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论文第一篇: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新冠肺炎知识认知行为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量表,对3881名广东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47%的大学生对NCP的认知程度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3.19%、2.71%、0.70%;抑郁情绪发生率是21.16%,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8%、3.17%、1.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NPC的认知越高、日后将改变卫生行为越多是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现所在地农村、非医学专业、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焦虑情绪,女性、现所在地近郊、有饮酒史、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抑郁情绪(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新冠病论文第二篇: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临床特点与病原体检测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不排除通过气溶胶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的可能性[1]。该肺炎于2019年12月首现于湖北省武汉市,随后蔓延至全国大部分省市,并出现境外感染者[2]。于2020年1月20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 新型冠状病毒最终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将 由该病毒所导致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3]。截至2020年3月1日,全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80026例,累计死亡病例2912例,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并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原体检测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意识,共同应对疫情。
新冠病论文第三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的模式及其作用。方法:自2020年1月31日(即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分别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23日(春节假期前10个工作日)及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春节假期后10个工作日)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377人和702人,同时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均工作在该门诊的医护人员10名,年龄为(38.35±9.30)岁(24~56岁)。比较独立单位运行前后就诊人数、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人数等医疗指标,患者空间密度和医护人员防护情况等感染控制指标,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结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即春节假期前10d门诊量为5377人,同比增长15.31%(2019年同时期为4663人);春节假期后10d的门诊量为702人,较春节假期前10d减少86.94%,同比下降83.42%(2019年同时期为4236人)。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分别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25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78.33±36.24)min缩短至运行后的(8.5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总比例分别为46.61%(2506/5377)和34.89%(245/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咳嗽原因待查患者比例2.42%(17/702)较运行前5.41%(291/5377)下降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立单元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配药、支气管哮喘配药总比例为29.34%(206/702),较运行前15.23%(819/537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3,P<0.01)。诊疗区患者人数密度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85±0.35)/m2下降至运行后的(0.31±0.08)/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戴口罩规范、戴工作帽者分别为7、7、5和10、10、10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医护人员焦虑评分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38.33±2.79)分下降为运行后的(33.6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满意度较运行前提高(9人vs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3)。结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成为了呼吸道疫情暴发期间门诊工作的一种可行的优化模式,其模式具有满足门诊患者需求、缩短就诊流程、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的优点,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新冠病论文第四篇: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管理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的模式及其作用。方法:自2020年1月31日(即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分别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23日(春节假期前10个工作日)及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春节假期后10个工作日)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377人和702人,同时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均工作在该门诊的医护人员10名,年龄为(38.35±9.30)岁(24~56岁)。比较独立单位运行前后就诊人数、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人数等医疗指标,患者空间密度和医护人员防护情况等感染控制指标,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结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即春节假期前10d门诊量为5377人,同比增长15.31%(2019年同时期为4663人);春节假期后10d的门诊量为702人,较春节假期前10d减少86.94%,同比下降83.42%(2019年同时期为4236人)。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分别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25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78.33±36.24)min缩短至运行后的(8.5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总比例分别为46.61%(2506/5377)和34.89%(245/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咳嗽原因待查患者比例2.42%(17/702)较运行前5.41%(291/5377)下降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立单元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配药、支气管哮喘配药总比例为29.34%(206/702),较运行前15.23%(819/537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3,P<0.01)。诊疗区患者人数密度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85±0.35)/m2下降至运行后的(0.31±0.08)/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戴口罩规范、戴工作帽者分别为7、7、5和10、10、10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医护人员焦虑评分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38.33±2.79)分下降为运行后的(33.6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满意度较运行前提高(9人vs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3)。结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成为了呼吸道疫情暴发期间门诊工作的一种可行的优化模式,其模式具有满足门诊患者需求、缩短就诊流程、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的优点,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新冠病论文第五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抗SARS-CoV和MERS-CoV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新药开发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新型冠状病毒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相似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抗SARS-CoV和MERS-CoV药物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瓶颈,从而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新冠病论文第六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减少COVID-19患者的病亡率提供了有价值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所有COVID-19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合并症、核酸检测结果、入院时间、出院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COVID-19患者的在院人数逐渐增多,最高峰期曾同时收治904名COVID-19患者。在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本院共收治1305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632例,女性673例,男女比例1∶1.06。年龄分布在7~101岁,中位数为63(51,70)岁。不同性别之间,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尿毒症)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死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患者死亡有多种影响因素,为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积极改善心脑血管条件及稳定肾功能等是提高COVID-19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并且早期实施中药治疗对减少COVID-19死亡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冠病论文第七篇:浅析2019年冠状病毒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防护策略
摘要:探讨并分析在2020年1月22日-2月7日医院收治的20例新型状病毒病确诊患者相应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情分析以及护理要点,在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护理中需要做好严密监测和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并对症护理发热、腹泻等症状,预防重症肺炎,控制继发感染,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
新冠病论文第八篇:浅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nCoV疫情数据,分析2019-nCoV的传播特点,利用python建立SEIR模型,加入潜伏期传染率、感染人群变化率等新参数,尝试分析防控手段的有效性。结果:给出多种相关干预措施下疫情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显示,基于严格限制出行的隔离措施能够减2019-nCoV发病曲线发展的趋势,使潜伏和感染人群的峰值降低45.71%和29.90%,潜伏人群数量较快到达群峰;模拟发现,本次疫情的拐点将出现在3月初,但对比2019-nCoV疫情实际数据,疫情拐点或将提前出现。结论:在2019-nCoV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巩固成果,全力遏制2019-nCoV传播。
新冠病论文第九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多种生物样本的带毒状况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浅析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多种生物样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方法:采用小样本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2020年2月2日在院隔离治疗的NCP确诊病例,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设计针对2019-nCoV-1ab区和N区的2套引物,检测单日采集的咽拭子、血液、粪便、尿液标本的2019-nCoV核酸。结果:共纳入7例输入型普通型NCP病例。7例患者在发热后第3~7天经咽拭子/痰液/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标本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确诊,其中2例在发热后第3天确诊。经治复查时间分别处于各患者发热后的第7~15天,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咽拭子检测阴性,其中1例处于发热后第7天;7例患者血液、粪便、尿液中均未检测出2019-nCoV核酸。结论:对于普通型NCP病例,在技术上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在发病后第3~7天检出2019-nCoV核酸,同时2019-nCoV核酸可在病程第7天开始转阴。普通型NCP病例在病程第7~15天期间的单日血液、粪便、尿液中未检出2019-nCoV核酸。该研究仅为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尚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获得更为确定性的依据。
新冠病论文第十篇:浅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115例确诊SARS-CoV-2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与确诊人群密切接触史、临床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肺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115例患儿中,男性73例(63.5%),女性42例(36.5%),男女比例为1:0.58。105例(91.3%)有明确的SARS-CoV-2感染者密切接触史。11例(9.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34例(29.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发热29例(25.2%),有呼吸道症状者(咳嗽、流涕、鼻塞等表现)47例(40.9%),无症状感染者61例(53.0%)。49例(42.6%)肺部CT显示肺部存在磨玻璃样改变、纤维条索影、斑片状改变及肺部实变等表现,其中2例为“白肺”改变;39例(33.9%)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27例(23.5%)无肺部影像学改变。115例患儿中,3例为危重型,其中1例已治愈,另外2例在继续治疗中。结论:儿童SARS-CoV-2感染多有密切接触史;危重型病例少见;无症状感染比例较高。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又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是全球仍然面临的一场异常艰巨的遭遇战。随着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我国境内传播与扩散的风险也将长时间持续存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在疫情诊治中体现的独特优势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2023-11-20奥密克戎(SARS-CoV-2 Omicron BA.2,Omicron)变异株自2021年11月24日首次在南非被发现起,相继在世界各国及我国香港、吉林、上海发生疫情,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要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株相较于野生株(SARS-CoV-2)或其他关切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具有更强的传染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高于季节性流感。
2023-11-062020-02-11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病毒导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冠状病毒病20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OVID-19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短、嗅觉或味觉丢失,严重患者会表现出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多器官衰竭。
2023-10-31此期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轻者见低热,重者呈高热、稽留热,可持续数日。与流感相比较,该病初期体温上升缓慢,具有“身热不扬”的特点。大多数患者伴恶寒、咽喉疼痛、头身疼痛、脘痞纳差等,部分患者伴腹泻、头晕、鼻塞流涕症状。病机多为寒湿袭表、郁而化热,治法宜散寒化湿、宣畅气机、辟秽化浊。
2023-08-16新冠恢复期是指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在感染3个月后仍有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其他明显诱因。约10%~20%新冠患者在新冠恢复期仍残留多方面症状,常见后遗症包括呼吸及循环系统后遗症、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传统医学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所致疫病,湿性黏滞重浊、留恋缠绵不易解。
2023-08-16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金标准”,检验过程的质控尤为重要。因此,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内质控是评价本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可靠标准。
2023-07-2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既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验室依据,也是疫情处置措施判定的重要标准。有研究在各机构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过程中发现,由阳性标本、质控品及扩增产物造成的实验室环境污染、标本污染易导致假阳性的检测结果,从而造成防控措施过度、人员恐慌及对核酸检测结果不可信等问题。
2023-07-1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至2020年1月30日全国各省份均已有病例报告[1]。教育部决定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要求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2]。2020年3月中旬,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转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陆续分学段复课。
2021-09-242020年初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防疫健康码(以下简称健康码)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们在感受大数据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权益归属等问题有了关注[1]。通过防疫健康码的推广,大数据技术运用获得了广泛宣传。我们认为,这是一次了解大众对个人信息利用相关认知、态度和诉求的机会。
2021-09-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1]。目前,关于COVID-19的临床研究报道大都基于一般感染人群的信息[2,3,4],对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复阳的相关研究不多,复阳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较少,而这部分内容对人们认识COVID-19至关重要。
2021-07-29人气:16105
人气:12978
人气:12203
人气:11856
人气:1183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病毒学杂志
期刊人气:241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092
国内刊号:11-5394/R
邮发代号:18-223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