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全球本土化时代温州非遗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2022-03-02    12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全球本土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专家学者所发表的关于非遗的文章数量一直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非遗研究值得引起更广范围的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研究和分析温州非物质遗产在温州本土以及对外的传播现状。通过分析数据,本文总结了温州非遗目前在传播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温州非遗对外传播策略,对温州非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 全球本土化
  • 文化传承
  • 文化软实力
  • 温州非遗文化
  • 综合国力
  • 加入收藏

一、研究背景


我国非遗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诞生于日本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无形文化财”概念。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了保护国粹的计划,承认传统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文化财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和保护方法。韩国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欧洲多国政府也对该非遗项目的研究投入较大力度。

马克斯·H·博伊索特提供了一个简约有力的概念性框架——信息空间,用以考察实物资产与知识资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指出,在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非遗表现形式多样、受众群体差异较大,因此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实现信息空间下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是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对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体现。在我国采取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使中华道德文明广为流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温州,作为东瓯名镇,其拥有的非遗项目数目多、种类全。浙江省共有10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其中,有4项属于温州。对温州非遗项目开展有效保护和传播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本市非遗的传播工作高度重视,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卓有成效。虽然我市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却忽略了线上传播和文化创新这一突破口。非遗传播工作不单单是政府的任务,学校和社区作为文化传承及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及传播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创造力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观点新颖。学生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对传承并且传播当地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温州当地社区深受温州文化的熏陶,社区开办各类活动传播温州文化,当义不容辞。并且,温州各方面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出色的学术优势。当地的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温州民俗博物馆,温州大学南戏研究中心、温州学研究所展现了很强的科研基础都,为研究提供了卓越的现实依托,另外,温州当地高校有民俗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区域文化研究等学科,具有很大的人才优势。因此结合地域特殊性,采用线上线下多方面传播、校内校外多渠道传播的思路,来制定操作性强、细化程度高的非遗对外传播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队伍和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入,研究角度也在不断更新。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6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保护条例;国家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各地设立了非遗处和非遗保护中心。从抢救保护到建章立制,在过去10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许多“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非遗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温州非遗传播和创城的形势也十分严峻。首先,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依赖口传身授,导致传承人数量较少、年龄偏大、不擅长现代传播手段等影响传播范围和频次的现实问题。第二,当地居民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保护方法不科学,导致非遗难以实现有效的保护。第三,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下,温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仍存在缺乏理论支撑。


二、温州非遗传播现状


温州非遗目前在传播过程存在传播途径较少,目前更多地局限于博物馆展览,且大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入。在问卷发放和收集过程中,本文集中关注国内外调查对象对温州非遗的感兴趣程度、了解渠道,以及对个别非遗项目的倾向性等问题,旨在全面了解温州非遗的传播现状和传播前景。

结合非遗传播有效性,非遗项目活力度和可塑性,非遗项目受大众欢迎程度等因素,温州当地居民和留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传播意愿是反应传播现状的几项重要参考指标。

大部分温州当地居民和留学生对非遗项目呈积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人对非遗存在消极的看法,认为大部分非遗项目与现代社会脱离的关系,无用并且老套,这种看法是对非遗的一种误解,应及时纠正。小吃类非遗项目、木活字印刷以及瓯塑最能吸引民众,因此温州非遗传播工作不妨将侧重点落于组织制作温州小吃及手工艺品的活动,或者开展公益讲座和公益课程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民众了解温州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为听别人介绍,报刊书籍以及电视网络,可通过这几个渠道安排合理的传播活动。大众的兴趣与对非遗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随着温州非遗传播的被重视度提高,大众对非遗的兴趣便能提高,温州非遗传播的重要阻碍便能迎刃而解。

人们对各个传播策略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活动、社团、公选课更受欢迎,因此实施非遗传播策略应注重其趣味度,注重活动体验感和学习提升感,如果能亲自体验则最佳。非遗相关的讲座内容不能太枯燥,以引起民众的兴趣为主,在讲座中也应该注重互动。

根据现状,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加大传播力度,可开设课程,举办展览或者体验活动。与时俱进,将温州非遗融入生活之中,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应多增加温州非遗在大众媒体(如公众号,微博等)上的曝光,如发布相关推送和视频等等。


三、温州非遗传播的具体策略


温州非遗传播工作可主要采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共同传播的策略,将校园内部作为校内主阵地传播,并在校园外部开辟多种渠道传播。

第一,在校内开展非遗周、非遗月相关的主题活动。以定期开展非遗周、非遗月活动的形式使非遗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并在每一次活动后,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不断地进行改进;请学校研究非遗的相关专业老师提供指导意见,争取将这一活动作为校园的一大品牌打亮、打响。

第二,校内社团紧密联系当地留学生,共同致力于传播非遗文化。校内社团和留学生社团联络,共同举办与非遗有关的社团活动,鼓励留学生们参加。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观影两大模式进行活动的开展,如对于乐清剪纸、木偶头雕刻、镶嵌等手工类非遗,可以鼓励留学生亲手体验。而对于南戏、瓯剧等表演艺术,则可以通过观影的形式开展。

第三,可鼓励校内学生参与非遗宣传讲座,以及开展非遗选修课。请校内研究非遗的专家老师为学生开设讲座,普及温州非遗的相关知识。可将讲座定为大型活动,吸引全校的师生参与。另外,可将温州非遗加入学生的校园学习中,让非遗文化与校园学习充分结合。在传播温州非遗的同时,也能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可以开设关于介绍温州非遗的课程。如将语言类课程大纲中增设关于温州非遗的特色中国文化概论课,再比如可以把温州非遗与音乐课结合,如将南戏、瓯剧融入音乐学习中。

第四,通过校外多种渠道向民众传播非遗文化。在校外开辟多种渠道传播温州非遗的过程中,一个主要手段即效仿“跳蚤市场”,举办“非遗市场”。类似“跳蚤市场”的闲置物品交易或者摆摊买卖活动能吸引当地居民举办地区性非遗产品展示、售卖等活动;举办闲置物品换取非遗产品的活动也极富趣味性,能吸引大量民众参与。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政府和高校还可鼓励民营资本和大学生利用非遗项目进行文化创业,共同参与传承传播非遗资源。另一渠道即为定期开展非遗展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结合温州民俗博物馆,开展非遗相关的展览,请专人带领同学们领略温州非遗文化,了解非遗知识;第三种渠道与自媒体息息相关。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为例,它会时常推出一些介绍非遗以及推广即将开展的非遗活动(如手工制作等)的微刊,能够为感兴趣的人带来最及时的消息。当下的全媒体环境使得社会媒体竞相融合,不同媒体可以通过资源融合将优势汇集,组建专门的团队运营微信等自媒体,形成相互联动合作,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短视频、直播等影像传播可以极大程度地将非遗文化进行立体化、趣味化展示。可以运用“天目新闻”“学习强国”等APP平台,拍摄一些非遗相关的短视频,寻访民间手艺人,现场直播非遗制作过程,吸引用户的关注,传播非遗文化。


四、传播重点


非遗传播工作的重点应落在高校。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具有极强的地区、人才和科研优势,且高校学生的社会属性比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以上几点因素结合,使得高校成为传播和传承非遗的绝佳场所。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其特性也影响其传播和发展。比如在温州地区的南戏,其、诞生以及取材都得益于当地的经济文化背景。温州当地的高校在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同时,还欢迎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因此校内学生对非遗传播的支持将对温州非遗项目走出国门产生巨大影响。温州当地学生对非遗项目更加具有亲切感。以南戏文化为例,当地高校学生更乐意将南戏这一地方艺术作为非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项属于他们的文化。除此之外,来自外地的学生可以将温州南戏介绍到自己的家乡去,形成发散的传播模式。将南戏的影响范围从温州辐射到自己的家乡,再辐射到全国范围,形成一个南戏文化圈。这样不仅能使南戏的发展和传播得到长足进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戏曲文化和温州南戏的交流,丰富我市的中华戏曲文化。

非遗之所以难以得到有效传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缺乏精通非遗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而这恰恰也是高校的优势所在。温州当地高校有较为专业和完备的非遗研究团队,例如当地高校内的南戏研究工作室与发绣研究所;此外,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能在非遗传播工作能发挥重要作用,如传播学,广告学,英语,翻译,民俗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等等,其中不乏专业的教授和充满研究动力的大学生。

外语专业在学习翻译和典籍的过程中,可增加对温州非遗对外传播中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和统一。美术相关专业与广告专业、设计专业师生能助力将非遗文化因素与服装设计、视频广告宣传相结合;制作温州非遗相关的宣传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以增加曝光度;将温州非遗元素添加到工艺品或者礼品包装盒中。温州代表非遗项目蓝夹缬的印染图案美观度和特色兼备,极具实用性,是进行非遗文化创新、广告设计的绝佳切入点。这样一来,原本相对复杂的温州的传统非遗项目能与当代潮流相融合,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让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


五、结语


保护传承与传播非遗项目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民众自觉提高对非遗的保护意识。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应从多方面入手,结合多方力量,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水平。针对现阶段非遗传承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滞后的这一问题,政府与高校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线上,温州非遗传播可利用各类媒体进行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在线下,可开展各类普及教育、展示推广和体验活动等,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必须尽可能利用更多更新奇的手段方式来被民众接受,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认同。

本文针对以上传播方式,在结合当地非遗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视野下的可行的温州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措施。但本文的最大局限在于研究范围较狭窄,限定在温州区域,没有周边各市甚至各省进行调研学习。发放问卷过程中的问卷问题虽关联性较强,但问卷样本数不够大,难以使用有限数据来证明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策略应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接下来的非遗传播研究过程可利用本课题提出的策略,对温州非遗项目乃至国内各个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同时加大问卷收集的范围和样本数目,加强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在创新的基础上,对非遗项目的研究一定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原生态。建议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有奖有罚的非遗保护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高校、科研机构、非遗类生产企业、协会等部门应互相沟通协调,一起培养数字化专业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非遗走进社区,让非遗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常陌塘.论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基于在福州地区的实践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62-163.

[2]郝维.关于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J].大庆社会科学,2014(03),45-47.

[3]赵闪.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工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D].温州大学,2017.

[4]王春红.关于高校非遗传承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以温州市为例[J].艺术科技,2016,(03):44-45.

[5]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6):179-184.

[6]陈桂花,王巧,周东彪.黄山市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J].宿州学院学报,2018,(12).

[7]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8]苏晓萍.市场化: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以金华浦江麦秤剪贴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9]孙克."非遗"资源产业化支撑系统的反思与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3,(12).

[10]朱小伟.纪录片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11]陈桂花,王巧,周东彪.黄山市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02):58-61+70.

[12]宋妙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学刊,2008,(01):31-33.


文章来源:董可忆,童芳莉,章梦瑶.全球本土化时代温州非遗项目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今古文创,2022,(10):69-7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文化软实力

期刊名称:文化软实力

期刊人气:73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湖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2096-188X

国内刊号:43-1531/G0

邮发代号:42-279

创刊时间:201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