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现状及对策

  2024-04-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发展,我国研究生群体面临多重压力,心理危机事件增多。该研究分析了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对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了全员参与的预警模式,强化心理危机预防,为非专业人员提供标准工具,建立大数据支持的预警系统,集成研究生初始心理数据,同时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该研究旨在为国内高校建立更科学、本土化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危机干预
  • 心理健康
  • 心理危机
  • 心理危机预警;
  • 研究生
  • 加入收藏

1、引言


研究生心理健康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要求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1]。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国内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存在心理健康风险[2];国外研究也显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尽管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4,5,6],但许多研究生在寻求帮助时仍面临诸多障碍。COVID-19大流行更是加剧了这些问题,使得预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7]。此外,历史数据显示,在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在初始阶段保持稳定或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逐渐增多[8]。因此,深入了解研究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并加强干预措施,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本概念


Gerald Caplan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个人在面对无法用既有经验或资源解决的问题时的心理失衡[9]。心理危机预警旨在预测和预报危机,主要包括:(1)评估逆境的可能性;(2)监测即将到来的关键变化;(3)预报潜在的负面事件[10]。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需要校方协作,以提升教育质量并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3、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项对我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有更多的负面情绪[11]。Garcia-Williams Amanda G等[12]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群体可能会经历高度痛苦、抑郁和焦虑,其抑郁比率高达33%。本文从环境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

3.1 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环境因素

研究生面临的心理危机主要源自各种重大生活事件,包括疾病[13]、科研压力、就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经济负担和婚恋问题[14,15,16]。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由于集体活动和社交机会的减少,学生往往感到孤独,缺乏与他人深度交流。更有甚者,一些已婚或有子女的研究生因学业需求而与家人分居,不仅会感到孤独,还可能承受一定经济压力。

多项研究揭示了这些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张月娟等[17]研究发现,研究生的抑郁情绪与其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紧密相关。周莉等[18]的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疏远,会降低生活满意度,增加抑郁和攻击性。康琪琪等[19]研究指出,触发心理危机的环境因素有共性,尤其是导师与学生间的关系问题和学业压力,学业压力包括科研和毕业压力。此外,研究生对学习状况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其情绪状态[20]。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的交织和叠加,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加剧心理危机的风险。

3.2 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自身因素

相同环境下,一部分人产生了心理危机而其他人未产生,这种差异正反映了个体内在原因在心理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整体来说,研究生群体有着更高的文化认知水平,这导致他们对自我有更高期待,心理需求也更独特,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异质化的“理想自我”。若社会客观条件未实现理想自我,在未能有效调节、适应的情况下,就可能滋生焦虑、自卑、消极的情绪[21],主要体现在个体自身的主观特质和态度[13]、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认知水平和人格状况等[16]方面。苏云琼等[22]研究认为,在导致研究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众多原因中,最关键的是个性。心理危机是在个人特质与客观环境相冲突中产生的,主要表现为个人期望与社会、家人期望的冲突,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价反馈间的差异[7]。此外,有研究指出,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是自我负面评价、过度沉思、消极思维模式以及拖延行为[23,24]。

研究生的心理危机不仅对研究生个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而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设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研究生身心健康、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的现状


4.1 文献检索策略

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展开是以政府危机管理中心、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由于本文的研究地点限定为高校,所以着重关注的是国内学者在论文、期刊中公布的研究成果。在CNKI上以“研究生心理危机”为篇名检索出文献48篇,其中核心论文9篇;以“研究生”“心理危机”和“预警”为篇名共检索出文献9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本文将基于这9篇文献[25,26,27,28,29,30,31,32,33],结合其他相关研究,对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现状研究进行梳理、述评,让研究者了解这方面的现状,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4.2 研究方法分析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辅以实证研究。在收集的9篇文献中,有2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其余7篇主要进行现状描述、原因追溯和对策探讨。

4.3 研究视角分析

研究视角涵盖单学科与多学科。在收集的9篇文献中,4篇聚焦教育理论与管理,如薛凤莲[25]、杨斯文[26]提倡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李凡繁[27]提出四级预警机制,李燕[28]探索就业视角下的心理危机及预警策略;其余5篇采用多学科视角,偏重教育学与心理学,未融合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显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须整合更广的学科视角,以深入分析成因,挖掘有效预防策略。

4.4 研究路径分析

现有文献的研究路径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单一寻找心理危机预警对策,如张丛铄[29]和赵冰[30]提出大数据应用,朱政[31]则关注干预体系完善;二是既分析心理危机的成因又探寻对策,如李凡繁[27]提出四级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在分析原因和对策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做了区域性实证研究,如惠利娟[32]用自编问卷对苏南地区某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心理应激源进行了调查,江云清[33]对广西研究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5、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现状


5.1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现状

当前缺少针对研究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含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效。

5.1.1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要求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高校须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并要健全完善“四级”预警网络。

5.1.2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成效

我国高校建立了灵敏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干预机制、转介机制和跟踪机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全国人口整体心理危机下降趋势一致

从有限的已公开发表数据来看,目前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描述并不统一[34]。一项对南京2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1989—1991年间,南京市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为16.22/10万,为同期南京市人口心理危机发生率的1.3倍[35]。而北京8所高校的数据显示,1991—1995年北京高校大学生的年心理危机发生率在9~24/10万之间,高于同时期所在城市的一般人群,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6]。但自2000年后,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地方教育部门发布的数据,均显示大学生心理危机率下降,与全国人口趋势一致[37,38,39,40]。

(2)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21世纪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大体介于1/10万~3/10万之间,并且相对稳定。美国学者Schwartz对645所学校的调查显示,2004—2009年经调整漏报后的美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为7/10万[41]。2007—2009年期间,韩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率介于7~10/10万之间[42,42]。相较来看,中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远低于美国、韩国。

5.1.3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利弊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大体分为三种管理模式[43]。第一种是由专业部门管理,如心理健康教研室等专业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弊端,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围绕学生进行相关工作,专业部门通常不过多涉及学生工作,力量单薄,难以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第二种是由学校宣传部门或学工管理部门负责。这种管理机制的优势是能及时发现危机情况,但可能存在危机识别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提高工作人员判断的准确性和干预的有效性。第三种是由学校的思政管理部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与思政教育工作有相关性,但心理危机识别需要成体系且严谨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工作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则更注重价值观上的引领,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此外,还有由高校的医疗部门负责心理健康预警工作,但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欠缺的情况,加之心理危机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医务人员本身工作任务繁重,难以负荷。

5.1.4 高校缺少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因分析

相较于本科生,高校针对研究生心理危机的预警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一方面,在通常认知中,研究生具有更高的素质,也有更多的经验,对自己心理的调适能力必然也更高,因此没有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一项对我国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虽然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但他们的伤害自己的意念比本科生少[11],这与罗逸浩[4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这可能是因为在COVID-19的影响下,研究生与家人一起生活,得到了家庭支持,特别是父母的支持,有效缓冲了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进而减少了伤害自己的意念[45,46,47,48],且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我国心理危机应急系统迅速启动,获得显著成果[49]。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从年龄层面考虑,研究生的个人心理品质已经基本定型,培养难度大、见效慢。这就使得高校有限的资源向本科生倾斜,没有形成系统性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客观来说,现在高校对研究生产生的心理危机是事后的干预、补救,而不是在事前进行预防,日常预防和教育工作都较为薄弱[50]。

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研究生伤害自己的意念低于本科生,但Silve[51]和hamilton[52]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仍不可忽视。

5.2 国外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现状

一项对美国6所一流大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调查显示[53],美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较为完善,注重普及危机预警知识,并具有法律支持。实施“健康守门人”制度,培训可接触潜在危机个体的人员,提升识别和干预能力。

危机管理与政府体系紧密,例如美国的核心机构是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即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负责灾难预防、反应和恢复,学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自“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国土安全部建立了基于五色警戒级别的国家威胁预警系统,促使教育部制定学校应对指南,指导学校制定紧急应对措施。[54]

高校应建立全员预警,调动各方力量,及时发现预防心理问题。每年新生入学前,学校对教师、宿舍管理员等进行危机识别、处理和转介培训[55];制作心理危机手册供学生阅读,强调互助,提升社会支持系统。让学生在遇心理危机时可立即联系校内外援助机构[55]。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下设立的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为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服务提供了灾难工具包(SAMHSA’S disaster kit),包含多种心理服务方法和指南[56]。


6、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的思考


6.1 跨部门协同,提高行政效力

6.1.1 建立并落实四级监控制度,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护的网络体系

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依赖于全面、多层次、互动的网络体系。该体系包括四个级别:第一级由研究生宿舍管理人员、寝室长、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第二级网络由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组成;第三级由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组成;第四级由学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和心理健康部分构成。此体系通过各级之间的沟通,构建了强大的信息网络,有助于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

除了四级监控体系,“集体合作”模式也很重要。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能激发更大支持,如美国的“灯塔计划”和“青少年计划”[57]。此外,专家团队合作也十分关键,例如美国纽约的学校普遍设有综合辅助小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58]。

6.1.2 强化心理危机可预防的观念,及时有效地推广心理咨询服务

预防心理危机关键在于减少风险因素、增强保护因素[59]。要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中强化心理危机可预防的观念,破除大众对心理危机现象的误解和歧视,鼓励师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自助、求助和互助,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营造健康氛围。普及知识、提高敏感性是预防的关键[34]。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如新生入学、考试前、毕业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团体辅导。

6.1.3 实施全员参与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高校须动员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力量,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如学生宿舍管理员是与住校学生直接接触的人,最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应接受心理健康培训,协助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对于不住校的研究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以通过网页或纸质等形式给家长写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将重点关注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对于已经组建自己家庭的研究生,也应及时了解其家庭情况,及时发现一些有特殊情况(如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不支持)的研究生,采取特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可与就业部门合作,提供职业和个人发展咨询。

导师和辅导员应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在压力大、人员少或师生关系紧张的课题组。学校领导应及时介入,缓解矛盾。可以由辅导员对相应学院的课题组进行摸排,对一些曾经发生过心理危机个案的、科研压力相对较大的、人数相对较少的或师生关系紧张的课题组进行分类和重点关注,有效缓解紧张关系。

实施这些机制时,可参考美国的“健康守门人”制度。不过有研究显示,当前对“健康守门人”培训的效果评价多数仍局限在对受训者本人短期结局的指标评价,如知识、态度和效能等,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健康守门人对于他人影响的结局指标[60]。

6.1.4 构建基于大数据系统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入学后,高校应为研究生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初始心理状态,特别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由校领导、学院领导、辅导员、校医院等组成工作组,形成预警机制。在确保隐私安全的前提下,识别高风险群体,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如校招、考研、毕业等重要节点,实时跟进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预警。虽然一些高校已向本科生辅导员开放学生宿舍管理数据,但研究生数据共享仍有待加强,包括其出入校园、实验室及走读情况等,同时要严格保护研究生的个人隐私。

6.1.5 为非心理专业的心理危机协同工作者提供标准化的工具包

研究生的导师、宿舍管理员、辅导员或家人虽然为非心理专业人士,却是研究生面临困难时的重要支持。为加强他们的帮助能力,专业人员应提供标准化工具包,帮助其准确识别心理危机迹象,有效预防危机,强化干预措施。

6.1.6 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须针对国际学生,他们因语言、文化差异及缺乏社会支持,更易产生心理压力。学校聘用外籍咨询师为其提供心理服务,并关注出国学生心理健康,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6.2 提高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专业性、实操性

6.2.1 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

心理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心理危机预警进行筛选的依据,能帮助学校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确定重点关注和干预对象,掌握其危机情况的发展进程,提高预警和干预的效力。目前有学者根据日常工作经验,整理了一些指标作为参考,如个人发展状态指标(包括个体人格特征、气质、学习动力、兴趣等)、负性情绪指标、应激源指标、社会交往指标、躯体症状指标等[31]。

6.2.2 确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对象

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不仅受环境影响,还与学生心理缺陷有关。基于研究生心理评测,建立心理档案,加入家庭背景能够筛选出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如经济困难、家庭分离、家庭不支持读研等,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心理危机,建立预警对象库,确保有效运作。

6.2.3 开展研究生就业心理健康普查

高校管理人员可定期对毕业的研究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调查,通过与辅导员、学生干部、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就业前的情绪,如焦虑、抑郁,及时预警可能的危机。


7、结语


心理危机往往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预防工作至关重要。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单靠专业部门力量有限,需要多部门合作。通过培训和宣传,提升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确保预警的精确性和有效干预。当前的预警机制还有改进空间,应持续研究和完善,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柯小君,杨睿.新时代背景下“95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21(10):75-80.

[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9-248.

[7]黄鸿,李雪平.国内关于研究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述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3):38-41.

[10]郭兰,龚育.重视危机预防危机超越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75-177.

[14]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99-103.

[15]周敏.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调研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61-63.

[16]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75-76.

[17]张月娟,王增起,祝宏伟,等.研究生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7):595-596.

[18]周莉,郭瑾瑾,王兴超,等.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40-44.

[19]康琪琪,刘裕,余秀兰.研究生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化解的历程研究:基于有真实经历研究生的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1):38-45.

[20]宋晓东,黄婷婷,景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3):74-82.

[21]赵丽琴,吴群利.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预警机制的建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43-45.


基金资助: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研究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辅导员标准化谈话流程研究”(2022SJSZ0700);


文章来源:蔺瑶,舒洪灶,胡玮,等.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24(07):165-17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心理研究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期刊人气:121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2095-1159

国内刊号:41-1393/B

邮发代号:36-83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