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稻作文化遗产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几个设计思路

  2024-05-18    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从稻作器具、稻作民俗节庆、稻米饮食、稻作文学艺术等方面对稻作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介绍。通过对金华市金东区的琐园村、金华市农耕文化园等项目中稻作文化应用现状分析,得出当前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价值挖掘与激活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文化原真性传承的思考、融入的业态需进一步创新拓展等。归纳总结了稻作文化遗产在赋能乡村旅游中应遵循的盈利性、原真性、趣味性三原则。最后分别从稻作器具、稻作民俗节庆、稻作文学艺术中选取了1个文化节点,设计了3款不同的游乐设施,供发展稻作文化遗产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参考。

  • 关键词:
  • 乡村游乐产业
  • 栽培历史
  • 水稻
  • 活化赋能
  • 稻作文化遗产
  • 加入收藏

稻,作为一种养活了世界上半数以上人口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已有上万年的栽培历史[1]。在其生产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稻作文化,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承载着人们满满的乡愁回忆。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稻作文化对于乡村旅游的价值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稻作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从稻的起源及发展、生产种植、民俗信仰及稻文化的精神内涵方面,对于稻作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传承与应用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稻作文化作为设计元素,从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角度出发,力图探索出一条既能传承先民稻作生活智慧,又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使稻作文化古为今用的活态传承路径,以供参考。


1、稻作文化的内涵


自我们的先祖在上万年前开始驯化和栽培起,稻的基因就已经深深植入中华农耕文明之中。这些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并不断改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创新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人民群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留下了众多设计精巧的生产生活用具、独具特色的名优特产等物质文化;也留下了内涵丰富而多彩的历史传说、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非物质文化[2]。当然,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其正代表着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言,自然不在此列。因此,为贴合题意,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农耕时期的稻作文化进行论述。根据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应用情况,我们将稻作文化分为稻作器具、稻作民俗节庆、稻米饮食、稻作文学艺术4个方面。

1.1稻作器具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先民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逐渐掌握了传统稻作技术,包括耕种、管理、收获、储藏、称量、加工等,并发明制造出相应的各种实用的稻作器具。主要包括用于稻谷播种之前对土地的耕翻的耕地农具;在土地耕翻之后,对其进行平整、碎土的整地农具;用于除草、施肥、排灌等劳作的中耕农具;用于收割、脱粒、堆垛翻晒、筛选簸扬等过程的收获脱粒工具;用于清除粮食中的泥石、杂质、瘪粒、秸秆屑杂物的翻晒清理工具;用于存放各种粮食的储藏用具;用于称量的称量用具;用于加工谷物的加工用具等(表1)。

1.2稻作民俗、节庆

稻作关乎着人们的生存与繁衍,先民们为了填饱肚子,自然需要思索总结对稻作的认知。于是,人们开始在稻作的各个关键时期举行各种活动,以表达对土谷神灵的敬奉和收获的喜悦。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表2)[3]。

1.3稻米饮食

“民以食为天”,稻米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逐渐孕育出了浓郁的以稻米为主体的饮食文化。米食制作方面,按对稻米的加工方法有将稻米直接烹煮的白米饭、红米饭、黑米饭、各种粥等;有将稻米磨成米粉做成糖蜜糕、枣糕、桂花糕、栗糕、重阳糕等;有将稻米用带有香味的植物枝叶包裹再蒸煮起来的荷包粽、蒸蕉粽等;有将稻米蒸煮后放入石臼中敲打做成的糍粑、年糕、蒸糍、糍团等;有将米粉加工成春饼、元子、汤团、水团等;还有将稻米加工成蒸谷米、米花等。特定的米食制作需要特定的加工用具及饮食器皿,这些精彩纷呈的器具也成为稻作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饮食与节庆碰撞融合后,又形成了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米食文化,如过年时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清明团子、端午节吃黑米饭和粽子、七月初七吃巧果、八月中秋吃月饼和粽子、重阳节吃重阳糕和桂花糕、冬至节吃汤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此外,当米食文化物化后还与酒文化、婚庆丧葬文化相融合,又形成了地方特有的风俗文化[4]。

表1稻作器具  

表2稻作民俗、节庆  1.4稻作文学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勤劳的先民们还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如典故传说、叙农诗歌、叙农戏曲、稻作农谚、绘画作品、稻作吉祥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各种稻作文学艺术。这些文化艺术,在民间数不胜数,广为流传,它们或情节动人,或旋律优美,或精巧雅致,或精彩纷呈,艺术形象地反映出先民们对稻作各阶段的迫切愿望或习惯,体现出先民们对风调雨顺和丰收的期望[1]。

总之,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已深深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的加强,其叹为观止的智慧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观赏性、体验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源泉。


2、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已形成相辅相成之势。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文旅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不乏有关稻作文化遗产相关的实际应用。如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的琐园村,自2018年12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金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 000多万元,大力推行该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设置了编草鞋、打年糕、磨豆腐、唱道情、迎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力图将该村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又如金华农耕文化园,该项目以弘扬金华农耕文化传承为主题,围绕农耕文化,把握住人们对乡愁的情怀,提取了传统农耕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场景,项目入口大门采用稻草作为屋面装饰材料(图1);曾经用来耕田的犁耙挂在了大门两边的柱子上进行装饰;内部池塘边将农耕水车作为景观装饰小品(图2);此外为了增加项目的盈利性和娱乐性,该项目还开设了农耕采摘、农家土灶台(图3)、手推车(图4)、扎稻草人、农耕种植、拉犁耕地、捉泥鳅、捡鸡蛋、磨豆腐、打麻糍、挑扁担等参与性娱乐项目。

2.2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已普遍得到认可,在乡村旅游景观营造中,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与构建,也已成为建设的“时尚”,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游客消费。而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业态的乡村旅游,受限于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及传统旅游业态的模式影响,存在着“有人气,缺经济”的现象[5]。如上述的琐园村、金华市农耕文化园等项目,在经过开园之初的热闹后,至今都存在运营不济的问题。这又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2.1稻作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激活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相关学者对于稻作文化遗产的内容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方面,稻作器具大多只是博物馆式的简单陈列或作为装饰物布置在景观设施之中;稻作民俗、饮食、文学艺术等大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原[6]。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一种文化的产生与消亡也必然与时代的需求相关。对于稻作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须分析挖掘它的真实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并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活化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整理和保护层面。

2.2.2稻作文化遗产的应用缺乏文化原真性传承的思考

目前,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到处可见诸如将原本用来打年糕的石臼变成了花盆或小鱼池;把原本用来磨粉的石磨盘嵌在地上或景墙上当作装饰材料;把原本用来灌溉的水车当作景观小品等应用场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落后的生产技术及其生产工具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一些老旧物件的换位利用,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的更替,年轻一代的人们却只知道它现在的应用而不知其原本的用途,必将造成文化传承的错位[7]。如此,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将失去意义。

2.2.3稻作文化遗产融入的业态需进一步创新拓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农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经济。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解决如何将游客留下来的问题,让游客有事可做,有项目可玩。如此,才能延长游客在村落中停留的时间,只有游客留下来了,才会有各种需求和消费,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稻作器具当作装饰材料镶嵌在路面、景墙中,或将其作为景观小品,虽然美化了乡村环境,但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如果仅仅是“仅观”,那必然与国家大力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背道而驰。目前,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吃———丰富乡村特色饮食、住———改善乡村居住空间、购———创新旅游产品、看———美化乡村环境等方面[8]。而最能留住游客、带动游客消费的乡村游乐产业,研究关注度相对较低。在实际案例中,土灶台、手推车、打年糕等一些参与体验的项目虽已见于应用,可传统的农耕生活毕竟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对于疏于劳作的城市居民来说,提起一把锄头锄个三五下或许不是问题,但让他锄好一块地,估计没几个游客能做到。这也是稻作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应用中不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原因所在。

图1金华农耕文化园入口大门 

图2水车景观设施 

图3土灶台 

图4手推车项目 

因此,在探索稻作文化遗产如何赋能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避免发生上述问题或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1)盈利性:稻作文化遗产融入的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所以融入的项目必须满足“新、奇、特”的要求,或味道鲜美,吃了还想吃;或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或精彩刺激、乐趣无穷……。只有盈利,项目才能活下去,乡村旅游才能健康发展;只有项目盈利,才能增加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只有项目盈利,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有现实意义。

2)原真性:稻作文化遗产的应用应保持文化的原真性,所以在应用时必须了解稻作文化遗产产生的原因、运用的原理、蕴含的思想及智慧,才能真正挖掘出其所蕴含的价值。原真性的考量,并不是要求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重点是传承先人的才华与智慧。只有将先人的才华与智慧公之于众,让人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文化的传承才有意义。

3)趣味性:稻作文化遗产融入的项目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成于先民们生产生活之中的众多稻作相关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为我们创新设计提供了数不胜数的素材。但先民们的农耕劳作毕竟是辛苦的,这并不符合游客们的需求。只有让游客吃的放心、住的舒心、买的省心、看的畅心、玩的开心,游客才会络绎不绝,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


3、稻作文化遗产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3个设计思路


3.1稻作器具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应用———以水车为例

3.1.1水车的工作原理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由一个旋转的轮子和多个水斗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力量来驱动轮子转动,将一个个装满水的水斗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需要灌溉的农田里。水车灌溉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因其利用水流的力量进行驱动,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中具有重大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已退出历史舞台。

3.1.2“中式摩天轮”———扭转乾坤游乐设施具体设计

根据文中所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我们在水车外形、应用场景、运行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水车的水斗进行改造———加入一个球形乘坐舱。乘坐舱通过轴承固定在两侧高强度玻璃挡板上,根据轴承及重力学原理,使乘坐舱中的游客在水车转动起来时始终是坐着的。运行时,水流注入水斗中时,游客在乘坐舱中,既不会有湿身的麻烦,还能感受到水流冲击的震撼;当水斗因重力变化而使轮子缓慢转动时,游客的位置也随之变化,空间视野的变化也能带给游客不同的快感;水斗因轮子转动而倾斜,水斗中的水也会往下流,在其下方的游客亦能观赏到瀑布的景观。如此,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摩天轮”———扭转乾坤就设计而成了(图6)。

3.2稻作民俗、节庆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应用———以金华拉线狮子为例

3.2.1金华拉线狮子简介

“拉线狮子”是浙江省金华市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许多地方都要举行这项别具一格的舞狮表演,故金华有民谣:“正月十五吃元宵,吃完元宵九狮跳”。

拉线狮子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向往太平、欢庆胜利的美好愿望。其基本结构是一座装饰精美的仿古方亭作为狮笼,狮笼上方外挑的长木杆上挂一个彩球,九只栩栩如生的狮子和彩球通过纤绳连接,表演时,随着演员的操纵,狮子在空中腾挪跳跃,激昂奔放。其独有的艺术性、参与性、娱乐性以及欢乐喜庆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2“中式蹦极”———狮王采青游乐设施具体设计

根据文中所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我们将狮子改造成能上人的装置,游客可以钻入装置,模仿狮子的样子;在仿古四角亭的横梁处,采用钢结构加固上1根外挑的长钢管,结合现代科学中的电机或电磁原理,将游客弹射出去,游客在弹射出去的过程中,可感受到超重的快感,期间可模仿狮子的造型并触碰前端的彩球。触碰到彩球后,可触发释放绳索的机关,游客因重力而自由落体,再感受失重带来的快感。再配以激越铿锵的传统音乐旋律,营造出热烈、欢乐、和谐的喜庆氛围,让游客在项目体验快乐的同时,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此,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蹦极”———狮王采青就设计而成了。

图5水车(来自百度词条) 

图6“扭转乾坤”设计草图和效果图 

图7拉线狮子(来自百度图片)  

图8“狮王采青”弹射设计效果和自由落体设计效果  

3.3稻作文学艺术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应用———以民间故事“田哥盗谷”为例

3.3.1“田哥盗谷”故事梗概

古时有一勤劳善良的小伙叫田哥,听闻天谷米饭闻着香,吃着甜。想着世间疾苦,老百姓经常吃不饱肚子,为造福黎民百姓,田哥恳求吕洞宾帮助。吕洞宾感其虔诚,告诉他一条接近王母娘娘的妙计。田哥从王母娘娘那偷来了1袋天谷种子,分发给乡亲们种植。王母娘娘发现天谷被盗,雷霆震怒,欲放火烧毁谷苗并断绝所有水源,田哥急中生智,带领乡亲不辞辛劳,连夜打了很多口井,更将井水引入田间,不仅浇灭了天火,谷苗也得以茁壮成长。王母娘娘在八仙的求情下感念其盗谷是为了黎民百姓,便将其变成了田鸡以作惩罚。田哥变成田鸡后,仍想着来之不易的天谷种子,日夜守在田间,为人们捉虫除害。人们为纪念田哥盗谷,将“盗”改为“稻”,这就是稻谷的由来。

图9“田鸡护稻”设计效果 

3.3.2“中式蹦床”———田鸡护稻游乐设施具体设计

根据文中所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我们提取了田鸡、井、保护等元素。田鸡是一种会跳的小型蛙类;井是水源也是景观小品;保护一词让我们想到了网。于是,我们设计了1张八角形弹力网床,并在其中央设计1口井,井中放置1只会喷水的小怪兽。当孩童在跳跃时可向井中投掷弹丸,如将弹丸投中井中的小怪兽,可触发机关使小怪兽喷出水来并播放音乐。如此,将“田哥盗谷”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与困难做斗争、爱护粮食、守护庄家以及蛙是益虫等学识道理融汇于“田鸡护稻”这款游乐设施之中。

以上所设计的3款游乐设施,只是从灿如繁星的稻作文化中选取了3个文化节点。它们虽然因为时代变迁成为了文化遗产,但我们根据其运行的原理、所蕴含的思想及智慧,将其改造成了适合乡村旅游的游乐设施。既能让游客体验到先人的智慧,村民也可从中适当收取费用,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本文以此作为案例,探索活化利用稻作文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发展的路径。并希望能抛砖引玉,集众人之智慧,深入挖掘稻作相关文化,必然能设计出更多的游乐设施出来。在乡村旅游面临业态匮乏的当下,乡村游乐设施的不断充实,在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的同时,乡村游乐产业的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4、结语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众多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而如何从中汲取营养,为我们当代的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活态传承农耕文化,这对增强民族自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通过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游乐设施或游乐项目,丰富乡村游乐业态,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仁华,应兴华,林海,等.浙江稻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1):22-26.

[2]庞乾林,林海,王志刚.我国稻文化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探讨[J].中国稻米,2021,27(1):59-61.

[3]庞乾林,林海,王志刚.稻文化的再思考(13):稻与信仰:水稻相关节日、信仰与祭祀[J].中国稻米,2016,22(6):46-51.

[4]周肇基.从汉字农谚农俗米食看中华稻文化源远流长[J].农业考古,1998(1):270-285.

[5]方浩俊,程晗.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249-251.

[6]方巧凤.稻作文化在宜宾冠英休闲农业区的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7.

[7]吴文丽.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8]张灿强,龙文军.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J].中国农史,2020,39(4):115-122.


基金资助: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农耕文化遗产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实现路径”(Y202352985);


文章来源:方浩俊,周锡跃.稻作文化遗产活化赋能乡村游乐产业的几个设计思路[J].中国稻米,2024,30(03):107-1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稻米

期刊名称:中国稻米

期刊人气:165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6-8082

国内刊号:33-1201/S

邮发代号:32-31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