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3种方法对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检测效能比较

  2020-10-07    19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比较化学发光法、微粒凝集法及颗粒免疫过滤法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抗体的检测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76例使用肝素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4T′s评分结果,其中低度临床可能性(1~3分)10例,中度临床可能性(4~5分)41例,高度临床可能性(6~8分)25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分为A组(未停用肝素)49例和B组(停用肝素)17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浆HIT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阳性率,采用微粒凝集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测定患者血浆HIT混合抗体阳性率。结果: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与中度临床可能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为0。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化学发光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P<0.05);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P<0.05)。相比A组,B组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A组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为0。B组微粒凝集法与颗粒免疫过滤法均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有35.29%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而A组无3种方法均为阳性的情况,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6.73%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而B组无3种方法均为阴性的情况,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IT抗体具有高灵敏度,可用于疾病的排除诊断,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效能可能差于微粒凝集法,而微粒凝集法对高度疑似HIT患者的识别作用可能更高。

  • 关键词:
  • 化学发光法
  • 微粒凝集法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 血液学
  • 颗粒免疫过滤法
  • 加入收藏

作为肝素临床治疗中的一种主要不良反应,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临床表现在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减少,甚至可引起动静脉血栓形成[1,2]。而如何准确诊断HIT和避免过度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因为我国有关HIT的大样本临床资料较少,且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多源于国外研究的循证依据,因此国内研究数据方面亟待补充和完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化学发光法、微粒凝集法及颗粒免疫过滤法对HIT抗体的检测效能,从而为国内HIT诊疗流程的规范及完善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01—2019-10我院76例使用肝素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32~78岁,平均(55.85±12.02)岁。依据4T′s评分标准[3](表1),其中低度临床可能性(1~3分)10例,中度临床可能性(4~5分)41例,高度临床可能性(6~8分)25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分为A组(未停用肝素)49例和B组(停用肝素)17例(A、B组无交叉)。A组中度临床可能性37例,高度临床可能性12例;经临床会诊后继续接受肝素治疗,患者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血小板计数,临床情况良好,且住院期间未见新发血栓事件。B组中度临床可能性6例,高度临床可能性11例,伴有血栓形成2例;经临床会诊后停止使用肝素,均行替代抗凝治疗,治疗后临床情况良好。

1.2检测方法

1.2.1标本采集

于使用肝素后第5~10天,取患者静脉血标本,置于柠檬酸钠抗凝,于室温条件下在4h内完成检测。

1.2.2HIT混合抗体定性试验

颗粒免疫过滤法:采用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检测试剂盒(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性检测血浆HIT混合抗体,包括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若样本中无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有显色)则提示阴性。

1.2.3HIT混合抗体定量试验

微粒凝集法:通过血液凝固仪(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配套试剂定量检测血浆HIT混合抗体,包括IgA、IgM、IgG,以1.50U/mL为阳性阈值。

1.2.4HIT特异性抗体定量试验

化学发光法:通过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及其配套试剂定量检测血浆IgG特异性抗体,以1.50U/mL为阳性阈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或例(%)表示,并采用χ2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与中度临床可能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为0。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化学发光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P<0.05);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P<0.05),见表2。

表14T′s评分标准

表2低、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比较

2.2A、B组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相比A组,B组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混合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A组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为0,见表3。

2.3A、B组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特征的比较

B组微粒凝集法与颗粒免疫过滤法均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有35.29%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而A组无3种方法均为阳性的情况,2组比较差异有统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6.73%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而B组无3种方法均为阴性的情况,2组比较差异有统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A、B组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混合抗体阳性率比较

表4A、B组不同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特征比较


3、讨论


HIT临床结局凶险,出现血栓栓塞后,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临床中需及时做出准确诊断和有效干预,即停止使用肝素,给予替代抗凝治疗。但HIT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使得临床误诊、漏诊事件多发,引起过度治疗,既会引发新的治疗风险,亦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因此,准确识别HIT以免过度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疑诊HIT的患者,主要是通过4T′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初筛(临床可能性评价),先排除低度临床可能性的患者,并对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进行HIT抗体检测[4,5]。

随着近年来HIT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成熟,根据化学发光原理、微粒凝集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高敏免疫学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中化学发光法可用于免疫球蛋白G特异性抗体的检测;而微粒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存在高灵敏度和低特异度的情况,临床中可用于混合抗体如IgA、IgM、IgG等检测[6]。有研究指出,在调整阈值水平后,HIT抗体检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而床旁检测方法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通过检测混合抗体并结合4T′s评分结果可用于疾病的排除诊断,并且通过检测IgG特异性抗体可用于HIT的诊断[7,8],4T′s评分为低度可能性的阴性预测值达0.998(95%CI:0.97~1.00),提示4T′s评分为低度可能性的患者可基本排除HIT诊断[9]。本研究发现,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为0。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化学发光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微粒凝集法和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阳性率均低于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与中度临床可能性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4T′s评分可有效提高HIT抗体检测阳性率,但可能存在特异性较低的不足,该观点与既往研究一致[10,11]。研究指出,IgA、IgM、IgG等混合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其排除HIT的检测性能高于4T′s评分,但亦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而IgG特异性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中可与4T′s评分进行结合而做出诊断[12,13,14]。

本研究显示,相比A组,B组3种方法检测血浆HIT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A组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为0。B组微粒凝集法与颗粒免疫过滤法均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有35.29%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而A组无3种方法均为阳性的情况,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A组有36.73%出现3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而B组无3种方法均为阴性的情况,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虽微粒凝集法与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HIT混合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亦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且化学发光法所测阳性率低于国外研究报道[15],其原因可能在于入选患者差异、使用剂量、药物类型等方面不同而引起。

综上所述,血浆HIT抗体具有高灵敏度,可用于疾病的排除诊断,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效能可能差于微粒凝集法,而微粒凝集法对高度疑似HIT患者的识别作用可能更高。对血浆HIT抗体阳性和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而言,即便已行替代抗凝治疗,若条件允许仍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IgG特异性抗体以便于进一步明确诊断,评价替代抗凝治疗的合理性,以免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孔晓琳,刘冠男,高丽霓,等.PCI术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3):256-260.

[2]石茂静,高伟波,朱继红.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9):599-606.

[3]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6):408-417.

[6]任静,李刚,门剑龙.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17,35(12):921-924.

[8]《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6):2861-2888.

[9]任静,翟振国,门剑龙.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的循证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6):3667-3670.


郑丹.3种方法对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检测效能比较[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20,33(05):709-7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期刊人气:24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881X

国内刊号:32-1625/R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