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血清MCP-1和IL-17指标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4-06-03    18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7(IL-17)指标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用2019—2021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100例为研究样本,所有患儿入院均接受临床一般资料调查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血清MCP-1、IL-17,并给予对应临床治疗。出院后进行为期8周的随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监测情况进行询问记录,并观察随访期间内有无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将患儿随访期内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纳入发生组,将患儿随访期内未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纳入未发生组,探讨血清MCP-1、IL-17在HSP患儿中的表达及二者与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关系。结果 100例HSP患儿经治疗后8周随访,有45例发生过敏性紫癜肾炎,占比45.00%;有55例未发生过敏性紫癜肾炎,占比55.00%。发生组血清MCP-1、IL-17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与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有关(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CP-1、IL-17水平预测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明显升高,参与了HSP的发生、发展过程,与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存在一定关系。

  • 关键词:
  • HSP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白细胞介素-17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肾炎
  • 加入收藏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的自限性疾病,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对象,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但以2~6岁的儿童时期最为常见,可导致患儿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大,继而造成患儿皮肤、肠道、关节及肾脏组织等处发生炎性反应和出血症状[1]。目前该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免疫紊乱、抗生素类药物等因素相关,其可作用于患儿免疫功能使其紊乱,导致相应细胞因子增殖分化,大量分泌出炎性因子如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从而引发系统性血管炎,且该病复发率较高[2]。此外,流行病学显示[3],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临床常见的HSP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预后及生命健康。因此,仍需积极探寻可影响HSP患儿预后的相关指标,或可为后期临床诊治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提供参考,帮助临床改善预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可诱导体内T淋巴细胞至炎症反应部位聚集,且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构成肾脏疾病的关键性发病学机制[4]。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也参与机体炎症、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体内血清中的IL-17水平表达明显较高,提示该项指标可与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过程存在一定关系[5]。基于MCP-1、IL-17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HSP患儿100例为研究样本,并检测血清中MCP-1、IL-17水平,分析二者在HSP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对策提供新方向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用2019—2021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100例为研究样本,对患儿治疗后进行为期8周的随访,将随访期内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纳入发生组,将随访期内HSP患儿未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纳入未发生组。纳入标准:①HSP及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均符合《儿科学》[6]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入院前均首次出现HSP且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③入院HSP病程在1周内;④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血管炎性疾病史;合并有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恶性肿瘤者;②血液系统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史;③患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无法配合参与本研究。100例HSP患儿中年龄3~9岁,平均年龄(6±2.62)岁;男55例,女45例;体质量18~35 kg, 平均(26.5±8.21)kg; 病变部位:49例单纯型HSP,23例腹型HSP,16例关节型HSP,12例混合型HSP。

1.2 方法

1.2.1 一般临床资料调查

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如下:①年龄;②性别;③体质量;④身高;⑤病变部位(单纯型HSP,腹型HSP,关节型HSP,混合型HSP);⑥发病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⑦过敏诱因(感染,药物,遗传,无诱因);⑧腹痛(有、无);⑨血管神经性水肿(有、无)。

1.2.2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次日清晨5时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 经离心机离心处理(速度3 000 r/min, 离心10 min, 半径9 cm)后取上层血清,于-80 ℃环境下保存待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MCP-1、IL-17水平,试剂盒用自上海科艾博技术生物有限公司,所有检测操作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基准。

1.2.3 随访方法

患儿经过治疗,在出院时需制定为期8周的随访计划,包括:①根据HSP患儿治疗后病情易复发、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等不良预后情况,制定出本研究随访重点并与儿科、皮肤科及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肾内科等相应科室保持联系,共同设计随诊调查报告表。②随访调查报告表主要内容有患儿年龄、具体病情、就诊时间、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出院时由医护人员填写);病情变化情况、目前症状表现、健康状况、保持生活环境整洁、遵医嘱情况等病情监测和日常生活管理事宜(由医护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询问并记录在表);血常规、尿常规等相关检查结果(由医护人员填写,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患儿家属于8周后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若提示异常则应通知家属开展相应治疗,结果若正常则应继续保持为期8周的随访,防止患儿肾脏功能的进展恶化)。③建立各项随访登记事宜如随访结束后的复诊、相关科室检查预约登记,患儿及家属通信地址、紧急联系方式登记等。

1.2.4 过敏性紫癜肾炎判定方法

HSP患儿治疗后随访期内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生标准参照《紫癜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2016)》[7]相关标准判定:患儿有HSP的皮肤紫癜等肾外症状;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等肾损害的临床症状;患儿肾脏组织活检结果提示系膜增生性改变,IgA沉积于系膜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S软件计算样本量;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Shapiro-Wilk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正态性,以示正态,组间比较见独立样本t检验;[例(%)]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与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检验血清MCP-1、IL-17水平预测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价值,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AUC≤0.50:无评估价值,0.50<AUC<0.70:评估价值较低,0.70≤AUC≤0.90:评估价值中等,AUC>0.90:评估价值较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HSP患儿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生情况

100例HSP患儿经治疗后8周随访,有45例发生过敏性紫癜肾炎,占比45.00%;有55例未发生过敏性紫癜肾炎,占比55.00%。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比较

发生组血清MCP-1、IL-17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比较[例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情况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与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有关(OR>1,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危险因素

2.4 血清MCP-1、IL-17预测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效能分析

将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作为检验变量,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情况作为状态变量(1=发生,0=未发生),绘制ROC曲线(见图1)。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预测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风险的AUC均>0.7,有一定预测价值。相关参数见表3。

表3 血清MCP-1、IL-17预测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效能分析

图1 血清MCP-1、IL-17预测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ROC曲线图   


3、讨论


现阶段临床对于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尚未形成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结合患儿症状表现及肾脏穿刺活检、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判定。现有文献表明[8],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的临床诊断方法为:其一,患儿出现过HSP肾外表现如关节疼痛、弥漫性腹痛、皮肤出现出血点等;其二,经检查患儿存在肾脏器官损害的症状如尿液常规检查结果提示血尿或尿蛋白,或水肿、血压升高、尿量异常增多或减少等;其三,肾脏穿刺活检提示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可见IgA沉积,光镜可见系膜增生或可伴有新月体生成等,同时满足以上三点即可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重点为积极抑制患儿体内免疫性炎症反应、延缓肾损伤、控制肾小球增生性病变,临床还需对患儿出现的除肾脏疾病以外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临床若确定诱发或加重HSP患儿的致病因素,还需及时提醒患儿家属注重日常生活管理,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定时消毒以避免再次接触该诱发因素或过敏原,同时开展科学运动帮助患儿提高身体免疫力。现有研究表明,HSP患儿出现肠套叠、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并发症,或患儿复发次数较多已累及多种脏器官时,康复预后效果较不理想,且以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对患儿的肾脏功能损害较为严重,患儿可出现血尿、管型尿等症状,该症状短至数月长达数年[9]。虽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其肾病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甚至逐渐完全恢复,但仍有部分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预后较差,存在一定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10]。目前,现有研究多对HSP病理机制展开探究如相关免疫细胞分子水平表达,钟华杰[11]研究指出,HSP病因或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引发,提示HSP可能受体内细胞因子、凝血因子、炎症介质等影响。因此,分析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在HSP患儿中表达或可对现阶段临床预测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具有重要意义。

MCP-1属于低分子量趋化性细胞因子,是可溶性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主要由造血微生态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和白细胞分泌而成,可与内皮细胞结合,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因子产生明显的趋化和激活作用[12]。此外,MCP-1在肾脏炎性反应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可促使肾脏组织内的炎性细胞趋化、激活,引发多种炎症介质分泌,加剧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肾脏进一步损伤。相关研究证实,MCP-1水平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肾小球膜区表达较高,通过检测MCP-1水平可帮助评估HSP潜在的肾脏损伤,提示MCP-1水平可与过敏性紫癜肾炎疾病进展相关[13]。IL-17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而成的一种致炎性细胞因子,可通过刺激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炎性因子,从而加重炎症反应,促使MCP-1表达过量,二者协同可在HSP免疫、炎症机制及肾损害中起促进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MCP-1、IL-17水平在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中更高,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清MCP-1、IL-17水平与其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存在一定关系,证实了上述推测。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为:高MCP-1、IL-17水平可促使HSP患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单核细胞大量聚集至肾脏炎性组织部位,迫使肾小球本身的固有细胞不断繁殖,从而对外界分泌过量的溶酶体,产生对人体不利的氧自由基,破坏肾脏组织内细胞膜的功能及结构,最终导致肾小球严重损害[15]。Wang等[16]研究指出,MCP-1、IL-17水平表达与肾脏组织的损害程度成正相关性,高MCP-1水平可加快炎性细胞的趋化运动和成肌纤维细胞生理性功能活化,诱导大量间质单核细胞发生异常聚集,使患儿出现蛋白尿症状,增强肾脏炎症反应,最终对患儿肾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并且高IL-17水平可启动HSP急性炎症反应,使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免疫抑制功能受限,分泌多种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作用减弱,二者互相拮抗比例失衡,从而导致患儿体内炎性反应难以抑制,促使自身免疫疾病发生[17]。本研究ROC结果显示,血清MCP-1、IL-17水平对于联合预测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具有一定的价值,说明MCP-1、IL-17水平与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有关,或可作为HSP患儿肾脏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HSP患儿的血清MCP-1、IL-17水平明显升高,参与了HSP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有关。血清MCP-1、IL-17水平的检测或可为HSP患儿的诊断、治疗提供新方向,同时可为临床判定HSP患儿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可能性提供有价值的血清分子生物学指标,为临床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现阶段血清MCP-1、IL-17水平尚未得到HSP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的标准判断,本次研究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以期未来开展更多样本量、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分析,以更好的验证血清MCP-1、IL-17水平在HSP患儿中具体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尹薇,陈晶.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机制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1):1604-1607.

[2]张晓鸣,朱海涛,吕进泉.儿童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2):102-105,113.

[3]康天,孙伟力,王丹,等.石家庄市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流行病学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21):3325-3328.

[4]李长青,靳秀红,闫伟玲.血清降钙素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13):1610-1613.

[5]陈小琳,张韵洁,赵燕,等.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泼尼龙冲击对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患儿肾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对D-二聚体和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14(10):1551-1554.

[6]王卫平,孙琨,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2-164.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紫癜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2016)[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9):647-651.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7):502-507.

[9]杨玲云,赵丽萍,吴晴,等.95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和治疗体会[J].医学综述,2018,24(8):1648-1651,1656.

[10]赵红,李练,李梦,等.肺肾同治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5):3888-3891.

[11]钟华杰.D-二聚体、LTB4、IL-23在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的水平表达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968-970.

[12]沈雁婕,闫莉莉,任振华,等.CC趋化因子受体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1,21(3):257-261.


文章来源:叶津,潘小良,宋朝晖.血清MCP-1和IL-17指标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11):2006-200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