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关于武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2020-01-06    5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下文从学校武术、国际推广、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几个部分讨论了武术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目前社会需要以及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将标准化、全方位的展现武术的文化性、武术职业化以及大众武术健身化。

  • 关键词:
  • 发展趋势
  • 困境
  • 武术
  • 竞技武术
  • 加入收藏

自2008年武术申奥失败后,武术未来的发展成了所有武术人都密切关注的问题。是继续走以竞技为主的发展道路,向西方体育靠拢,努力成为奥运会的一员?还是服务于大众健康,走以全民健身为主的推广之路?或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走传统武术的振兴之路?又或者挖掘武术的文化特性,在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体育项目,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武术国际推广等均是武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分化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每一部分的发展对武术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武术发展中的困境


1.1 遭遇瓶颈的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不断向奥运会靠拢,“更快、更高、更强”自然也成为竞技武术发展的目标。具体到技术上体现为难度动作跳跃腾空更高、旋转速度更快、旋转角度更多、落地动作更稳定等。但目前在全国比赛赛场上往往是前八名运动员的难度均为满分,已无法靠难度技术来区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很难靠难度动作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那么如果继续增加旋转角度的难度要求,又会有大批优秀运动员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因此不禁要问,以此为代价才能提高的竞技能力是否是值得呢?且从人体的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腾空高度和旋转角度等有极限值,如果武术的技术发展仅仅是追求跳跃更高、角度更多,那么总有到达尽头的时候,然后又该如何发展?竞技武术的技术发展正处于瓶颈,如果没有创新,仅仅是在现有难度动作的旋转角度上有进一步要求,必然无法满足竞技能力提高的需求。如何能创新出既符合武术特点的难度动作,使武术比赛区别于体操、跳水等项目;又能通过增加套路中难度动作达到提高比赛观赏性的目的,是目前竞技武术技术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孤芳自赏”的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一直以来是武术中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的拳种繁多、门派林立,开展于全国各地,但传承又相对有限。近年来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引起各地对传统武术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整理。但是在“非遗”申报和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传统武术自身角度,传承环境受严重侵袭,传承主力军在不能以从事武术为职业的境况下,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求新发展;相对发展较好的项目人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名录却依然“游荡”在民间,缺乏保护[1]:从外在市场角度,传统武术面临着在经济市场中竞争乏力、文化方面与现代时尚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困境[2];武术培训业和竞赛表演业均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要内容,传统武术只占很少的市场份额;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面临现代搏击在文化和市场两方面的冲击,传统武术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如此看来,仅仅靠每年数量有限的“非遗”拳种申报和全国个别传统赛事项目的维持,传统武术的传承人、练习者、观赏者等各方面的受众非常有限。如今传统武术这朵“武林之巅”的“珍稀花朵”,只能被少数人关在门派内自我欣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传承。

1.3 流于形式的学校武术

自2010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学校的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将武术引人课程体系的初衷是基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需求,但是,这一目标受目前武术的课程定位和内容设置限制而没有很好体现[3]。中小学武术课程只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部分,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为主,缺乏武术历史和武术文化内涵的内容。评价体系也没有体现出课程对学生传承文化、培养爱国精神、锻炼意志品质的功能,无法对课程开展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更严重的是,由于师资水平和课时数有限,学校武术课程内容多为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内容较枯燥,既没有传承地域武术特色项目,也没能与现代时尚因素相融合,很难吸引学生的喜爱。学校武术往往呈现“学生喜爱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或是“武术课太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等尴尬现状,基层学校武术课程流于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

1.4 缺乏内涵的国际推广

研究显示目前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区域整体水平发展不均,各国普及效率差异显著E州。官方渠道对外传播的中国武术大多以竞技武术为主,民间武术传播者则更倾向于传授武术的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导致武术的技术成分得以放大,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礼仪等却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对武术中蕴含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5]。同时在习练竞技武术套路时易造成损伤也是武术国际化推广的重要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背景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下,武术的国际传播首先应理清传播的目的所在,是单纯地将武术项目推广出去,使奥运大家庭中能有中国武术一员?还是借武术项目这一载体来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很显然后者才是武术国际传播的目的,而前者只是武术在现阶段国际传播过程中采取的手段。那么如何解决好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武术在国际化推广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化自信是桥梁,武术的国际推广如果缺少文化的支撑和渗透,就很难深入“他”心,武术也是缺乏生命力的[6]


2、武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2.1 全方位标准化

越是简化统一和标准规范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接受。武术的推广亦是如此,24式太极拳就是典型的例子,创编推广后成为太极拳学习的最基础套路,也是向国际传播和推广武术的“首选”。但仅有这一个套路是远远不够的,武术技术体系应结合段位制建立起由易到难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既有简单人门的,也有进阶和复杂的技术,做到教学、练习和考核可以统一的标准化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还应考虑以奥运会等国内外赛事为受众的竞技系列和以大众(包括社会、学校、国际化)为受众的健身系列。除了技术标准化以外,组织、管理、竞赛、考核、用品、国际化推广(包括翻译)等均需要标准化,且是国际一流标准。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基础,是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武术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规模化,并最终达到国际化的发展目标[7]。

2.2 竞技武术职业化

从全球体育发展来看,很多竞技体育项目都在逐渐向职业化转变,职业化发展较好的几个单项体育赛事,如NBA、NFI。足球世界杯等,其竞技水平和市场关注度已有超过奥运会的趋势。目前看来,职业化水平越高的运动,其背后的服务团队越强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高;相对应的项目在媒体和大众中的关注度越高,其体育产业的产能也越高,项目的整体发展越好。因此不论是项目发展的需要,还是市场经济的引导,职业化将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武术也不能例外。武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攻防技击性是其最重要的技术特点。在国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应考虑逐渐从依赖政府支持的公益事业型项目向由市场主导的经营型项目转变[2],紧跟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政策的脚步,一方面主动与其他产业互相融合[8],充分吸取市场力量,对竞技武术进行包装设计;另一方面借鉴其他项目的职业化先进经验,改变目前仅武术散打有职业化探索的现状,加快竞技武术职业化的进程。待竞技武术真正实现高度职业化,何愁不能被奥运会大家庭所接受。

2.3 大众武术健身化

我国全民健康大数据显示,亚健康和慢性病是当今国民健康面临的重大问题。体育对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8]。因此大众武术的推广应转变观念,由原先的技术推广向健康服务转变,积极发挥其健身作用。首先武术研究者应与医学研究合作,实验探索武术的健身作用与价值,尤其注重武术在运动处方方面的研究,用科研数据说话,使武术的健身价值可以“有据可依”。其次武术要融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众体育活动,通过建设场馆、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活动竞赛等,不同的武术项目可以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参与,尤其是中年人这一个庞大且经济实力强的消费群体;还要融入企事业单位,利用工间操时间锻炼,帮助提升员工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武术还可以与旅游、休闲、养老服务等项目结合,尤其是各地传统武术项目,既可以通过旅游项目加大宣传、促进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武术应成为国内外大众科学健身生活方式的“新潮流”“新风尚”,切实为促进大众健康发挥作用。

2.4 提倡武术文化性

有研究指出,作为体育强国,美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重视体育与教育的全面融合[9]。武术同样具有教育功能,除了身体技能和素质的教育外,武术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在于对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的文化教育。在学校武术中尤其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的养成教育,因此,当今的学校武术迫切需要完成从纯技能教育向文化与技能相结合的武术教育境界的转变,才能培养“文武兼备”的“完善”之人[10]在传统武术的传承方面,也应注意不仅是对传统武术技术的传承,应传承真正传统的东西,具有文化的东西,实现“武术文化精髓的延续”[1]。在武术的国际推广方面,只有在最大程度保留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凸显中华民族体育项目的内涵特色,才能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因此,不论是学校武术、传统武术还是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中都需要强调武术的文化性,因为文化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的一大特点,正如伍绍祖先生所说“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


3、结束语


当然,武术的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均良好发展才能有效助力武术的未来发展。同时,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做好武术的国际传播对树立武术的世界认同,乃至构建中国国家形象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铜钢,郭玉成.论武术文化传承的层次空间、时代困境与未来走向EJ3.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55-60.

[2]王盎,张成明.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困境与突破路径EJ3.体育文化导刊,2018(9):75—79.

[3]杨亮斌,郭玉成.课改背景下武术课程改革的成效、挑战与构想[J].体育学刊,2018,25(3):91—96.

[4]陈新萌.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EJ3.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2):166—169.

[5]刘转青.武术国际传播的困境及对策EJ3.体育文化导刊,2018(9):118—122.

[6]吕韶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6.

[7]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标准化发展的战略思考EJ3.中华武术·研究,2016,5(1):6-10.

[8]易剑东.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E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5-12.

[9]刘秋红.美国体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2,33(6):67—72.

[10]马剑,邱丕相.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EJ3.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46-50.


马振,马燕萍.武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4):91-93,1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229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陕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1001-747X

国内刊号:61-1198/G8

邮发代号:52-27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