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侗族大歌与民俗文化研究

  2021-01-15    65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侗人好歌,“侗族大歌”是侗人复杂歌谣体系中的一种。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侗、汉、苗、瑶等十三个民族杂居的县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大歌”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侗人视唱歌为生命,他们将生活写进歌中,以歌为媒,用歌传情达意,代代相传。本文将通过介绍通道侗族大歌与侗人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来论述侗族大歌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 侗族
  • 侗族大歌
  • 文化内涵
  • 民歌与民俗
  • 音乐表演
  • 加入收藏

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较早的汉文献中已有侗族的文字记载。现今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的交界处,人口总数达288万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中歌唱的重要性就等同于生命,民谚“饭养身,歌养心”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一、侗族大歌


侗族具有多元化的民族特性,同时也拥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族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以群体生活为主,共同劳作、共同生产,不仅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反映自己内心独特的精神财富——侗歌。

(一)侗歌

侗歌是侗族一门古老的歌唱艺术,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其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侗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侗歌产生声音的自然根源。侗歌大致可分为:一领众和类、多声部合唱类、乐器伴奏类、徒歌齐唱类等。侗族根据其地域和语言特点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风格区。

(二)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国际认可的一种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多声部民间复调音乐。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乐谱,民歌都是由歌师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洗礼,流传至今。“侗族大歌”的命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贵州的音乐工作者薛良,他写于1953年的《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首次提出了“大歌”这一概念,并由此成为侗族“嘎老”音乐对外的专指称谓。他在文中明确指出:“‘嘎老’一般叫做‘大歌’,是一种多段长大的集体歌唱曲子。”①


二、通道侗族大歌


通道侗族自治县属南部侗族语言区,所以其境内流传的侗歌自然就属于南部侗族风格区的歌。通道侗族大歌主要以多声歌为主,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以及儿童大歌五类。

(一)鼓楼大歌

“鼓楼大歌”是将侗语——“嘎老”汉译之后的名称,因其结构规模长大,歌唱内容古老久远,形式隆重,通常在侗寨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内演唱,故称为鼓楼大歌。鼓楼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歌中最重要的类别之一。

(二)声音大歌

“声音大歌”在侗语中称“嘎所”,其创作是对自然之声的模拟,一般可分为写实与写意两种形式:写实体现的是对自然界声音的直接模仿;写意则是通过音乐来表现自然界声音组合而成的意境。它更多的是一种民间音乐创作的集体自觉,是一种附着了侗人艺术心理、艺术理性和艺术逻辑的集体创作行为。声音大歌在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中,被认为是最精彩的,其音乐特征可分为两点:

1.从歌调的角度来看,声音大歌特别强调旋律感。虽然它的一般音域多在八度以内,但从旋律的横向流动性来看,这类歌谣更多运用四度和五度这样大跳的音程,同时节奏的变化也比其他类型的大歌更活跃。

2.从歌词来看,声音大歌的歌词内容具有仿声性特征,它的大部分曲目都是以自然界的禽鸟、鸣虫、流水等为主题。演唱者通过特殊的发音方式来模仿动物乃至自然界的声音,这种用于歌唱中的仿声性也是侗歌特有的音乐表达方式。

如《春天一到布谷叫》:

春天一到布谷叫,布谷唱歌我唱歌。布谷叫布谷叫,布谷唱歌我唱歌,布谷叫我快下秧。我们一起上山劳动种地,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布谷和我一起唱。

声音大歌的演唱不受地点的限制,可以在鼓楼里对唱,也可在歌堂里演唱,曲子较为短小,歌词简单,常以女生大歌为主,其重点在于通过“拉嗓子”来体现歌者的声音之美。它呈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然环境构成了音乐创作的主要灵感,这也是声音大歌生成的核心特质。

(三)叙事大歌

侗族是一个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记录居民生产和生活,从而产生了叙事大歌。因为唱法的不同,侗人往往将歌班演唱的叙事歌分为“嘎窘”和“嘎吉卜”两类。“嘎窘”是以齐唱为主的歌谣,分声部只在每段尾腔的结束部分出现。一般来说,嘎窘短于嘎吉卜,多为女声演唱;“嘎吉卜”则是通过众人的演唱来衬托高音歌者的独唱。从故事类型来看,嘎窘和嘎吉卜之间的区别在于:以“嘎窘”形式演唱的多为侗族自身的传统故事,而借用汉族故事的歌谣则用“嘎吉卜”的形式演唱。

叙事大歌的题材多选自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侗族历史等,一般有人物和故事情节,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人产生教化作用。这类大歌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的邀请而唱。叙事大歌的目的在于讲故事,因此歌词是重点,为了突出歌词,其语调都是相当语言化的,同时为了使韵律与节奏感更好地融合,其节拍与其他大歌相比显得更为规整。叙事大歌细致地记录了侗族生活和历史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不同文化时期的文化特质,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承,被称为侗族的“无字史书”。

(四)礼俗大歌

礼俗大歌是侗族人民在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由于侗族礼俗较多,礼俗歌的种类就显得丰富多彩。按照其演唱场合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拦路歌、踩堂歌、酒歌等。

1.拦路歌

“拦路歌”侗语称“嘎莎困”,主要在侗寨之间,如吃乡食、节日、婚嫁迎亲等礼俗场合演唱,演唱地点在侗寨鼓楼坪上,以侗家青年男女对唱形式展开,双方以歌互问互答。拦路歌的历史比较古老,是礼俗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种类,在南侗地区流传广泛。拦路歌包含“嘎莎困”(拦路歌)、“嘎开困”(开路歌)、“嘎送客”(送客歌)三个部分。“嘎莎困”、“嘎开因”词句简洁明快、曲调活泼诙谐,充满生机与戏谑情趣;“嘎送客”歌词多为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曲调悠缓缠绵,蕴含深深的难舍之情。

2.踩堂歌

侗寨设有社堂(有的侗区也称聚母堂),每年春节祭祀先祖以及举行芦笙节时,大家便到坝子上手牵手或手搭肩跳舞歌唱,歌唱形式为一唱众和,这种歌唱活动称为“踩歌堂”。而“踩堂歌”就是“踩歌堂”时演唱的歌曲,因其唱词多出现衬词“多耶”,故侗语也将“踩堂歌”称“多耶”。

“踩堂歌”的歌词多为赞颂祖先、祈求来年谷物丰收等较为严肃的内容,其音乐结构多以短小简练的分节歌为主,节奏简洁规整,曲目有多声歌,也有单声部的齐唱。

3.酒歌

“酒歌”为宴饮时举杯劝酒所唱,侗人热情好客,喜聚众宴饮。有客必有酒,有酒必有歌。因此酒歌使用最为频繁且数量惊人,其创作手法为“依声填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侗人看来,酒歌最重要的不是炫耀自身的好嗓子和歌唱的音乐性,而是歌词与敬酒献歌所表达礼数的妥帖度。

(五)儿童大歌

儿童大歌是由儿童专门演唱的歌曲,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词短小、音乐欢快。歌曲多根据演唱内容而定歌名,如《小山羊》、《蚂蚁歌》、《捉螃蟹》等。儿童大歌的演唱不及声音大歌的柔美,也不如叙事大歌的庄重严肃,因此演唱场合也基本不受任何限制。儿童大歌的旋律总是伴随着游戏、玩耍而留在儿童的童年记忆中。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细节,体现的是侗家人自小的一种文化熏陶。

如《山羊咩咩叫》:

咩咩咩呃咩咩咩呃咩咩咩呃!我们放羊上高坡,高坡放养真好玩。山羊咩咩叫得欢,山羊咩咩在歌唱。

儿童大歌不仅仅是大歌,当它进入儿童的生活中时,就衍变成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它伴随着儿童一天天地成长。这不仅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生活感悟。

综上所述,通道侗族大歌不仅呈现了自然和人文、民族性和普世性相结合的特质,也呈现出民族独特的自然状貌和音乐审美特征。总体而言,侗族大歌成为侗族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反映和文化认同表征,富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特质,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形式深入每个个体的内心,从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三、总结


侗族大歌是民众自发而成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体现了侗族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风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侗族大歌之所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主要得益于民间独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承方式,在这种稳定而有序的传承方式中,歌队和歌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侗族大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将会在侗族的丰厚土壤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毅.歌与生活: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陆中午,吴炳生主编.侗族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杨晓.侗族大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侗族大歌>编委会.侗族大歌[M].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5]<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6]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侗族大歌[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7]薛良.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J].人民音乐,1953,(00):41-45.


覃霞,杨雅芳,王光英.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J].戏剧之家,2021(04):87-8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民族研究

期刊名称:民族研究

期刊人气:7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0256-1891

国内刊号:11-1217/C

邮发代号:2-523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