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对策

  2021-10-29    4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产教融合政策利好、推动力大的背景下,其深化发展仍然很少有经验可供借鉴。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以探究在产教融合政策利好背景下的促进机制为目的,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从产教融合不同角度制约融合要素关系进行归纳,构建产教融合"345融合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几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共生模式中,既需要不断促进共生环境完善和优化,也需要相关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完善来支撑。

  • 关键词:
  • 产教融合
  • 共同体
  • 共生理论
  • 协同融合机制
  • 职业院校
  • 加入收藏

职业院校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几经周折,不是风声大雨点小,就是只刮风不下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虽然先后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不是配套措施不到位,就是政策没有落地生根,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一头沉”的典型问题始终存在,在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只要谈到这个问题几乎如出一辙[1]。

近年来,国家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多次发文,各省市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甚至有的省市还以地方性法规及条例的形式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其力度可谓空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助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2]。在产教融合政策利好并力推建设产教融合试点企业的背景下,毕竟还存在运行不畅的问题,况且既无成功案例,也无经验借鉴,这里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探究产教融合各不同角度中制约融合要素和促进机制,研究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共生理论


(一) 共生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研究项目一方面是指合乎一般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是指符合当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实际。当这一项目符合这两个基本要求的时候,其落地生根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近两年围绕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颁布的系列文件和进行的深度配套改革举措,都比较具体也比较接地气,但具体实施与运行的效果目前还不得而知,意味着进行促进机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但其研究是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是否有效地助推产教融合,看来具有深度讨论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从理论上认识产教融合各融合要素共同体的构建,更符合共生理论。“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于1879年最早提出,当时运用于生物学种间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共生”思想和概念很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和吴飞驰(2002)最早将生物学中的共生现象拓展为经济学中的“共生理论”,建立了经济学领域共生分析的理论框架。共生理论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三要素[3]。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进行产教融合的研究,既是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作为利益共生主体,也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资源生产和交换单位,即共生单元。产教融合本身作为利益共生客体,也是共生体的承载者,校企双元利益共生主体对产教融合客体运行需求,从共生层面论证其融合形式、深度和广度,构成共生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利益共生主体运行机制,触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企业职工、社会第三方等多个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或个体的利益诉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周边因素,即共生环境[4]。

(二)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包括院校、企业、学生等三大核心单元,政府、行业两大相关单元,在外部、内生两大环境中,经过共商、共育、共享、共赢等四大共生过程,契合共生关系识别、形成、发展的动态时空变化。

在共商阶段,共生单元内的各方共同制定产教融合相关章程,统筹发展规划与协同融合机制,设置具体的融合规则、组织机构、赏罚机制等,并形成规范化的合作协议,切实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运行[5]。在共育阶段,协同融合深入调研做好人才预测,精准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统筹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估,统筹行业职业能力评价与实习实训教学,力求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相吻合。在共享阶段,兼顾各方利益,如公开、公平享受的权利、份额。从学校来看,高职院校的理论优势、科研优势推动企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生产效益,促进产业技术革新。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设施设备、技术工艺、工匠大师以及一定的经费支持,依靠企业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6],为高职院校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场地等条件。在共赢阶段,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转化为其他共享资源回馈社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提振区域经济,推动相关共生单元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目标,实现共赢,继而营造良性的、可持续的产业与教育循环互促、融合共生的内生环境,正向激励外部共生环境发展。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促进机制与共同体构建


(一) 从产教融合双元主体中企业的角度实现三个融合

企业虽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实体,但通过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教学培训等优势可以实现其共生利益的高度耦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目的是结合学校已有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熟悉一线企业工作流程,进行动手设计、操作、经营和服务等活动,提升技术技能。根据概率法则,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两个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这就需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学生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相互兼顾、协同一致,有效地提高相互融合的力度,既包括场地设备的利用率,也包括实习实训学徒师傅的能力,还包括两种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7]。

1.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实习实训教学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企业缺少规范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职责及实施细则》,导致实习实训缺乏统筹规划,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以实习实训为辅或“突击式”“放羊式”实习实训;二是企业实习实训未计入成本,投入不足,关键先进设备操作机会少;三是技术性岗位工作安排较少,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或辅助性岗位工作较多,充当廉价劳动力角色也时而有之。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职责及实施细则》,明确企业的职责、基本条件,如提供场地、工时工位、资金投入、效能考核等情况;二是按照实习实训方案,将其计入企业运营成本,尤其是确保消耗性实习实训项目的投入;三是按照实习实训方案,依据工种技能要素,及时调换工位,针对不同工位进行循环。

2. 企业生产经营技术人员与实习实训学徒师傅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企业选聘的实习实训学徒师傅遴选标准较低,职业基本素养不够,对实习实训管理松散,安全意识淡薄,甚至还有职业不良习惯;二是企业实习实训学徒师傅双角色明显,关注生产经营较多,带徒实习实训不足。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企业严格选聘实习实训学徒师傅标准,遴选德才兼备的技术骨干兼做实习实训教师,严格按照实习实训规范进行教学,将职业素养融入实习实训过程中;二是稳定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突出以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工作任务,强化对学徒师傅带徒监督与考核;三是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实习实训学徒职业标准》《产教融合型企业实习实训带徒规范》等。

3.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学生实习实训生活管理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缺少企业内部实习实训学生管理规范,忽视学生实习实训及日常规范管理;二是实习企业不具备住宿与就餐条件等。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严格实习对实训学生日常规范管理,有专人负责并进行日常行为考核,纳入实习实训成绩考核中;二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应具有《产教融合型企业学生管理规范》,将实习生住宿与就餐等生活条件纳入相应的管理规范中。

(二) 从产教融合“媒体”即政府、行业、社会第三方评价的角度实现四个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主体的运行受到共生环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利好的共生环境使共生单元处于良性运行中。各级政府在产教融合统筹发展规划中,通过强制性和权威性制定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以往倡导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政策有着明显不同,明确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条件,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活力,从过去仅仅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单轮驱动转变为校企双元主体同时发力的双轮驱动。国家层面发文强调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要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四章第四十三条特别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第三方评价以及与国际通用标准融合。

1. 统筹发展规划与协同联动机制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国家及省级政府层面组织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就有政府近10个部门参加的协同联动工作协调机制。例如,江苏省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几十个专业,每一个或几个专业就对应一个企业,试点以后建立很多产教融合型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实习实训问题很多,依靠政府多头协调爱莫能助;二是职业技术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衔接不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问题突出。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变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协调机制为一个部门的专职协调管理,以便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尤其是一直以来存在“两张皮”及“学校热、企业冷”的“一边倒”现象;二是需要设立一个职能清晰、责任明确、业务专一、协调迅速、管理高效的综合管理部门。

2. 统筹产教融合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估验收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同等重要,一直以来校企合作“风声大、雨点小”,校企合作的方式够多、规模也大,但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较多,效果一般,缺少稳定规范的合作路径,这就是忽视过程管理的结果;二是统筹人才培养的方式路径、绩效评估等还不太完善。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评价等两头管理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日常督导检查、评估、管理结合起来,既注重过程,又要结果;二是将学校专业、企业职业及技术技能项目之间建立融合的目录清单,厘清知识、素养与技能,建立清晰的协同育人台账;三是制订《产教融合型企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方案》,界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教学目标、工时工位、资金投入、考核项目及职业技术等级等。

3. 行业职业能力评价与实习实训教学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行业协会的力量薄弱,还存在主要以收费为目的现象;二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本来是行业协会做的事情被转嫁给学校;三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实习实训内容“两张皮”脱节严重,相应的证书在企业认可度不高。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加强各行业协会力量,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产教融合中人才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二是对接国家实施的“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职业岗位技术无缝对接;三是制定《发挥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作用的实施细则》,规范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4. 社会第三方评价与国际通用标准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社会第三方机构对产教融合效能评价仅仅停留在尝试阶段,未能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实施;二是职业资格及技能标准与国际接轨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制订《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完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运行机制,明确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职能规范、评价流程、结果发布途径及收费标准等;二是进行职业技术能力试点,引进国际权威机构职业资格认定,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接轨。

(三) 从产教融合双元主体中学校的角度实现五个融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使命。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迫切需要与企业的技术、资金、实习场地、管理经验等优势融合,实现校企双元共生主体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具有超前的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改革的决心,从产教融合双元主体“教”即高职院校的角度实现五个融合,将企业岗位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快学校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培养培训人才的力度,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1. 校企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不够深入,甚至借用网络数据分析推断;二是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够,受“学校热、企业冷”的影响,甚至形同虚设,课程设置“大而全”,与职业技能标准差距大,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深入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做好人才预测,职业院校人才供给端与企业人才需求端紧密衔接;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行业企业成员权威有代表性,定期进行专业诊改。充分依据行业企业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校内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实习实训内容相衔接。

2. 校企在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学校专业不能突出学校特色,专业方向与企业工作岗位不能做到无缝对接;二是校本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内容未能合理取舍,未凸显实用性、操作性。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精准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有机对接;二是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及企业员工培训教材,制定《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管理与奖励条例》,将扶持与奖励有特色且质量较高的校本教材纳入常规化管理。

3. 校企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中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学校内专业学院建设不平衡,相关专业学院不足;二是学校引企入校、前店后厂整体还比较薄弱;三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及利用率不足。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根据产教融合政策,产业学院进校园;二是适合进校区的企业结合对应专业进行引企入校、前店后厂,不容易进校区的企业(如化工厂、建筑企业等),可以在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区——引校进企、校企一体;三是制订《企业与学校共享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指导方案》,明确对引企驻校、引企入校、前店后厂等产教融合方式建设的指导原则。

4. 校企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学校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兼职教师积极性不高;二是学校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实效性不高。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参照江苏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审核批准一批大学特聘产业教授的形式,也按照一定的条件组织审核批准高职院校特聘兼职副教授、讲师等,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兼职教学的积极性;二是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评聘标准,落实相关待遇,制订《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兼职产业教师指导方案》,明确评聘条件及激励措施。

5. 校企在联合培养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融合

(1) 制约融合要素:

一是校企尤其是企业产教融合没有设立常态化的管理机构;二是校企之间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融合不够,校企相互认同的理念、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2) 促进融合机制:

一是高职院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都要将校企协同育人常态化,成立专门管理部门,保持经常协同联动对接;二是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平台,组织在校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体验,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技能指导及展示活动;三是制定《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义务及绩效评估等。

(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模型

基于共生理论下对产教融合促进机制的分析,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三个重要方面,要完善产教融合的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其产教融合在共生单元中的功能。校企双元主体通过融合媒体构成共生体系,共生单元中校企双元主体和融合媒体构成的共生环境分别从三个角度实现融合发展。从产教融合双元主体“产”即企业的角度实现三个融合,从产教融合运行的“媒体”即政府、行业、社会等第三方评价的角度实现四个融合,从“教”即职业院校的角度实现五个融合,形成产教融合“345融合共同体”。根据产教融合现有法规政策体系及运行机制,按照12个融合要素中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突出因子分别进行诊断,提出相应的促进机制,补足融合要素中存在的短板,促进产教融合处于良性运行中。


三、讨论与结论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固然当下产教融合的政策利好有力地助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但仅仅陶醉于其政策红利,在其背景下沾沾自喜或者抱着等米下锅的心态,既不合时宜,也为时尚早。这从共生理论视角审视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就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从产教融合的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目标—利益关系考虑,其形成的共生关系存在耦合性,这种耦合密切程度的大小并非直接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上,而主要是显现在利益相关性上。显然,政府的目标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人才,企业的目标一般认为是股东至上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建立在利益高度耦合理念下,如何将企业的技术、资金、场地、管理、经验优势与学校的研发、创新、人才、培训、教学优势交互融合,使得各共生主体在产教融合中产生互利性,还需要促使产教融合共同体内的融合要素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同时,刚起步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只是少部分试点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也会出现一段“挤兑期”,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究,要具有不抱有侥幸等待的心理预期。

其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产教融合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其运行机制的建构关注的是产教融合的整体发展状况,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8]。现行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深化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实施办法等,也应当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而不能停留在“学校为产教融合的实施者,企业为产教融合的参与者”的简单认识上。

最后,从产教融合双元主体“教”即学校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处于事业单位闭环状态下的办学理念、市场意识仍然需要不断培育;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完善相关评价体系来结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千篇一律、办学水平的瑜不掩瑕是否也是导致所学非所用、对口就业率低及就业质量差的影响因素。凡此种种,都需要坚持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方针,以产教融合共同体各个融合要素协同发展为基础,推动融合要素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利益相关者一体化发展。

产教融合系列政策出台以后,就其运行和促进机制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而言,有值得深入研讨和重新审视的必要,既需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共生模式,也需要不断促进共生环境完善和优化,还需要相关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完善来支撑。随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将会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8(4):58-61.

[2]刘静静.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2015(1):30.

[3]章晓明,南旭光.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7):60-64.

[4]邵云飞,詹坤,钱航.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体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4):150-154.

[5]刘晶晶.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鲁武霞.高职产教融合的企业主体责任及其担当——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模式的提出[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80-85.

[7]潘海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8][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54.


文章来源:李强.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21(11):96-10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职业教育

期刊名称:现代职业教育

期刊人气:147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西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0603

国内刊号:14-1381/G4

邮发代号:22-382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