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医心理学干预对患者的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的影响

  2024-02-01    1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的影响。方法:88例精神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医学服务项目。观察组接受中医心理学干预。采用疾病认知问卷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诱因、症状、持续时间、控制、治疗、后果、个人控制力、治疗控制、自我诊断方面的认知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监控、目标设定、行动实施、结果评估、社会支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心理学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促进患者的康复。中医心理学干预可以作为一种自然、温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

  • 关键词:
  • 中医心理学干预
  • 心理状态
  • 疾病认知
  • 精神疾病
  • 自我管理行为
  • 加入收藏

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心理学干预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1]。中医心理学干预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膳、太极拳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为主要手段,以促进患者的康复为目标。中医心理学干预是一种自然、温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患者[2]。研究表明,中医心理学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改善睡眠、缓解压力和焦虑等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症状。中医心理学干预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中医心理学干预已成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中医心理学干预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在一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心理学干预被用作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心理学干预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5]。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的影响,以期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精神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医学服务项目。观察组接受中医心理学干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中位年龄48.1岁。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中位年龄47.5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医学服务项目

①建立信任关系: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因疾病影响情绪和行为,他们可能会对医疗保健提供者产生怀疑或不信任。因此,在开始提供医疗服务之前,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②精神状态评估:在提供任何医疗服务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处于合适的状态接受常规医学服务。③建立个性化的医疗计划:每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因此必须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医疗计划,以确保他们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服务。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例如交通、金钱或家庭问题。在提供常规医疗服务时,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以帮助患者克服这些挑战。⑤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治疗计划: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治疗计划。医疗保健提供者需要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治疗计划,以确保他们按时接受治疗,并且药物治疗和治疗计划的调整是正确的。⑥与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协作:精神疾病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医疗服务。医疗保健提供者需要与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心理学干预

为观察组患者开展中医心理学干预工作。在中医心理学干预的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从而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与行为改进程度:①理解疾病。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干预过程中,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管理症状,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②调整情绪。情绪是中医干预的重要方面。通过中医调理情志的方法,如针灸、推拿、药膳等,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其心理状态。③运动干预。合理的运动是中医文化中一种流传久远的传统健身法。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健身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推荐患者进行有序联系,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症状。④食疗。中医食疗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能够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提供相应的膳食建议。推荐患者按照中医食疗的原则进行调理,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⑤指导呼吸练习。中医强调“以气驭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练习,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调节情绪,同时提高其身体的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1.3.1 疾病认知水平

应用疾病认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IPQ)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该问卷共包括9个维度:疾病诱因、症状、持续时间、控制、治疗、后果、个人控制力、治疗控制、自我诊断。每个维度的评分方式是通过一个0~10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0~90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越全面,对疾病的掌控能力越强。

1.3.2 患者行为特点

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elf-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SMBS)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包括以下5个维度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评估患者对自己的症状、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监控程度,包括了对自我监控频率和对自我监控的信心等方面的评估。目标设定(goal setting):评估患者对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达成目标的能力,包括了对目标设定的频率、目标设定的具体性和难度等方面的评估。行动实施(action taking):评估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采取行动的能力和行动的频率,包括了对行动的信心和行动的难度等方面的评估。结果评估(outcome evaluation):评估患者对自己行动结果的评估和反思能力,包括了对结果评估的频率和结果评估的具体性等方面的评估。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评估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得到的社会支持情况,包括了对社会支持的需求和社会支持的具体性等方面的评估。每个维度的评分方式是通过一个1~5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5~25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2、结果


2.1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诱因、症状、持续时间、控制、治疗、后果、个人控制力、治疗控制、自我诊断方面的认知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监控、目标设定、行动实施、结果评估、社会支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分,


3、讨论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及其与身体生理状况的关系。中医心理学主要包括五行心理学、脏腑心理学、经络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五行心理学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中医心理学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6]。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基本理念是“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点,注重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草药等治疗方法,它们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平衡,缓解情绪、减轻压力、改善睡眠等,从而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中医心理学在治疗焦虑、抑郁、失眠、强迫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成瘾性障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并且具有副作用少、疗效持久、防治疾病复发等优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心理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中医师进行,不能随意自行购买和使用中药或进行其他中医治疗。同时,中医心理治疗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精神疾病,对于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应该结合西医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心理学还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作息等方面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例如,中医认为,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避免暴饮暴食、过度熬夜等不良习惯也有助于预防精神疾病。中医心理学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一些研究表明,中医心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此外,一些研究也探讨了中医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有助于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总之,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然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医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心理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些发现说明中医心理学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行为,从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中医心理学干预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个性化和自然性。首先,中医心理学干预注重身心统一,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评估患者的状况,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次,中医心理学干预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以促进病情的改善。此外,中医心理学干预采用自然、温和的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旨在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和减轻副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全球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中医心理学干预作为一种自然、温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社会负担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心理学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心理学也逐渐受到重视和发展。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其中不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医心理学的认识,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②临床实践不断创新。在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方面,医生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例如,在治疗焦虑、抑郁等疾病方面,中医心理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③技术手段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心理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例如,近年来,一些新型中医心理治疗技术,如中药口服液、中草药敷贴、电针疗法等,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而言之,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理论研究深入、临床实践创新、技术手段升级等趋势。虽然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为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温淑兰,董杰昌.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某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2,38(3):202-207.

[2]郭争鸣,郭少聃,胡绍云,等.常见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与阴阳人格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08,23(12):1869-1870.

[3]李自艳,贾竑晓.中医“肾藏志”的神经心理学内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91-94.

[4]周丽丽,孙权科,刘少鹏,等.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恢复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1):66.

[5]汪佩蕊,范秀敏,朱崎,等.中医特色心理护理结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8):47-50.

[6]李沙娟.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2):238-240.


文章来源:许海露,张筱妍.中医心理学干预对患者的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4):77-7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心理学报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期刊人气:368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0439-755X

国内刊号:11-1911/B

邮发代号:82-12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