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探讨

  2021-07-17    23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后,异化劳动理论就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厘清异化的发展脉络、科学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和扬弃路径的同时,要重点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这对于科学理解和扬弃异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人的本质
  • 唯物史观
  • 异化劳动
  • 马克思
  • 加入收藏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个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扬弃异化的路径方法。自《手稿》问世后,将视角聚焦现实世界的异化劳动理论就一直是国内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异化劳动的科学性近年来饱受争议。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解释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稿》之前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


“异化”一词产生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前,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其内涵的扩充以及理论的丰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其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中世纪神学理论中的“异化”。马克思在其德文著作中常用entfremdung和entrfemden来表示“异化”。entrfemden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alloiosis一词,alloiosis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被用来特指人们在宗教领域进行的一种祈祷活动[1]13。entfremdung一词则可追溯至英文的alienation和法文的aliener,二者都有放弃权利或者转让权利之意[2]。但以侯才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其德文著作中常用来表示“异化”的entfremdung和entrfemden,最早可以追溯至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奥古斯丁用拉丁文abalienare和aliennatio来表示“异化”,有两层含义——宗教中的神性放弃之意和教徒通过忘形教义实现与上帝一致的状态,即神性的放弃和心态的异化。至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异化”与马克思阐述的“异化”含义相去甚远,这个时期的“异化”是统治阶级为它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是对人们进行的一种精神控制。

其二,近代思想启蒙时期的异化思想是从宗教神学领域转向现实社会的治理层面,集中表现在社会契约形态异化理论的发展中。这时的异化是指个人权利的放弃或者转让。但这个时期争论的焦点在于权利放弃或者转让的条件性。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异化是无条件的,还提出异化(个人权利的放弃和转让)是必须的,这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3]。霍布斯和洛克则强调权利是转让而不是放弃,即通过某种权利间的转让而形成的就是契约,这种契约能让人们彼此之间和谐相处。卢梭作为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用“异化”一词来表示法律意义上人的权利的转让。但卢梭的观点不同于格劳秀斯等人提出的无条件地转让权利或者放弃权利,他认为无条件地转让权利是不合法的,是违背人的本性的[4]166。同时卢梭猛烈地抨击了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特别是人类创造出的科学艺术对人个性的扼杀这一现实异化现象,但他仅把这种异化现象归咎于人类创造出的文明及其对人本性的违背。至此可以看出,与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之意不同,这个时期的“异化”只是政治学家对于现实社会治理中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的描述。

其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异化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将异化纳入哲学研究的视野并不断研究。费希特将异化称之为“自我”和“非我”的中介,不过他用“外化”一词来表示异化之意,即神或者神性不外乎是人自己内在的东西外化的产物。费希特较之于卢梭而言更深刻地认识到造成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苦难虽然是异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异化又包含着否定自身走向灭亡的因素[3],这一点可以视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萌芽。黑格尔将异化理论系统化,指出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或者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异化是一种自身精神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过程,同时他把劳动作为异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5]163,这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其四,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的异化理论具有突出特点。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现实中人的异化,而宗教是现实中的人由于自我疏离和丧失的状态产生的客体[3]。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论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但是却离开了辩证法看异化,认为异化是一种消极主观意识的价值概念。作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重要一员,赫斯最早阐述经济领域的异化。他在批判以往的异化只是简单停留在宗教领域或者国家政治领域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入手,归纳出人在本质上而言是社会关系——交往关系,更进一步讲是物质交往关系,实现了视角向现实生活的转变,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经济领域,从而提出了金钱是现实化的基督教本质,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论断。这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人本质的回归以及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路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6]。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对于异化论述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归纳总结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并追溯异化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从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宏大视野出发提出扬弃异化的路径。

(一)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虽然是劳动成果的生产者,但并不是劳动成果的占有者,劳动成果的实际占有者是与劳动者(无产阶级)相对立的资本家(资产阶级),即出现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并且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这种异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产阶级被剥削和压迫的程度越来越大,无产阶级就会越来越贫穷。

第二,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入手归纳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自觉自愿的活动。自觉自愿的活动有两层意蕴,一是指人的行为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或者支配,二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是幸福和快乐。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条件下,劳动不仅谈不上快乐,反而是痛苦的。此时的劳动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榨,劳动者的劳动从自觉自愿的劳动变成了被迫的劳动,即劳动者为了获得生存资料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劳动。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归属主体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劳动者自身所有转变为资本家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与资本家工厂中的机器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劳动者丧失主体的自我选择而被迫沦为为资本家生产产品的工具。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将人视为一种类存在物,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自觉自愿的活动,是人在活动中追求自身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不再是人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人变成了与动物一样的存在,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造成了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前三重规定性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第四重规定性的出现——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阶级间的三个方面。首先是工人阶级内部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为了获得生存资料而不得不与其他工人竞争出卖自身劳动的机会,这就使得工人与工人之间相异化。其次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相异化,集中表现为阶级对立性,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最明显的异化。工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从属于资本家,工人不仅隶属于资本家而且还要接受资本家对自身剩余价值的压榨与剥削,因而工人与资本家相异化。最后是资本家内部人与人相异化。资本的人格化可视为现实中的资本家,资本的发展规律是资本的吞并与扩张,这使得现实的资本家或者资本家集团之间相互竞争,使得资本家之间相异化。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和发展,其中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催生私有制的出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即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异己的力量在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同时私有制生产条件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强化、固化社会分工是必要手段。但是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唯物史观来看,私有制的产生和最终消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工人阶级在由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产生和加强的异己力量的剥削和压迫中不能忍受时,将会奋起反抗,不断冲破这种异己力量的束缚。那个时候,私有制将彻底消失,这种异己的力量会在工人阶级的不断进步中被掌握和支配,异化现象也随之消失。

尽管社会分工产生于异化劳动之前,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合理的、强制的社会分工是异化劳动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并非以工人的意愿为标准,工人的劳动行为也不受自己的统治,而是一切为资本服务、为资本家服务,这就使得分工产生出一种异己的并且不能被人自身控制的强制力量,反过来统治着劳动者。“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7]37农民只能在农村务农,工人只能在工厂做工。也就是说,分工限制了一个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生产劳动。社会的有序生产,需要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来合作完成,因而这种分工就产生出了异己的力量限制个人的活动范围,这就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三)异化劳动的扬弃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由异化劳动形成的压迫无产阶级的力量,只有当其成为一种无产阶级不堪忍受的存在时,异化劳动距离其被消灭就不远了。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才会越来越尖锐。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资本家集团内部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原来是资本家阵营的部分人成为无产者而加入无产阶级,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同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程度越来越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这两种情形下,当阶级对立激化到无法调和时,无产阶级就会奋起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能够消灭异化的社会制度,使自身彻底从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

第二,私有制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私有制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因而它的产生和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异己的力量在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强化,尽管私有制的出现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导致异化现象,如社会利益和财富分配的不公、阶级利益的固化以及越拉越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这种异己力量产生的异化现象。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消灭异化劳动的根本和最终方法。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城乡等差别被消灭,人们的职业和工作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因而人异化的劳动被彻底消灭。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


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前进行了一个前提的预设,即关于人的本质的预设——自觉自愿的活动(生产劳动)。他认为生产劳动之所以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性,一方面是由于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8]96,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在生产中不以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为目的,而能够依据自身自觉自愿发展的需要进行自主的、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这个预设也正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论述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总结出来的。他在《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8]96,劳动是人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相对于这种有意识的活动而言,“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8]96。动物的活动与自己的生命是无法分离的,动物的活动可以看作是其为了维持自身生命或者幼崽生命而进行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进行。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生产所依据的尺度进一步阐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8]97。动物与人一样也进行生产活动,但是动物只生产自身以及幼崽直接需要的东西,这种需要也仅仅涉及肉体层面,是一种片面的生产;而人进行的生产可以脱离自身种的限制,可以完全不以满足自身肉体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是一种全面的生产。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现实的劳动完全颠倒了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使得人的本质变成了人自身生存的手段。

从“自觉自愿的活动”这个异化劳动的前提出发,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现实的人本主义的抽象,即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抽象出人的本质,以此来作为解释现实社会的逻辑起点,把这种非现实的抽象预设作为异化劳动理论的前提,进而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与抽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相异化。这种抽象的预设与马克思后来创立的唯物史观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出发去考察人类社会不相符合。

但是从哲学观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实现扬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尽管不是成熟的完全科学的理论,但为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打下基础;尽管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而非现实的人,但是其提出的实现人本质的回归的路径——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启迪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阐发。


四、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科学把握异化理论,谨慎使用“异化”

《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不少学者受此启发,将“异化”扩展到别的研究领域,但均未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人的本质在于自觉自愿的活动——进行科学扬弃,并未从唯物史观的立场阐述“异化”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科学性和说服力,如马尔库塞的科学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将“异化”扩展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域。他指出,伴随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日益走向由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塑造的一种极权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们一方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占有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情况,诸如人过分依赖科技而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理性,成为单向度的人等[9]。马尔库塞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归结为科技异化,并且他进一步提出了扬弃科技异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对理性的改造,二是对技术的改造,即通过理性的复归和科技改进,将价值理性放在技术理性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其扬弃科技异化的最终落脚点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理性。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有其理论局限性,因而我们在将“异化劳动”扩展到其他领域时,必须先要廓清理论前提,以唯物史观为根本出发点,分析社会产生的异化现象及其根源,并探究出扬弃异化的科学路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谨防异化劳动现象出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预设前提存在局限性,但是他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资本家剥削压榨无产阶级的几种情形,这对于当下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走弯路、错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异化劳动的第一重规定性是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由劳动者所生产,但却不归其占有和支配,并且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其就越贫穷,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越大。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当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发展的平衡性,提高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目标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异化劳动的第二重规定性是劳动活动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其自身自觉自愿进行的劳动,甚至是在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因而,我们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尊重其自主选择职业、保障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注重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重规定性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的劳动不再是人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获得的不是幸福和满足,而是感受到束缚和不自由。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劳动者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劳动需要的满足而选择职业,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才能给予人们更多的职业和劳动的选择空间,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等进行自主选择。

第四,建立科学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谐企业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重规定性是人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和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火药味”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当前我们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之间公平竞争、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协调好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格局。


参考文献:

[1]亚当·沙夫.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树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J].哲学研究,1983(8):36-42.

[3]韩蕊."异化"着的“异化":从神学概念到哲学理论[J].学术论坛,2016(9):1-7.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王晓岗,陈春丽.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92-9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期刊名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期刊人气:7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2096-1170

国内刊号:10-1349/A

邮发代号:82-540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