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路径分析

  2022-02-09    24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背景,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已在各个领域内进行运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的限制,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易出现损坏、遗失等等负面情况,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同时可促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从微观角度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这对国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重要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 关键词:
  • 人文视域
  • 保护机制
  • 数字化背景
  • 资源整合
  • 非物质文化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我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具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在我国整体的文化组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对我国人民和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起重要的作用。因此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和保护工作。在现代技术普及程度较高和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和保护工作同时遇到机遇也带来挑战。

因此,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和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从数字人文的角度出发,使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就将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详尽阐述。


1、现阶段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依据先后批准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类型,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等等内容。我国目前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还选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下所示:

1.1 立法保护现状

在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已形成四级保护体系,也就是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的保护体系,后续还出台《非遗法》,《非遗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循和有法可依[1],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在细节方面已十分考究,极大地保护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国内社会文化发展也至关重要;

1.2 资金保护现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方面,为确保相关的资金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国内各个省、市已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方法。其中以北京为代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等等形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来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资金方面得到保障,建议国内其它省、市依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方式[2],实现资金的保护工作;

1.3 生产性保护现状

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顾名思义,就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形式和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相对应的产品,既能创造出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从文化生产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承德市一百家子拨御面,其制作工艺于2007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承德市开有多家一百家子拨御面馆,很受大众的欢迎。对其保护就是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上,促进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的传承[3],从而实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目标;

1.4 抢救性保护

尽管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保持着多样化的状态,但其中具有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出现遗失、损毁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其中部分非遗就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这样才能对其进行真正的保护。抢救性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非遗的原始状态,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越来越多,对高质量的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和需求也变得更加明显;

1.5 整体性保护

所谓的非遗整体性保护,就是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开较为全面、完整的保护工作,这种保护方式主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出发,一些国家级别的非遗采取的都是整体性的保护。


2、数字人文与非遗资源整合和保护的契合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物质性的表现主要是载体的物质性,简单说,物质性是其主要属性特征。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没有物质形态,但具物质的载体,在实际的非遗资源整合、保护工作中,就可用这一属性开展工作,包含记录相关的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方面说,数字化技术在非遗资源保护、整合的过程中具有非凡的优势[4],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数字人文技术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点,简单说,数字人文技术的运用可直接将非遗资源转化成为数字格式,与正常的非遗资源相比,数字化资源无论是保存时间还是保存质量,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保护方式,并在互联网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非遗资源的共享也较简单,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传播与传承;

其次,数字人文技术在非遗资源整合、保护中的运用,可抽取非遗文本信息中的主要属性特征,从而形成相对应的关键词库,后续就可运用与之相应的数字平台进行信息检索,无论是保护工作,还是资源整合,其效率都较高,在提高非遗资源的利用方面,传统的保护方式难以比拟;

最后,现代数字人文技术水平已很高,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将合适的非遗资源进行全息影像再现,这样就能将不同的非遗资源的创作过程、工艺流程等方面展现出来,这样就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具原生性的特点,同时也为非遗资源后续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数字人文技术一定能更好地用以保护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路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资源,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和保护也并未使用数字化技术完全代替传统的保护方式,而是要实现传统技术与数字人文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高效完成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工作,并形成相对应的机制,从各个层面精准实施工作,接下来笔者们就将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3.1 建立非遗资源整合平台

这个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联网分级操作,可设置三级到四级的操作级别,例如可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三级,每一级别都可采集资源上传,由上一级负责审核。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源采集的广泛性,也有利于资源的多次审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也加强各级资源档案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对非遗资源的整合非常有利。

自建特色数据库,各级都可针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从不同的载体形式,例如文献资源、图片资源、录音资料、视频资源等几方面创建。

资源重在收藏和利用,前期的收藏工作做好了,还要让它能被大众很好地利用。可建立共享平台,供人们检索和使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已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数字地图的制作中,其开发和应用都离不开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而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其提供可靠的数据管理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和保护的数字人文技术运用过程中,GIS技术的运用,可将非遗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成结合处理,后续就能提供给用户一个统一的检索方式和入口[6],并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的特色视觉效果展现出来,用户在检索的过程中,对相关的非遗资源的感受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也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检索的单一方式。因此,在后续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基于GIS非遗数字地图资源共享平台,将相关的非遗资源进行组织,这样就能为非遗资源增加表现形式,对后续的非遗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都具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3.2 深度挖掘和读取非遗数字资源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非遗文本作品、文献档案等,针对这一部分非遗资源的整合和保护工作,需着重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譬如,可通过语言描述、关键词抽取、词汇映射、相关领域等,以此为基础分析非遗资源的特征、属性等情况。后续可运用相关的技术,针对相应特征的文本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然后通过数据预处理,形成文本特征,用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检索就能获取同类型的词条,这样就能得到想要的非遗资源的相关资料。这正是众多用户所真正需要的,因此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

3.3 可视化保护

数字人文技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技术就是虚拟现实(VR)技术,这一技术在非遗资源保护和整合工作中的运用,能实现对其的可视化保护,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比,可视化保护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大众的接受习惯,因为它更直观,更立体。例如,VR/AR/MR技术进行运用之后,可将非遗资源的制作方式、演练过程进行360℃无死角的全景拍摄[8],完成拍摄后,就可将其整合,上传到非遗管理系统当中,用户具有需求的情况下可实现环绕式的观摩。在后续的非遗资源保护和整合过程中,需注重数字人文技术可视化保护的优势,同时还可在可视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视频与音频间的交互性,这样就能将非遗资源的魅力和价值完全体现出来。

3.4 加强资源整合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人,同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整合与保护工作更是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多方收集资源,还要懂得信息技术,能将资源数字化,还要保证这些数字化的资源的完整和安全、还要懂得对其进行推广,促进这些资源的广泛利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档案人员提高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人文素养,能对众多的非遗资源进行提取和整合,懂得精细化管理,做好从收集到整理到整合到推广利用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对档案资源整合人员的人文关怀,因为档案工作较枯燥繁琐,易产生职业倦怠,需特别给予关心和鼓励。可定期组织各地去参观学习,一方面放松心情,一方面增强与外界和同行的沟通;还可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增进大家之间的交流。心态好了,技术增强了,工作也就干得更为出色。


4、结论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们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从文中阐述内容可发现,国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已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时代发展和社会大众对于非遗资源保护、整合等等多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积极进行数字人文技术的运用,并从数字人文的视域之下思考问题,进而实现非遗资源文化价值的提升,促进产业衍生和变现,实现良好的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居华倩,彭文利.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J].湖南包装,2021,36(04):111-114.

[2]刘叶,韩帆.数字化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81-83.

[3]李悦.数字化在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21(24):62-63.

[4]柴金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艺术品鉴,2021(18):86-87.

[5]黄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析——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1,43(05):37-42.

[6]周懿,李婷婷,王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路径探究——以潍坊风筝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0):145-147.

[7]林瑞玲.文化产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法[J].今古文创,2021(16);:71-72.

[8]吴瑞丽.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J].图书馆学刊,2018,40(10):50-54.


文章来源:关利革,孙玲玲.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及保护[J].办公自动化,2022,27(04):56-5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人文天下

期刊名称:人文天下

期刊人气:133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2095-3690

国内刊号:37-1487/G0

邮发代号:24-35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