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党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研究分析

  2020-08-19    20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党建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是落实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坚持高校育人本位、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党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组织缺失、成效不彰、融合不足等问题。新时代,高校应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团队教育等路径,不断强化党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

  • 关键词:
  • 党建引领
  • 哲学社会科学
  • 科研团队
  • 高知识群体
  • 高等院校
  • 加入收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领头军,是一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水平的标志。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政治思想状况、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直接关系一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宏观上更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思想动态、政治素养、组织结构等呈现出新的变化,以党建引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强化党对高校人才工作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以党建引领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既体现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又体现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党管人才“是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实现使命与责任、推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1]。坚持党管人才,能够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执政党的集中领导优势,发挥党在政治、组织等方面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助于以党的初心使命来指导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方向,以党员的先进性引领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强化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提升其科研素养和能力,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二)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高校对国家和其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作为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人才团队直接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因此,高校党委需通过加强人才管理,加强科研共同体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团队的科研工作,领导和引导科研人员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三)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关系着人民幸福、民族振兴。高水平科研团队是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保障。同时,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他们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尤其是哲学理论思考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培养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才能建设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更好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作为传道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更好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

(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哲学社会科学对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影响力有着重大作用,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确保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立场、方法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以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理论武装科研人员,组织强化科研团队,文化塑造科研氛围,有助于科研团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法、原则的指导下,批判地吸收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把党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突破人才单打独斗的局限,以团队的凝聚力协同发展,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


二、高校以党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成效


(一)以党的理论指导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

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新反思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目标和宗旨,要永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学习,科研团队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的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了以科研创新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的使命担当。因此,从整体面貌上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教科研岗位上,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有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注国内时事与国际变化,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二)以组织机制强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党建

“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是基于共同研究志向的学术共同体,理应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围绕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教师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在党组织建设方面,有高校在实体科研团队中建立了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实现党对科研团队的组织领导。对于非实体的科研团队,主要借助科研团队挂靠的二级学院党委,系、所党支部对其进行领导;通过对科研团队核心领导者的党性锤炼,强化团队领导者对整个团队在思想上、业务上的双重领导和引领。此外,高校还通过“5·16”讲话精神学习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等各类研讨活动,进一步将高校党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引导学术团队以“中国之治”的核心问题为研究方向,扎实研究、推陈出新。

(三)以科研创新推动高校学术共同体党建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有力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尤其有助于推进高校文科学术共同体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各高校普遍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从办学条件、制度机制、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都予以倾斜,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史党建等领域的理论和研究,中共学、党建学等学科体系逐渐确立。另一方面,各高校普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加强马工程教材体系的应用推广。由此,高校不断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党建工作,探索出合理高效的党建模式,营造了党建与科研相辅相成的良好学术环境。


三、高校党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党建引领组织机制有待强化

团队组织形式的差异性影响组织机制建设的统合性。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形态,大致可分为配置党组织的实体科研组织、未配置党组织的实体科研组织和虚拟组织化的科研团队三种形态。科研团队形态不同,党建的成效也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学术团队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科研团队的党建工作往往成为高校党建的盲点。主要问题包括:科研与党建工作相分离,党建工作不能有效推动学术科研;科研人员流动性较强,党员的日常集体学习、思想交流有时不能正确开展;随着科研项目完成、团队解散,人员纷纷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党员的数量也会急剧减少。高校科研未能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影响了高校师生参与党建的积极性,“师生投入程度不如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同样制约着党建工作效果的提升”[3]。就目前情况而言,对以科研团队为对象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与建设较有难度,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高校党建评价工作机制不完善

众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的系统设置,党建工作缺乏明确目标,评价也有主观性,发展成效不显著。相较于具体的学科而言,工作比较虚,缺乏客观标准,党建工作的效果似乎也不如教学科研工作明显。另外,党建工作评价缺乏科学指导,评价方式陈旧、方法落后,没有贯彻落实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没有根据形势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没有运用现代化手段统筹考量、兼顾全局,导致对党建工作的评价形式化、数量化,功效平平。有的高校盲目参照他人评价办法,未根据自身特点对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评价,党建评价方法不适用自身,导致党建工作评价未能取得应有效果。

(三)科研创新与党建融合度不足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虽然近年来学术人才数量增加,科研团队规模逐渐扩大,学术成果数量增多,但是学科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不清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4]。整体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党建+科研的“1加1大于2”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科研团队整体的政治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由同行专家评价,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目标未能实现。在当前学科评价体系中,唯论文论、唯项目论的问题还依然严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篡改研究数据、剽窃他人论文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部分高校重点发展自然科学,在人才引进、资源投入等方面向自然科学倾斜,过于热捧各类大学排名,却对更注重历史底蕴、长期效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忽视甚至是无视,造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积极性受挫,甚至办学定位陷于西方标准,丧失自我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

(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科研压力、组织管理不到位、政治学习不足等原因,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团队中的影响不明显。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往往规模较小,团队内党员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部分高校科研团队,由于教学与科研压力、人员流动等原因,发展新的党员、保持组织的长期稳定也较为困难。在少数党建工作不强的高校,部分党员在工作中,逃避责任,消极懈怠,缺乏担当,无法在科研团队中成为先进政治思想的积极传播者,无法引领其他人共同进步;甚至有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党的组织生活耽误其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持消极态度。


四、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拓展发展源头,强化组织建设

团队中个人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科研团队生命力的源泉。同样,对于党组织而言,组织中个人的活力也是组织发展的源泉。在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中,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党员数量少的问题,增加党员数量,拓展发展源头。各个科研团队所属的院系、部门的党(工)委、支部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团队成员的思想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等,建立详细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档案或信息库,及时跟进其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积极主动提前做好规划。同时,党建工作要善于把握“窗口期”,抓住科研团队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有利时机,在填报基本情况时同步了解政治面貌、入党意愿、递交入党申请书等情况。对于部分在入校或进入科研团队前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才,要及时做好培养教育的衔接工作,避免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流失或培养断层。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科研团队的类型加大分类指导的力度,从而实现以党组织建设促进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带动党组织建设,形成政治和业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5]要强化科研团队的组织观念。要求新党员必须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同时,要突出科研团队的党建引领。按照“在行动一线建支部,让支部到一线行动”的要求,鼓励把教师党支部设在教学科研一线,将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激发高知识群体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二)尊重科研人才,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党建工作,离不开对学科、对人才的尊重与支持。“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个人与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6]高校应把党建工作的要求贯彻到教学科研的一线,提高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科研团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党委要关注科研人才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与需求,体现在思想政治、科研工作、日常生活、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与尊重,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科研团队的党建工作,不仅是要积极发展和培养党员,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更要对党员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教学科研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要从思想约束和制度管理两方面探索形成优良学风的方法,明确评价标准与学风建设目标,营造严谨科学、认真负责、注重诚信、锐意创新的学术氛围,提倡严谨治学、严谨科研、注重合作的优良学风,改变唯论文论、唯项目论的评价现状,优化科学评价体系,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树立板凳坐冷、文章不空的治学态度,做大学问、真学问。

(三)加强思想引领,建立常态联系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引领,首先要让科研团队中的党员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让党员的身份在组织活动与生活中更加鲜明,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科研团队讲理论、讲党性、讲奉献,根据党章的要求,主动开展党组织生活。对于科研团队而言,要根据团队的特殊性,建立符合不同团队特点的党建工作机制,改变对团队中个人的管理方式,使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中党员的成长相契合,促进学术科研活动的创新与个人的成长进步。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院(部)两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与高水平科研团队之间的联系制度。通过定期的交流,引导人才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养静心育人、潜心科研、淡泊名利、重诺守信的品质。各党(工)委要做好联系人和联系对象的结对统筹工作,要注重发挥校、院(部)两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优势和学科带头人的学术优势,为优秀青年教师配备“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通过传帮带,吸引党外优秀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要将其团结到党组织的周围,积蓄党的后备力量。也可通过开展高水平科研团队专题研修班、党支部之间结对共建、建立团队人才成长档案等方式,为高水平科研团队思想建设和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党建工作为桥梁凝聚科研团队。

(四)完善团队教育,发挥模范作用

对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中新发展的高知识群体中的党员,要以增强党员党性、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为重点,形成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机制。高校党委需在科研团队组建、高层次人才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等各类科研团队与教师教育培训活动中,贯穿党情国情校情教育,着力增强高知识群体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校要充分发挥党性教育主阵地作用,组织高知识群体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党建工作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采用书记讲党课、主题研讨、中青年教师午餐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高知识群体的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积极组织有意向党组织靠拢的高知识群体教师参加主题党日、集体政治学习等组织生活。

同时,要积极引导高知识群体党员围绕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贡献力量。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团队的管理而言,要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和学术民主,尊重党员之间观念思想上的差异性,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的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为科研团队创造严肃活泼的政治生活和学术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芳.“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学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43.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3]刘季平.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推进高校教育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6):37.

[4]支振锋.肩负历史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理论[J].红旗文稿,2016(13):11-13.

[5]朱艳.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9(9):76.

[6]刘景泉,张健.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经验及启示[N].光明日报,2017-5-17(11).


吴新星,于毓蓝.以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07):57-61.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2019SJZDA088);苏州大学党建研究科研项目“江苏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党建工作研究”(DF311023)之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人气:110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8-2026

国内刊号:13-1229/C

邮发代号:18-8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