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梅州的客家文化特征分析

  2021-08-09    41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唐朝以来不断人口南迁中,在梅州地区形成了保有中原特色以及本土地区特色的客家文化,即客家文化。其实质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时代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借鉴,对梅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持。在本文中,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梅州客家地区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为近代以来的梅州客家文化做出概述性的论述,得出梅州的历史文化特征变现为:勇于闯荡、重视乡情、着眼大局的特点。

  • 关键词:
  • 客家文化
  • 文化传承
  • 文化保护
  • 文化发展
  • 文化特征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这句诗说明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同样,对于梅州客家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相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梅州客家文化发展建设,有必要对近代以来梅州客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特征进行归纳,梳理梅州客家文化历史发展脉络。


二、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梅州的客家文化特征


(一)清末至民国初期——勇于闯荡、南下南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地势崎岖,地势险恶。历史上,梅州曾是岭南州郡连接京城和中原腹地通往南方出海口的水路交通重要枢纽,是粤闽赣边区经济集散地和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得知控闽赣,失之沦潮惠”之说。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两次有福建汀漳入梅州征召王义之师,屯兵抗元。文天祥兵败之后,部分以卓谋为代表的残军惧怕蒙古统治者报复,便从梅县区松江码头漂洋过海南下南洋,这是有文献记载梅州客家人最早一次南下南洋的事迹,开创了梅州人民下南洋的历史。

我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安土重迁”,人们一般不会轻易迁徙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早在19世纪末,美国社会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就试图对移民迁徙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徙并非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徙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恶遭遇的意外或不幸,比如种族歧视、宗教冲突等。

“拉力”则是移入地多句有的吸引力。据《梅州华侨志》记载,自从卓谋出洋始(1279年),梅州人民出洋的历史有700多年。但直到清末民初,梅州人民才大量出洋。按照莱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梅州人民在清末民初大量南下南洋谋生,其实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梅州人民在清末民初不远万里出洋除了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因素,即“推力因素”。

梅州地处粤东北,原是贫瘠山区,地势崎岖,山多地少,故有“八分一水一分田”之说。早在清代,当地人就感到人多田少,难以养家,加上清末时期清政府对外战争皆以割地赔款为告终,梅州人民的各种赋税加重。加之历史上客家先祖五次大迁徙过程中形成的“流动”意识,客家人本身十分崇尚出外谋生闯世界。正如他们所说的“男儿有志走他乡,不该在家掌屎缸”那样,对于那些待在家里、不愿去闯风险的人,客家人是瞧不起的。以至于客家地区特别是梅州,形成了“家里捏泥卵是没有出息的,出门再苦终有出头天”的社会心态。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借助梅江这条黄金水道,在梅州无法生存下去的人们纷纷踏上出海谋生之路。温仲和主编的《光绪嘉应州志》卷八《礼俗》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凡州人之所以能远游谋生,亲故相因依,今年益倚南洋为外府……”

当时梅州各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4亩。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与当地的人均耕地面积必须保存一定比例才能达到温饱状态。学者把清代的土地与人口的比例关系大致确定为4:1,即在当时生产力状况下,“平均每人4亩土地方可维持生计”。这个标准称为“温饱常数”或者“饥寒界线”,高于他社会就稳定,低于它社会就会动乱。显然,梅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温饱常数”,这也是梅州人民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清末民初梅州客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民国至梅州解放——敢于反抗、不畏强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战史和探索史。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上,许多爱国人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多客家人士前赴后继地接棒中国革命大旗,从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萧朝贵、石达开到孙中山、廖仲恺先生,再到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等人,都是客家人,以至于日本学者山口造县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据统计,黄埔军校学生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客家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干部也有五分之一是客家人。

作为世界客都,梅州客家人积极融入中国革命浪潮中,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将军分馆内共展出478位梅州籍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将99人,少将369人。在478位梅州籍将军之中,有坚定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邓仲元、张民达、姚雨平等人;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邓逸凡、肖向荣、曾国华等人;有参加抗日卫国战场的罗卓英、姚子青、谢晋元等;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叶剑英、叶松盛、杨英耀、王国湘等人。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全境为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在漫长而光荣的革命史上,梅州客家儿女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据目前所查并经甄别核实后,梅州客家儿女参观长征人数多达五百余人,梅州籍红军走完长征的人数达32人,梅州革命英烈更是达到4563名。

在梅州这片红土地上,不断上演着壮烈的革命历史,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段时期在梅州大地发生的革命事件是梅州“敢于反抗、不畏强权”客家文化的真实写照。

据《梅县大事记》记载:1925年2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3月20日,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张民达及参谋长叶剑英率部抵达梅县。作为一名梅县人,叶剑英还被蒋介石任命为梅县县长,号召梅县客家人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在广泛的群众支持下,黄埔军校第一次东征终于取得胜利。

1925年4月15日,梅城各界1000多人在东较场庆祝东征胜利,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说。自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梅州土地上再次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许多风云人物停留梅州和无数名梅州客家儿女投身于革命之中。

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夕,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周恩来、林伯渠、程潜、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开展革命活动;蒋介石曾经率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梅州召开梅县军事会议;大量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梅州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良好的军人素质;八一南昌起义红军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朱德亲自指挥军队在梅州血战三河坝,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吸引更多梅州客家加入红军队伍;在国民党“围剿”行动中,在梅州这块光荣的土地上诞生了红十一军、“中央红色交通线”,大量的紧缺物资如药品、电讯器材、食盐和一些重要的领导干部陆续通过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是当时中央苏区与外界取得联系的重要渠道。

(三)改革开放至当今——放眼世界、重视乡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客家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梅州客家文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梅州客家文化包含的商业文化凸显、客家乡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梅州逐渐融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梅州逐渐放眼看世界,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也逐渐得到广泛认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梅州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客家情结来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1.积极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进行文化交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后,梅州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开始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展开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探索梅州经济发展之路,以期实现梅州经济发展、改善梅州人民生活、增强梅州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据《梅州市志(1979—2000)》记载,在1980年这一年,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到梅州展开文化交流、寻根问祖等大型活动就有五次。这些文化交流、寻根问祖之旅增强了梅州客家儿女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之间的客家情结。

同时,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梅州考察、寻根问祖、访问,加深他们对梅州地区经济建设的认识,为后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梅州建厂、出资捐赠教学楼、立交桥等大型无偿援助梅州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进入新时代,随着铁路、高速公路、航线增开、港珠澳大桥全面通车,梅州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之间的联系、交流、对话日益增多,梅州客家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逐步加快。

2.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助力梅州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梅州经济落实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缺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引进外资成为成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积极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展开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意识,充分利用客家传统“重视乡情”的文化,积极引进外资。

1980年,祖籍梅州、香港同胞田家炳先生独资捐赠的大埔县湖寮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港胞出资助力梅州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例,开创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资助梅州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1984年,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资企业以个人名义捐建或公司合资兴建的大型投资项目就达五次。进入二十一世纪,梅州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依然不断资助梅州经济建设甚至全国经济建设。以2003年和2017年为例,2003年和2017年梅州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达到15875万美元和5715万美元。其中,2003年和2017年梅州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地区的金额分别到达13510万美元和5458万美元,占总比例分别为85%和95%。

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家高校都有邵逸夫图书馆、田家炳图书馆、曾宪梓教学楼等,这些都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客家传统文化重视“乡情”影响下自发无偿资助梅州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生动写照。

3.梅州重视客家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工作

2019年7月15日上午,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亲切接见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这体现了党中央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改革开放后,受到中央文化政策的影响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对客家文化保护呼声的日益增高,梅州逐渐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鉴于此,梅州充分挖掘梅州丰富的客家文化和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红色革命纪念馆……

在文物保护方面:梅州早在1979年11月7日就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被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进行重修保护工作,辅之有效地管理和宣传。1989年6月,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这是梅州文物保护成功的一个典型代表,也为梅州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客家文化交流方面:1982年3月5—9日,地区举行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修复落成典礼暨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等12所大专院校的331名教授、专家出席会议;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在国内宣传其客家文化,而且积极助推梅州客家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认可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

1983年7月广东汉剧院应新加坡国家剧院、客属总会邀请,赴新加坡公演,开展文化交流;广东梅州组团出席1988年旧金山世界第九届客属恳亲大会,这是中国大陆客属团体首次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团”七名代表在文艺晚会上的表演独领风骚;1994年12月6日至8日在中国广东梅州市百花洲影剧院举行,由梅州客家联谊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团体共2300多位代表(其中海外1700多人)参加。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梅州客家文化也通过这次盛会更加广泛传播,这次盛会也引进大量外资,助力梅州现代化建设。


三、结语


从近代梅州客家文化的演变发展中,梅州客家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发展,其特征也从只专注于自家小家、本宗族的观念中,不断衍生为关注家国,关注时代的视野。在新时代的今天,梅州市为保护和发展梅州客家文化从文化交流、侨胞回乡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这几方面着手,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值得我国其他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地区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东.客家考源工程与晚清革命的链接--以《客民原出汉族论》为讨论中心[J].地方文化研究,2021,(01).

[2]闫淑惠.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上)[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

[3]沙旭升.从中原人口南迁谈开封与客家的历史渊源[N].开封日报,2020-8-29.

[4]钟俊昆.客家历史源流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方文化研究,2019,(02).


文章来源:李溁锋,古亮锋,庞颖怡.近代以来梅州客家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今古文创,2021(31):71-7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上海文化

期刊名称:上海文化

期刊人气:82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989X

国内刊号:31-1655/G0

邮发代号:4-785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