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冠”疫情下高校伦理意识教育研究

  2021-01-28    21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大爆发,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一切生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我国“新冠”疫情发展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和疫情防控成了国内各大高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无论是线上教学体系还是疫情防控机制,其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中,应该加强全员的伦理意识教育,全方位提高伦理意识,包括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开展线上教学,又能对“新冠”疫情做到科学防控。

  • 关键词:
  • 伦理意识
  • 新冠
  • 新型冠状病毒
  • 疫情
  •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指示。从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到今天,我国的疫情发展形势相对缓和,疫情控制情况平稳,但“新冠”病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长期潜伏性,发展的过程较长,具有滞后的特点,所以在国外疫情发展形势相当严峻的特殊时期,我国的疫情防控观念仍然需要长期保持警惕,坚决不能松懈。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同时又具有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特点,必须对师生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以严格管理和科学防控,这不但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效,完成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也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1]。

国内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为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进行一场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即线上教学,一改传统的当面授课形式。线上教学既是疫情特殊时期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当前其作为高校授课的主要形式,发展体系尚未成熟,很多环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改革,教育管理者不断地在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线上教学和各种防控措施还不健全,目前只是根据学校自身管理过程中便利的需要,并未充分考虑到广大学生的需求,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伦理意识。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不断总结问题的同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重要环节,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从伦理意识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一切生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完成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特殊使命。


一、高校在“新冠”疫情下的主要问题表现


(一)网络在线教学体系尚未完备

高校基层教学是学校教学运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受全球范围的疫情影响,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高校教育首先面临并且率先进行改革的环节便是日常教学。虽然各大高校都及时响应并落实了国家的相关号召,积极开展网络在线教学模式,努力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任务。但在疫情突发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模式发展并不成熟,在日常开展的过程中,会时常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层面都有一个从改变到适应的过程,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师生在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改变,教师要通过网络管理大量的学生,既要稳定课堂秩序又要保障授课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变成了单一的网络化;而学生要以网络在线的方式接受教学管理,全过程都要受到管理者的监控,会在精神上感觉异常紧张。

(二)学术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和限制

“新冠”疫情对高校组织科研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科研工作形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进度和成效,使科研的研究过程变得更加间接,很多学术团队和组织尽量避免由于直面接触而传播病毒的风险,将科研探讨和课题申报过程都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而现有的科研系统和学术平台的网络构建并不完善,暂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突发性问题,学术研究和课题、项目申报的程序不能保证其高度科学性。一些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过程是通过做大量的实验完成的,要运用很多专业的设备才能进行具体的操作,而实验室通常是师生比较集中的场所,很容易引起病毒的传播和扩散。疫情对科研人员的心理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变得焦虑和消极,直接影响学术成果的产出效率。

(三)就业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就业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考量因素,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更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动力和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而“新冠”疫情的易传播性严重限制了各用人部门招聘活动,取消了直接面对毕业生的面试方式而采取网络形式,网上视频面试虽然为招聘方和面试者节约了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但同时也限制了用人部门对面试者的综合考核,不能直观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广大应聘者而言,视频面试不能很好地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个人能力发挥上受到限制。双方心理上都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感觉,而网络招聘形式不但失去了直观性,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上也变得狭窄,双方的选择性不够广泛,所考虑的范围受到限制,从根本上影响整个就业的质量和效果。而从各高校的就业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心理上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四)难以适应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校师生分布地域广泛,人员身份性质多样,为了摸清整个校园的师生情况,更为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学校从上到下采取每日信息排查并上报制度。在全面了解师生情况的同时,还对全体师生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个人及其家人的每日身体状态、行动轨迹、接触人群、环境变化、心理影响等。每一个细节都要掌握的特别清楚,师生日常生活受到严格限制和监控,使个人和家人的心理上都感到失去自由,感觉一切行为都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日常小范围的活动也受到社区等部门监管,每个场所都要进行严格排查,外出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外出频率明显下降。一系列的约束和限制规定,使原本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对生活感到煎熬,心中产生怨恨,经常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压抑和不满,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以一种报复社会的心理采取极端手段,危害人身健康和公共设施、公共财产等。

(五)疫区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疫情高发地区便成了日常交谈的敏感词,而疫区的学生便在学校的整体排查中列为重点监督对象,进行重点摸查、重点安抚,严格了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对于疫区的学生本人和非疫区的学生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影响,疫区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属于病毒易传播和感染人群;而非疫区的学生难免对疫区的学生产生防备心理,有的甚至会歧视疫区学生,对疫区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所以,在疫情形势下,疫区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感觉不被尊重,失去了应有的权利,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就业机会也会减少,在社会各种竞争中都存在地域性的劣势。疫情对疫区学生造成的伤害是多样的,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影响更为严重和明显。


二、高校在“新冠”疫情下的工作管理措施


(一)教学管理方面

教高厅明确提出了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大高校按照文件要求利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录播及慕课等多种方式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根据线上教学的实际条件组织学习,设计网路教学大纲,为学生制订具体在线学习计划和近期学习任务,并全程为学生提供软件应用等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学院上下全面动员开展教学改革,积极学习并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全过程、全方位帮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鼓励在线交流,扩大参与互动范围,吸引更多教学、研究及管理人员参与进来[2]。成立在线课程督导组,随时进入网上课堂进行教学检查和监督,调研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联合学校网管中心和教务部门、资产部门等集体解决教学中的软件技术和硬件需求等困难,并对优秀的网上教学案例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实现共享。

(二)科研管理方面

2020年1月,科技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科研人员“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推进高校在科研评价、项目管理、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完善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3]。学校科研部门积极努力,尽全力解决师生的科研需求和困难,采取更方便的网上办公方式解决科研成果的录入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使工作流程尽量简化。同时,对科研平台进行积极改造,提高科研平台的使用效率,拓宽科研申报通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各项科研工作和任务,加大科研信息共享力度,在严格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保证疫情期间科研不终止、科研有成果,并鼓励对疫情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三)就业管理方面

“新冠”疫情限制了各种大型招聘会的举办,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学校挖掘多方资源,与社会各方联手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学校就业办和二级学院方面积极联络各用人单位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和面试,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相互传递。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广大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在线完成对毕业生的笔试及面试指导,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为疫情期间的就业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随时掌握每个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需求。制定各二级学院的就业指标,每周进行1~2次就业统计,把相关学院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直接传达给学院领导和专业班导师,督促教师对学生就业进行点对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完成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四)生活管理方面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校对学生采取分批、分阶段的返校计划和安排,尽量避免人员过度集中,控制病毒传播途径。积极招募广大教职工志愿者参与学生返校工作,并进行疫情防控的知识培训,采集大量的疫情防控物资,解决学生返校后的生活所需。加强学校后勤和总务等部门的人员制度及纪律要求,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严肃防控流程,强化应急措施等。稳定校园生活秩序,营造安稳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加强学生食堂、超市、宿舍区的管理和服务,保证环境的清洁,在入口处设立专人检查和测温,并配备消毒设备,严格把控每个出入环节和关口,对每个人的就餐和休息采取隔离式的设计,尽量缩小学生的流动空间范围,并就学生的活动时间、地点和接触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五)心理管理方面

在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在特殊时期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学校面向广大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作用。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班级和个人进行心理观察,对疫区和非疫区的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保证学生的健康心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也积极防止疫区学生的心理受到二次伤害。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和辅导,专业心理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身份和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针对每种问题的敏感人群进行分析和研究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问题的防护工作,帮助学生树立面对疫情的正确态度。


三、“新冠”疫情下如何加强伦理意识教育的途径


有效地进行疫情防控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各项制度的设计与执行都要体现人文关怀,即在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和相应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最大善的目的”与“最小恶的手段”进行道德尺度的衡量[4],即在理念上遵循一定的伦理要求,丰富伦理意识教育途径。

(一)思想意识的伦理教育

“新冠”疫情的突发会引起强烈的思想意识变化,很多人对疫情了解不清,对事态的发展状况认识不够准确,对国家的整体防控政策和措施不能深刻理解和接受,很容易对整个疫情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社会要加强全员思想意识的伦理教育,宣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伦理观,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坚持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让腐败的思想乘虚而入,歪曲国家政策的正确意图和理念,坚持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不损害社会集体利益,防止不良思想对部分人进行腐蚀。学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对全体师生的伦理意识教育,消除一切不良思想,不夸大事实,不信谣,不传谣,不损害集体和个人利益,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组织体系的伦理规则

有效贯彻各项政策和制度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体系,而组织的性质和执行效果由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所决定。各级组织在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时不但要遵守国家法律,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才能被社会和公众所认可,提高组织的执行力。伦理规则既要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又不损害人们的个人利益,以国家法律为底线,不影响社会道德。严格组织纪律,正确宣传国家为民思想,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创新发展,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理念完善组织体系的构建,组织体系的伦理原则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高校要强化伦理意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国家的发展理念相一致,保证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利益与安全。学校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完善和发展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管理体系,发挥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

(三)宣传平台的伦理要求

学校开展网络在线学习和宣传要遵守相关法律和网络道德,正确利用各种平台媒介,为师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宣传平台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社会组织和个人主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凸显了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在高校的思想工作中,各种宣传平台是师生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所以,在宣传平台的使用上必须有严格的制度标准进行审核,其言语内容更不能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防止对社会思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如被不良宣传平台所利用,对疫情的防控工作十分不利,影响到国家对疫情的整体防控效果和社会的稳定。

(四)内外协作的伦理共识

“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直是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抵制“新冠”疫情的坚定信念,联合尽可能联合的力量,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疫区与非疫区联合、国内与国外联合,发动所有社会力量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才能控制疫情的发展。我国长期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原则,对世界疫情严重的国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向疫区派送专业医护人员和大量抗疫物资,但仍有一些国家不顾国民安危、推卸责任、任凭疫情发展,不利于全球疫情的控制。在困难面前,学校同样需要联合社会力量,通过内外协作解决困难。协作的各方要坚守伦理道德原则,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宣传生态伦理教育。高校更要发动广大师生及各部门、各单位共同“抗疫”,学习生态伦理思想,达成伦理共识,维护校园环境安全,使学生早日回归校园。

(五)应急防控的伦理机制

“企业复工,学校复学”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在疫情形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懈怠,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有效防控措施。由于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和相同的感染性,不易在监测的第一时间及时发现,传播的过程较为隐蔽,特别是在人员聚集性、流动性、交叉性都很强的高校内,一旦出现疫情突发事件,出现大面积的群体性感染可能性极大。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应急防控工作,做好防范措施,严格控制疫情突发事件,谨防疫情在校园内蔓延,竭力维护师生的安全和稳定。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应急措施要体现伦理意识,既要储备足够的“抗疫”物资,又不能对社会的有效资源造成浪费,对物资的出入进行严格登记和备案,防止““抗疫”物资滥用。

总之,在全球疫情发展形势特别严峻的时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提高师生的伦理意识,加强各领域的伦理教育,构建有效的伦理机制,坚持社会主义伦理观,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抑制疫情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在进行疫情防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伦理体现,在各种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中作出相应的道德和伦理选择。“新冠”疫情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伦理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已经告诉我们,“生命存在”在于各种“关系”的和谐发展[5]。遵从生态伦理,保护生态资源,遵从生命伦理,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沈谦.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0,(8).

[2]刘天宝,徐颖.总结疫情期间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与应急响应能力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

[3]王良,周红坊,林成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反思与建议[J].北京教育:高教,2020,(5).

[4]朱海林.“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伦理冲突及道德选择[J].齐鲁学刊,2020,(3).

[5]尤吾兵.“疫情焦虑”的关怀伦理调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周喜林,单盈.“新冠”疫情下高校伦理意识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3):62-6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病毒学杂志

期刊名称:国际病毒学杂志

期刊人气:26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092

国内刊号:11-5394/R

邮发代号:18-223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