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文化主题的变迁引领着中国兵器技击发展特征的嬗变

  2022-01-20    8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 关键词:
  • 价值功能
  • 兵器技击
  • 战术对抗
  • 武术研究
  • 演变特征
  • 加入收藏

1、中国兵器技击的演变特征


1.1 由“繁荣”走向“落寞”

“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兵器实战技理群的遗失”是兵器技击变化的显著体现,这里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指多样化的同种与异种兵器之间的实战技术对抗。冷兵器时期为了满足战争多样化的作战需要出现剑对剑、刀对刀、刀对枪、刀对棍等短兵与短兵、长兵与长兵以及长兵与短兵之间的技理对抗,如据史料加载,汉代出现了“斗剑”“剑对戟”“剑对钺”“戟对剑、钩镶”“空手入白刃”“棍对棍”“剑、盾对剑、钩镶”“戟对戟”“剑盾对双戟”[1]等多种兵器技击的攻防格斗。因此,纵观整个兵器发展史,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战争的孕育,才使得兵器技击的发展展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了现代,兵器技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弘扬,以此来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但现状是自从民国时期长兵和短兵诞生以来,便一直沿着这个轨道发展,基本没有关于其他兵器种类的技击,其次是在“四高三低一冷”[2]的影响下,长兵和短兵的发展如逆水行舟,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最后再加上短兵、长兵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其也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在社会大众中得到普及。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现代兵器技击技术群只能看到同种兵器之间的技术对抗,基本没有异种兵器之间的技术对抗。虽然异种兵器之间的技术对抗还存在着很大的质疑,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没有可能,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况且兵器技击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加强兵器技击的实践才能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1.2 由“技击”走向“审美”

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使得战争频繁爆发,因此,参军入伍的人数众多。而在军事战争中,由于士兵身体素质的强弱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从而推动了习武练兵活动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到的“技击强、武卒奋、锐士强”[3]的史话。同时,伴随着荆楚长剑的问世,使这一时期盛行起来了论剑与佩剑之风,从而百姓多有“剑癖”的行为习惯。据《庄子》记载,昔日赵文王喜剑,养剑士、门客上千余人,日夜不停的“相击于前”,另一方面,从“庄子说剑”“越女论剑”所阐述的剑术理论水平之高,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兵器技击发展情况。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制度,即“社会对武士有多种需求,或做谈判后盾,或为谋杀刺客,或为血亲复仇,或作为护卫保镖。”[3]更加拓展了兵器技击的活动范围。

到了汉代,国家的“教民以应敌”政策,使得兵民合一、同仇敌忾,共抵御外敌的入侵,如1975年成都曾家包出土的东汉一号墓东后室北壁下部记录图则反映了当时的训练生活情景,还有两晋时代的世袭兵役制也是其具体体现,从而推动了习武练兵活动在百姓中的普及。

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武举制度的创立,同样扩大了习武练兵的人群,如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介绍:“制举武科考试是面向社会大多数人的,有庶民、卫官、现役军官、现役文职官员、科举落第者等多种”,在考试内容方面,包括了射长跺、骑射、马枪、步射等项目。[3]

到了宋元时期,则出现了专门的武学教育,使得武术训练朝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武艺结社组织,如“英略社(使棒)”,也推动了习武练兵在民间的普及。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增加,出现了专门的武术管理机构,使得竞技武术映入社会大众的眼帘,竞技武术通过类比模仿西方竞技体操的运行、评判模式来进行文化的推广,再加上其在学校、社区、戏剧、电影中的开展,使得兵器技术的发展由“技击”走向了“审美”。

1.3 由“一体”走向“多元”

温力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武术概论》[4]中以刀、枪、剑、棍为例讲解了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技术圆融一体的发展走势,其中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是包括了套路演练、格斗对抗以及围绕两者而产生的功法练习等内容。其中套路的作用在于衔接单个技术动作,使之训练起来更加方便,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其次还有便于传授、记忆的作用。格斗对抗是直接进行攻防能力的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以及检验武术套路训练中所获得的某些技能、体能运用于实际对抗时水平高低的手段。在内容上包括了单势的对抗练习和自由发挥的对抗练习。

例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到了六合枪法的训练方法,“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须两枪对较,一照批迎切磋,绷挤、着拿、大小门圈穿,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过,乃成武艺。后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这段话的意思是单人学枪,首先进行进基本的手法、步法、身法练习,然后再进行“绷挤、着拿、大小门圈穿”等内容反复双人对练,最后再“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枪法拆招、喂招、实战的训练过程。另外,六合枪法在《纪效新书》中是以套路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兵器技击和套路演练是密不可分、唇齿相连的两个部分。

而到了现代,在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兵器技击和套路演练朝着两个相互平行的方向发展,各自成为一个运动项目。正如周伟良而言“虽说改革开放后的散打运动是对原有单一套路比赛形式的补充,但在技术结构上套路和散打不再是有机整体的‘舞对合彀’,而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5]而对于兵器技击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由于兵器技击和套路演变两者之间的不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使其朝着“练为战”和“练为看”的价值追求方向演进,进而导致了“击舞殊途”发展境地。


2、文化主题的变迁引领着中国兵器技击发展特征的嬗变


文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由于政治策略、生产水平、科学技术、需求创造、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其物质条件、价值观念、精神诉求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而造成了文化主题的变迁,而文化主题的变迁也并不是多种物质条件单向作用的结果与机制,同样它还会对其他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与改变,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不可避免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使自身获得生存的方式。本文从社会背景、精神诉求、目标导向三个方面的文化变迁对兵器技击发展特征的嬗变缘由进行阐述。[6]

首先是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而这里的社会背景包括了军事作战方式、社会发展进程、科学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在内。冷兵器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个国家之间随时都面临着战火即发的状态,因此提高本国的军事实力是其首要的任务,如春秋战国时期以战车数量的多少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中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为了提高其军事战斗力,君主、将领想方设法的从各个方面着手,从而推动了兵器的演变、技术的发展以及民间的普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便出现了火器,由于火器在士兵作战过程当中的价值功效上明显高于冷兵器,从而推动了火器在军事战争中的普及,而火器在军事战争中的普及和升级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需要巨大的军费,使得现代国家基本路线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进而社会各阶层都有了明确的分工,生存已经不再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当自身处境受到威胁时人们又会利用法律武器来进行自我保护,正如李印东老师所言:“兵器技击只能在很小一部分人群中开展。”因此兵器技击的发展由“繁荣”走向了“落寞”。

其次是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武术的发展是走向技击还是走向审美,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也不是由官方主导的,最终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大众的选择,不管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大众的选择。冷兵器时期战火肆起搞得民不聊生,因此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子孙满堂,但是由于生长在动荡的年代里,很多事情便身不由己,出于本能的反应,习武练兵是其最佳的选择,不但能够防身自卫,还能够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享受官场所带来的荣华富贵,在民间还能行侠仗义、交友结谊、陶冶情操、争胜品名,赢得万人瞩目等诸多功能益处,因此兵器走向技击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到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体育领域的话,娱乐、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在娱乐方面,武术套路以其绚丽多彩的高难度动作以及行云流水、气吞山河、势如破竹、逍遥洒脱、清秀典雅的技术动作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从而忍俊不禁的想要去体验一把,其中青少年则偏好于练刚猛疾速的技术动作,如自选刀、枪、剑、棍等器械,而中老年人则偏好于气定神闲的技术动作,如太极剑。在健身方面,中华武术以“天人合一、内外兼修、阴阳平衡”为指导思想,以“动静疾徐、刚柔相济、虚实兼备”为技术特征,以“三尖相照、内外三合、形神合一”为动作要领,从中不难发现中华武术从“器、技、道”[7]三个层面以全息应对的方式引领者大众的健身发展,而从现代运动员所展现的技术动作“精、气、神”来看,明显能够感觉到其身体体质高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因此大众选择走向审美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是目标导向的不同使传统兵器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冷兵器时期,从军事斗争角度来讲,其习武练兵的直接目标是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从民间竞技的角度来讲,其直接目标是提升自身武技水平来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但总体来说,其都是围绕着技击水平的提高而进行的。而套路、功法都是为了技击水平的提高所采用的技术训练方法,其中套路的训练主要用来提高拳势之间的连贯性、肢体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身体总体的整合性等效果,而功法则用来提高身体某一部位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抗击打能力等身体素质,从而使得传统武术呈现出了圆融一体的发展走势。而到了近代,伴随着火器的出现,冷兵器在军事中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取代,从而使得传统兵器基本上成了毫无用武之地的破铜烂铁,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爱国人士张之江等人“强种救国”的呼声中,兵器逐渐走上了复兴之路,其中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国考”设定了短兵和长兵以及相应的套路作为竞赛项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刀、枪、剑、棍走上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

而到了现代,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其直接目标就是为了使中华武术进入奥运,以此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进而融入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来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奥运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运动员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量化规则进行技能的展示,最后根据其技能展示情况进行分数的评估,而传统武术一直以实用性作为技击效果好坏的评判标准,具有严重的模糊性,而进入奥运的目标导向作用,使其不得不对其技术规格进行严格的规范,因此套路在竞赛规则的导向下朝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而对抗项目就朝着短兵的方向发展。而从运动员的个人角度来讲,其直接目标就是完美的发挥出自身竞技状态以得分、夺牌,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导向的不同,从而使它们之间以一种类似与平行线的状态发展,进而走向了多元化。[8]


3、结论


兵器技击经过历史的洗礼逐渐褪去了技击的光环,在社会大众的精神诉求中偏向了审美,外加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同时伴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进军,更加速了兵器技击体系的肢解,使其由合到分,进而导致兵器技击技术体系的体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9-72.

[2]戴小平.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意义和可行性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3]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62.

[4]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7-142.

[5]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6]张建新.论文化变迁视野下传统武术的流变与演进[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7]阮纪正.至武为文[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79-136.

[8]王伯利.中国武术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文章来源:李东洋,陈嘉豪.中国兵器技击的演变特征解析[J].武术研究,2022,7(01):51-5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武术研究

期刊名称:武术研究

期刊人气:13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2096-1839

国内刊号:14-1387/G8

邮发代号:22-86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