充分地体现。

2.6 移民携技——地域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

枟辞海枠界定移民的概念为:由政府或民间团体大批地、有组织地迁往国外某一地域永久性的人,或在一国内部,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24]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战争促成的移民群体携技,直接加快了地域间武术的交流与融合。从东吴到南宋,三次著名的战争(永嘉之劫、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为吴越地域带来了大量的移民,移民时间之久,移民数量之多,移民阶层之广,使北方与南方武术文化呈现了南北相融的武术特征。明末倭乱之际,也是吴越地域武术文化交融重要时期,戚继光将中原地区的武艺带入该地域,提出了“长兵短用”与“短兵长用”之法。“在移民文化的长期涵化和浸染之下,巴蜀武术的拳种分布也呈出了明显的地域特点———川西以成都为中心,代表拳种如火龙拳。川东则以重庆为代表,代表拳种如余家拳[25]。”燕赵武术文化也表现出武术文化交融的特征,历代王朝的争夺,展开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拉锯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汉民族吸取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从武术内容和尚武风气都促进了燕赵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如八卦掌、形意拳等拳种都是融摄多家武艺的产物。“闯关东”促进了关东地域武术拳种的繁荣,肖树斌在大连教授七星螳螂拳,杨汝霖、程有功在沈阳传授八卦掌等等。移民携技是地域武术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众多学者研究地域武术文化的途径之一。

2.7 武举制与组织团体——地域武术文化发展与组织的形式

武举制是唐朝至清朝时期选举有才能的武士将领的考试制度,为武术人才提供了进仕的机会,也为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武举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治保障,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打破了重文轻武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尚武的风气。武举制度对武术文化影响深远,以齐鲁地域为例,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间,山东省共考取武举人数为1755名[26],位居全国前列。众多学者从武举制窥探地域武术文化已不在少数,通过武举制来展现地域武术文化的特征和尚武的民风。

两宋时期出现了民间武术结社的组织,这些组织以习武图存为目的,传播武术技能与文化。“弓箭社”就是自发的民间组织,[27]参与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是之前民间组织无法比拟的。清朝时期,闽台地域出现的宗族械斗组织,“福建宗族械斗甲冠天下,乃至曾屡次上达天听[28]”可见,当时宗族械斗之规模,他们习练武艺以维护宗族利益。以宗教为组织的武术团体有白莲教,其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开展活动,积极吸收习武者入教,建立传习武术的训练场,在利用武术的同时也传播了武术。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和拳深受广大爱国群众的支持,在北京城内和山东荏平县设有八百余处拳场,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天地会、拜上帝会、义和团等等。近代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将武术文化继续继承和传播,一个是民间组织,一个是政府组织。武校也是现代武术文化传播的组织团体,中州地域内现有武术馆(校)600多所。齐鲁地域有宋江武校、莱州中华武校、曹州武馆三所有规模的武校。全国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武馆数不胜数,他们对武术文化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是武术文化的一大亮点,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容,学者们从地理人文环境、兵法汉画遗迹、拳谱、兵戈纷争、名家思想与武术、移民携技、武举制与组织团体等方面进行研究,且典型拳种的研究也丰富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认识。从检索文献来看,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正从大范围向小范围的过渡,区域拳种向特色拳种的转变,如一个省过渡到一个市或县的武术文化研究,由一个省的拳种过渡到某一拳种的研究,形成了全方位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运用多方面的视角和理论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已形成了趋势,也是地域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所决定,且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研究成果呈现不相协调的现象,中州地域武术研究成果多于其他地域,学者应立足其他地域武术,加快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推动地域武术文化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40-45.

[2]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10):87-90.

[3]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8(4):73-77.

[4]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下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51-55.

[5]刘秀平.地方文化政策与地域武术发展的研究——以武当武术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5-36.

[6]王俊奇.武术文化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37-40.

[7]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

[8][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784.

[9][明]何良臣.阵纪·技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784.

[10]申国卿.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6):64-69.

[11]孙远方,姚振文.从思想的启示到境界的融通——枟孙子兵法枠与中华武术关系探略[J].搏击·武术科学,2008(4):16-18.

[12]骆春燕.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与枟孙子兵法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88-289.

[13]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35.

[14][17][20]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86-95.

[1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53.

[16]张银行.枟剑经枠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2):18-29.

[18]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9.

[19]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57.

[21]朱维干.福建史稿(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230.

[22]枟礼记·射义枠.转引:国家体育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0.

[2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3.

[2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1979年缩印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751.

[25]陈振勇,李静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峨眉地域武术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9):3-5.

[26]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99.

[2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3.

[28]张银行.闽台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194.


张泽平.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视点分析——基于2005-2018年的学位与期刊论文[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1):93-9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地方文化研究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08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7354

国内刊号:36-1322/C

邮发代号:44-35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