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综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2021-06-15    2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结合现实实践的认识,适当变通构建与时俱进的实践观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实践的观点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本文主要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整体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哲学实践观
  • 哲学理论
  • 理论派系
  • 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派系最大的不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念,究其原因,是由于实践在人类发展史和进化史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有了实践,才造就了人类的发展文明史,总之,只要是理论基础性化虚无缥缈的语言和事物,我们都可以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解决。人类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必要条件必然是要经过数次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人类改变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举世瞩目,新时代的中国梦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相互结合,使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个人的成长,人生活在社会形态中,时时刻刻都在经历实践的磨砺,实践给予我们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跟随正确的观念,不畏磨难,才能更好地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发展,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具有说服力,才能走出正确的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建设方针,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传递和普及,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城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推动现代科技的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认识、实践在认识、提高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提升。


1、实践的本质


1.1 旧唯物主义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首要观点便是实践论,实践观点和时间原贯彻在自然观、社会观和认识论中。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尝试和实验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人的才能和潜力都是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的,从实践中练就的技能和本领,往往更加快速地解决实际的问题,理论知识不能给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过程,但是实践可以给你最直接、最正确的方法和结果。但是唯物主义对于实践没有做出具体详尽、科学有效的概念化、程式化系统。

1.2 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1.2.1 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主观唯心主义将实践看作是一次纯粹的活动,事情发生之后,你做出相应的回应和方案,当你发觉,此时你的理解越来越透彻、明晰,证明这个事情你是真的清楚了,了解清楚以后付出的行动,便是一场真正的实践,这是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完整过程。

1.2.2 客观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实践是有目的性的能动性活动,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和考验,才能真正地意识到客观实际的需要,实践是人类在寻求物质文明过程中不断积累发展的。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全面完整的概括实践的真实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实践观是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将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感觉我们学习过程中,要以实践为第一要义,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让实践指导我们重新定义认识的观念。实践是变革未来世界的最本质改造,人民群众依靠经验和过往经历,反映事物客观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述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改造世界上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借助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重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做以梳理和深度挖掘,并结合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思想指导地位更加稳固和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脚步出一份力。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基于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其所蕴藏的实践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对于生产与劳动的高度总结概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能动的改造世界或者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融汇贯通昔日的生态文明,并且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深入贯彻新思想的精神文明建设,从中萃取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对未来的设想中,明确表示人类最为和平稳定的社会体系是共产主义,这也是打破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对立局面的良好开端。

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要分为几个内容。

2.2.1 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客观现实性,是解决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也就是说,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产生的根源和必要条件,比如说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就是因为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的,国家或组织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情况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2.2.2 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社会、改造世界,人类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足以实现其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更新对社会的认知。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人类进行无节制的社会性活动改造,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作出环境保护的举措。

2.2.3 历史性社会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转化为客观存在的。人类是大型群居性动物,生活在群体性大集体中,人的主体活动都是群体性的社会活动,不是单独立存在的活动方式,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使得社会实践的存在不同于其他的历史活动,在这个层面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措施,社会活动随着社会关系而变化。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综述


3.1 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引入认识论,真正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所谓真理的本性,其实就是客观事件的真实反应,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要求主观意识符合客观实际,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判断事物主客观符合程度的关系。实践充当主客观之间的桥梁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正是存在这个特性,人的主观意识能在客观事物中良性发展。坚持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观点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需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破除陈旧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人类为了改造世界,就要和认识和理论进行验证,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方法与规律,人类判断事物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实践证实能否转化为事实,才能确定认识是否是真理。从实际出发,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导我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证实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对未来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

3.2 促进人的发展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文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将自然界的自我转化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为我之物,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形成、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的存在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通过科学理性的认识论进行融合。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实践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曾说过,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实践不仅是人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也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都是实践的。人通过实践及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确认自己特殊的本质。在改造对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内存物。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展现自己,扩大、强化自己的本质力量。

3.3 在实践中改造世界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争执和公共联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文化水平逐渐提高,这也标志着人类生活水平迈进一个新的台阶,伴随着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增多,人类和社会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相关活动,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3.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是通过实践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间,既是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也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人自身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人类利用各种技术调节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维护调整和变革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民之间的政治法律道德民族家庭关系等各种活动。

由于人类曾经人类活动的不加节制,现在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堪重负,严重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亟待更正的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国家的环保意识逐渐清晰,将生态问题放在基本国策上,金山银山不及绿水青山,清醒地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利民性,通过政策扶持和人民意识的提高,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道路越走越远。


4、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有正确的思想,是首先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经历各种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能在经验中做出正确的认识,从而指导实践。真正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而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我们遇到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是指导我们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去避免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学习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更要注重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即时变通,不断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高艳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及当代价值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01).

[2]王丹彤,荣宏庆.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

[3]赵鑫.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9,(01).


文章来源:韩秦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当代价值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106-10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人气:231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2096-1138

国内刊号:10-1351/A

邮发代号:82-624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