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精准扶贫背景下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对策

  2021-12-23    12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在目标和创新要求方面具有一致性。普惠金融是金融扶贫的重要形式,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客观要求。数字化普惠金融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武器。通过分析现有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居民金融素养不高、征信数据来源单一、普惠服务动力不足等问题,结合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出了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宣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广泛涉农数据等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农村金融
  • 数字化创新
  • 普惠金融
  • 服务模式
  • 精准扶贫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普惠金融在创新需求与目标需求两个方面上是和精准扶贫一致的。普惠金融的目标理念是希望每个有金融需求的人,特别是贫困群体和特殊群体都能得到金融服务,并且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金融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平等地享有我国的发展红利,就要有效利用金融手段,着重开展金融扶贫的工作进程。而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贫困群体的信贷要求,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积,这也与普惠金融的创新要求不谋而合。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实践模式


(一) 专设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专设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是指大中型商业银行以金融服务的根本要求为出发点,依据银监会的具体实施要求细则,响应政府部门的工作号召,在大中型商业银行总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该模式是以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所成立的专业部门为平台,为小微企业、农民、贫困户等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的全部群体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专业性的批量操作,聚焦各群体、各地区的不同特点,提供专属匹配的差异化金融服务,特别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贷支持,以此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实施效果[1]。

(二) 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模式

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模式是我国各地金融机构以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提升普惠金融发展、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为目标,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践模式,设立触及偏远地区最末梢的普惠金融示范区。该模式特点是以具体区域形成示范效应,主要目的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创新出具备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2]。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强金融素质教育,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农村地区的信用水平和支付环境。


三、普惠金融服务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居民金融素养不高

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并非易事,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低,相应的,当地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也偏低。贫困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还需提升,很多居民缺乏金融意识,对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更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征信是什么意思,其征信数据更是难以寻迹,这就导致了其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配合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理解性较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欠缺等问题[3]。贫困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于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跨时代意义,但是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来讲,投入大、进度慢、周期长。故而在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实践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 征信数据来源单一

传统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大多数是针对于有丰富数据的客户,信息来源也很单一。比如信贷方面主要以银行信贷数据为主,根据财务报告、质押证明、资金往来流水等高财务性质的信息去判断客户的信贷还款能力。由于生产能力弱的贫困户造成逾期和不良的可能性大,并且信用意识不强,用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借贷或者办理信用卡,这些不良记录可能使农民或低收入人群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失去很多机会,产生数字排斥,导致这一部分微弱经济体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这类普惠金融模式很难服务“长尾”客群,尤其是农村“长尾”客群。

(三) 普惠服务动力不足

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进程中,营业网点覆盖率不足是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市区和县域(包括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总数达19.77万个,全国县域(包括农村)银行网点总数达8.70万个,县乡营业网点数量明显不足。农村地区金融专业组织较少的现象,直接导致了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县乡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缺乏可得性。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普惠金融服务有了新的视角,各金融机构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革。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服务等数字技术,收集“长尾”客户数据,把其稀薄信息转化成硬信息,成功计算出“长尾”客户的信用状况,并将业务模式简单化、服务流程线上化,创新了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服务模式[4]。该模式极大程度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控成本,借助科技的优势,突破传统普惠金融的现实难点。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种模式创新可以将客户数据触角延伸到普惠金融的每个末梢,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征信服务,可以将数据边界大幅拓展,财务信息不再是唯一的信用能力评估标准,新的征信方式把以往难以判定征信水平的客户重新接纳至信用体系中,并且解决了信用缺失客户的数据不完善的难题,推动了信用衡量的多维度和全面性。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面前,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高频的采集用户数据,时效性极强。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定价服务,可以将强大的信息资源结合于云计算技术,强化数据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云计算技术将其分布式的信息挖掘能力变成集中化分析,实现数据资源的灵活分配,信息存储更加安全,程序运营更加可靠。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传统金融机构,以及当前新兴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经验借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降低了对传统金融机构线下网点的需求性,人们通过使用电子产品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金融信息、传递金融需求、获取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用户也无需到达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的线下网点获取服务,仅通过手机等设备就可以满足农产品生产和日常经营中的资金需要。并且,数字技术的推进使得金融服务产品更加多样化,适用性更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各企业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技术的革新,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添砖加瓦。


五、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宣传

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要克服贫困户金融思想认识薄弱问题,加强金融服务教育,利用电子设备向贫困户宣传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使贫困户在思想上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形式,接受电子支付方式。实现贫困户金融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以基层为开端进行数字金融的宣传,比如:村委会等部门可以协助开展教育工作,提升贫困户对数字金融的容纳程度。其次,传统银行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沟通协作,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共享其在农村基层方面的资源,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共享其在智能技术方面的服务,合力发展我国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缺失领域,为完善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问题,政府方面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以支持这些地区的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此外,政府部门也要监督农村和偏远地区互联网的增速降费,鼓励各大网络运营商为农村客户等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补贴服务,降低弱势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成本[5]。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利用好互联网渠道,在推进过程中要立足于农户的实际需求,开发真正惠农的信贷产品,满足农户实际信贷需要。并且,要扩大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覆盖面以及应用场景。在电商平台兴盛时期,要继续推进农村服务网点和电商平台的协同合作,以此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强化广泛涉农数据应用

我国目前存在不同的信用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没有互动连接。普惠金融模式需要做的是不断探索垂直领域细分场景,积极创造合作连接,为农户创造出更精准的金融服务,获取海量、多态、金融属性更高的大数据。政府部门所拥有的庞大数据库是任何信用系统都不足以赶超的,因此,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政府数据库的开放力度,还要支持多方机构合力构建我国的征信体系,努力将所有资源充分吸收利用,拓宽数据来源、类型、数量,充分发挥还未被利用的、潜藏的数据的效用,使市场中的信息效用发挥最大的价值。构建完善的信用系统能够为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多角度、全方面的信息数据,使金融机构可以更了解贫困户的信息,贫困户也更了解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


参考文献:

[1]项俊波.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2011(2):7-10.

[2]尤圣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6(5):62-65.

[3]朱一鸣,王伟.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J].财经研究,2017,43(10);43-54.

[4]郑美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J].农村经济,2019(3):96-104.

[5]何超,董文汇,宁爱照.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9(23):66-67.


文章来源:高巍,林梦瑶.精准扶贫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22,(01):177-17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金融

期刊名称:国际金融

期刊人气:44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673-8489

国内刊号:11-1373/F

邮发代号:80-747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