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蕴含的文化观点

  2021-08-19    296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的著作,其中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国具体情况时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并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批判性继承的文化;是包容性吸收借鉴别国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引导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在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层面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心,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关键词:
  • 《新民主主义论》
  • 文化思想
  • 文化自信
  • 毛泽东
  • 加入收藏

一、《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蕴含的文化观点


(一)文化的民族性: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加以批判性继承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当前的文化总与先前的文化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尊重历史,尊重以往的文化成就,绝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的形式。”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或者全盘西化的观点。但同时《新民主主义论》又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国文化既不能狂妄自大,亦不能妄自菲薄。所以即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不能毫无批判地全部继承,因为中国封建制度持续几千年,难免有些落后腐朽的东西在,所以对于古代文化,毛泽东提出要认真梳理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其中区分出包含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文化因素,并对其加以批判性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发展民族新文化和民族的自信心。

(二)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地吸收借鉴别国文化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是非争论不休,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点则与二者皆不相同,它不是单纯支持某一方,而是将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打破了中西文化不能兼容的错误观念。文中虽然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只有保持文化的这种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浪潮中站稳脚跟、保持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立性。但文中所谈到的“民族性”,它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允许其他民族文化共存的独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先进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发展自己文化所用,但他也坚决摒弃全盘吸收外国文化的思想,文中形象地将其他民族的文化比作“食物”,并强调“必须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虽然是外来的东西,但是对我们革命有益,我们就要吸收其为我们所用,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军队,但亦不能教条式地将马克思主义直接搬来用,而首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造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的阶级性:要以共产主义思想引导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文化是有阶级性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不同于“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它是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不能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因为虽然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三民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它不论从革命前途还是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本质上都已经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自然也就“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烈抨击“一个主义”以及“收起共产主义”的错误思想,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必定是要将共产主义思想放于指导地位的文化,同时要将其作为主要的宣传和教育内容在工农群众当中大力推广。毛泽东大力强调“共产主义指导”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性。所以要扩大对于共产主义的宣传和马列主义的学习,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助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阶段的顺利过渡。

(四)文化的大众性:坚持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抛弃原有的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的价值体系,阐述了文化为什么人民大众服务以及怎样为他们服务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的重要性,提出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提出文化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创作源泉。文章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到敌人。……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并且在为人民大众服务时,它强调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区别开来,同时主张“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在传播方式上要注重言语的通俗性,对文字进行改革,从而使言语接近群众,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与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相结合起来。


二、《新民主主义论》是共产党构建文化自信心的政治宣言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发展现状有充分认知和自我反思,并在与外来文化比对中产生的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正确理性的理解并发自内心的认同,对外来文化也能持一种包容、开放、自信的态度,主动吸收别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发展,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充满坚定信心,积极在传承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而这种文化自信在《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阐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文化自信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路线的显著特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多种文化倾向泛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国内不同阶级、不同党派针对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提出三种不同的路线制度。

第一种是“全盘西化论”,如胡适、钱玄同、汪叔潛等,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已经绝望,于是寄全部希望于西方文化,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民族文化持绝对批判的态度,而对西方文化采取无条件的、不加甄别的推崇和肯定。第二种是思想保守的“顽固派”,他们依然对传统的旧文化充满信心,试图重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新文化,而无视现今的时代和环境,紧抱着民族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以求能够救当时那个落魄的中国。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阵营中产生的教条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的去做,对于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律排斥,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等同起来,主张立即建立社会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在对中华自身文化发展现状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它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但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战争侵略之下,不仅政治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文化也遭受到帝国主义炮火所携带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而要建立新文化就必须要将其打倒,首先建立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之后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因为它看到帝国主义已经走向末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走向失败是必然,从而较为科学清晰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并且其中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可以说中和了前两种观点,既没有那么激进,也没有那么保守,同时它又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看作真正绝对的教条的东西,而是将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思想进行中国化式的改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带有我们自身民族形式的特征,彰显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蕴含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之间

《新民主主义论》在提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时,是以一个世界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化,是强调独立自主、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虽然《新民主主义论》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来革除中华民族的旧文化,但还是把民族性放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首位,更多强调中华民族的特征,拒绝全盘西化和形式西化。所以对于外来先进文化我们可以借鉴,但一定要以我们民族文化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发展的动力。

但同时它也认识到此时我们已不再是文化强国,更不能够闭关锁国,只关注自身而无视世界的发展。它认识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所以文化方面必须要积极汲取任何历史时期的所有外国进步文化作为自身文化发展的养分,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有复兴的可能;但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敢于承认其先进性,但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所以我们要坚决杜绝毫无批判地吸收,并且对那些有益于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对其进行适合我们民族特点的改造,要坚持拿来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这种优秀的舶来品我们决不能教条地公式化地在中国大地上去理解和运用,而应该要和我们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相结合,从而将其变为我们自己的文化。

(三)文化自信深藏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之下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主张“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因此它能够科学认知自身文化、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和不同阶级等新的政治力量对于新文化产生的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待传统文化采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去看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认识到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看到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过程中,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成为我们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化根基,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文化思想不再适用于现实社会,于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文化桎梏,阻碍现实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不能盲目地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历史,将一些封建的腐朽的东西和民主的科学的东西区别开来,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功能、地位和作用,认真汲取和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同时《新民主主义论》对于自身文化发展规律也有科学把握,认识到“资本主义文化必然灭绝”“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胜利”,并且从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现阶段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来看,中华文化的前途必然首先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然后是社会主义。在把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对外来文化也要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和一切进步的、反帝反封建的人建立统一战线来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从而也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案。

(四)文化自信嵌入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之中

《新民主主义论》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是民主的大众的文化,它批驳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但参与的广泛性不够,只有知识分子参加,却缺乏工人农民的参与。它认识到只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和实践者,所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靠人民大众的力量。并且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些束缚人们思维开放和文化普及的旧体制和封建思想、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帝国主义文化都将被打破,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的文化崛起的新时期,“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也一定会变为“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因为只要文化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坚持人民大众化的文化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就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中华文化就有未来。

并且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时,还着重强调了革命文化对于当时革命运动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思想相较于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具有先进性,所以应该将其放在民主革命甚至文化建设的领导地位,并且还应该把这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改造,改革其文字语言风格使其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与精神状况,使革命运动为人民群众所认识和理解,或者对其进行大众化的转化从而唤醒广大劳苦大众的革命意识,使革命文化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成为他们的革命武器,助推现时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论》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启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范畴,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继承和文化开放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点对于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脱胎于”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所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中国固有的本土的传统文化充满认同和自信,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谈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给予充分肯定,主张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历经时代变迁依旧闪闪发光、有益于我们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家庭中、社会上形成弘扬传统美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尚,扎深“中华民族的根”。

另一方面,自信并不等于自负,我们仍然需要理性看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那些落后于时代和不适用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弃的过程中,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加适合于时代发展和当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创新,以更好地增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二)在开放中保持自身独立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文化自信包含对内对外文化发展两方面的内容,只有这两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好,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安全,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

在当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坚定文化自信尤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性的心态,而绝不能是孤芳自赏于自身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各民族间的文化一律平等,文明之间要交流互鉴。所以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学习西方优秀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以发展我们自身文化,但同时对于外来文化也要认真鉴别,谨慎吸收,防止西方文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把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和中国化的改造,绝不能在开放中迷失自己,要打造出更富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上多种社会思潮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因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时时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重视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而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将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另外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无添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内涵,并以此来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教育范围不仅要涵盖少数专业性群体,还要根据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灌输形式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在低年级学生和文化素养不太高的公民当中,只进行简单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及文化素养较高的公民要采取更多专业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使国人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高度文化自信。

(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新民主主义文化一样,是为人民大众而非少数人服务的文化,而当前在众多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加强贫困和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制度。首先,人大要加强立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文化惠民工程,从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可以在各地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彰显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文化资源较为薄弱地区,应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文化氛围,培养整个人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意识,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其次,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和文艺工作者创新发展,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并在文化产品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集经济性和社会性于一体,在服务群众中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中所体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其中蕴含着众多真理性的观点,为我们今天重新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新时代条件下我们更要充分挖掘《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文化自信的树立来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王朝霞.《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自信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2021,37(04):55-6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人气:161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39

国内刊号:51-1504/G0

邮发代号:62-5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