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及维护方法

  2021-12-24    42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心理发生较大变化,对高职学生心理也有一定影响。复学后如何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研,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焦虑心理、恐慌心理、回避心理、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意志力薄弱和躯体化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维护办法,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关键词:
  • 学生心理问题
  • 常态化
  • 新冠肺炎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维护方法
  • 加入收藏

2019年至今(2021年8月16日),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防控后,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模式(非必要不出校门、出校门须请假),校园活动减少,实行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晨(午)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以及校门出入登记等措施,学生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部分学生心理不适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相关要求,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制定相应校园管理规定、做好安全防护的同时,采取系列措施办法,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不适,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了校园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6月印发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学复课工作20问》,明确强调新冠疫情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影响,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网络调研了湖北省五所高职院校学生1000名,问卷调查设定了性别、所在地区、年级、自我体验和心理状况,拟定了四大内容共计30道题。第一方面“学生所在地管控方法及疫情宣传”,第二方面“学生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态度”,第三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自身感受体验”,第四方面“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乐观开朗,积极阳光”,健康心理的人占63.62%,“有些焦虑不安”占30.40%,“比较焦虑”占4.90%,“很焦虑”占0.10%,总体心理状况“出现严重心理健康状况,如恐慌心理、回避退缩、强迫症状、抑郁、躯体化症状”占0.98%。具体表现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疫情爆发期间高职学生居家网课学习,活动范围减少,学生用手机和网络时间较多,由于疫情较为严重,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以甄别。有的学生过于关注疫情方面的负面信息,产生了焦虑甚至抑郁情绪;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各地病例清零并逐渐复学复工复产后,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零星散发的本土病例以及境外输入病例感到焦虑[2];怀疑校园内师生的核酸检测结果不真实,担心受到感染;还有的学生对学业和就业感到焦虑,由于上网课期间无法开设实训课,实践教学调到下半年且学时减少,动手操作不熟练,担心无法胜任实习;某些想考奖学金或者专升本或者考各类执业资格证的学生,心情烦躁,焦虑不安。

(二)恐慌心理

由于境外输入病例持续不断,本土也出现关联的零星病例,有的学生一旦得知某地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聚集性感染后,内心非常恐慌,尤其是家里或亲戚邻居感染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的学生,感到恐慌、愤怒、绝望,出现不愿交际、不愿进教室、不愿意顶岗实习、不愿意就业等社会功能退缩行为。

(三)回避心理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职生的生活是“教室(实训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人际交往范围变小、交际面变窄、室友间日久生“怨”、恋人见面少、网络交流产生误解,短暂假期也由于“非必要不出校门”而泡汤了,即便是小长假回家也是宅在家里不外出,与家人相处可能由于琐事产生矛盾,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产生回避心理,孤独、落寞,独来独往。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产生挫败感、无助感,甚至会自我否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

(四)认知偏差

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少聚集、一米线、戴口罩、勤消毒,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防控手段。但少数学生盲目乐观,认为国内管控措施非常有效,低风险就是零风险了;抱怨晨、午、晚体温检测是多此一举,出入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有的认为接种疫苗就不会感染新冠病毒,没有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变异性和变异后的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有的认为接种疫苗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找各种理由拒绝接种疫苗。

(五)负性情绪

高职学生对“不知期限”的半封闭管理感到苦闷,调侃自己变成了“金丝鸟”。认为行动不自由、活动范围较少、生活需求难以满足,如食堂吃饭排队时间长、去迟了饭菜都凉了、校内超市品种单一、不能叫外卖、校园内拿快递、理发等排队太久;有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职工可以自由出入校园,中小学师生也没有封闭管理,电影院餐馆都已经开放了,为什么大学生要封闭管理”,百思不得其解而产生烦躁、怨恨、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

(六)意志力薄弱

有的高职学生在缺乏师生督促和引导,依赖手机和网络,自主学习较差;一旦考试来临或者面临顶岗实习,就对自己虚度光阴挥霍青春感到自责;当痛下决心重新确立新的计划和奋斗目标后,却因不能自律、不能自控、意志薄弱而计划落空,迷茫无助。

(七)躯体化症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对疫情信息较为敏感,形成了习惯性和强迫性思维,对身心症状过度关注。一旦自己或者他人咳嗽、发烧便联想到是不是被感染了?各地散发病例增多、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经多次核酸检测才发现阳性的事例也会导致其过分关注身体状况。另外,由于疫情严格管控期间少数学生心理没有得到疏导,复学后更加焦虑、紧张、恐慌,加上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生活不规律,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等躯体化症状[3]。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法


(一)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学生复学后要通过校园网站、班级群及时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科普知识,如新冠病毒分子结构特点、传播途径、变异毒株种类及特性、病毒感染后症状、中西医药物防治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疫情动态信息,了解德尔塔毒株、拉姆达等新冠变异病毒已扩散至多个国家。科学认识新冠病毒是做好预防疫情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要通过校园广播和新媒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高风险意识,坚持“戴口罩、一米线、多通风、常消杀,不聚集,用公筷,打疫苗”,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2]。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部等积极宣传优秀校友和师生抗疫故事,鼓励暑期居家的、兼职的或实习中的高职学生,面对国际、国内疫情的复杂变化,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信谣、造谣、传谣;同时要坚决支持配合流调、隔离等措施,做好个人科学防护。鼓励优秀青年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主动参与到社区(村组)疫情防控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体现个人社会价值。

(二)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化解自身心理困惑

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恋爱和性心理、生命教育等十二个专题。有的学校还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青春与健康、恋爱与性心理学等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个体特点,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教学实行线下线上相结合。线上教学为补充,学生通过浏览视频、图片、案例等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纠正认知偏差、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以线下教学为主导,适应学生特点和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如情境教学、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小组互评等,消除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惑,感悟国家的强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评价、效果性评价,创新学生之间互评、自评方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三)线上线下相融通,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在科学防控下,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可以在网上咨询老师或者面对面咨询老师,疏导化解心理问题;同时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学习了解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观看“病毒传播动漫片、情绪调节小技巧、时间管理番茄工作法、面试小技巧”等视频,掌握和运用心理学技术来调适心理,缓解心理困惑。

学生心理协会、青春同伴社等社团可组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拍摄并上传短视频、组织签名、制作卡片、朋辈辅导、趣味心理运动会等竞赛。学院可以宿舍为单位组织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自编自导自演心理情景剧视频大赛,通过“云”方式密切人际关系,增进交流,获得友谊,增强归属感。学生在开学之初或实习前参加网上心理普查,可自愿参加各类小型团体心理辅导。

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学校建立“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的领导小组,建立二级学院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协同监测心理危机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覆盖学生生活学习地点,如寝室、食堂、图书馆、教室、实训室、校园活动等场所,保障校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4]。每个心理异常学生都能及时得到学校、学院、班级和宿舍同学关心支持,重点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医疗转介和治疗。

(四)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是利用学校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体会快乐,感受幸福;教会学生发现自身积极力量,增强自信心,挖掘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养成规律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学校健身运动,居家要力所能及承担家务劳动,探索与家人相处最佳模式,思考与室友之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会发现他人优点,真诚赞美,换位思考,主动关心,乐于助人,宽容他人不足。通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密切与家人和同学关系,能够获得社会心理支持,减少疫情防控下交际范围变窄而带来的焦虑情绪[5]。


三、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关乎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也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全局角度上思考,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需要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社强读懂抗疫大战、历史大考的“中国答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决策探索,2021(1).

[2]李淼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 2021(4).

[3]石果关于做好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7).

[4]高芳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1(5)-

[5]田珍珍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1(1).


王莹华,许文彬.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及维护方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6):79-8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期刊人气:579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3611

国内刊号:43-1214/R

邮发代号:42-12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