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2020-03-06    153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的民族理论,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零散分布着马克思的民族理论,其内容包涵了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复兴等民族问题。

  • 关键词:
  • 民族平等
  • 民族融合
  • 民族问题
  • 马克思
  • 加入收藏

一、民族概念的由来


对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马克思在他著作中并没有做过专门的、集中的论述,但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所体现。最早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这一著作中他们认为民族语言的产生与民族的融合有关。马克思又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民族’这个词被人们用来指称许多印第安人部落,虽然他们的人口数量并不大,但各自都有他们独特的方言和地域。恩格斯在《法兰克时代》这篇著作中提出古代社会的血缘观念会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会变得越来越淡薄,在历史长河中最终被延续下来的是共同的历史史实和共同的方言。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共同的方言和地域。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的社会联系是建立在各个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日渐频繁的基础上的。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增长,各个地方规模的小市场慢慢集中扩大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趋于完整的市场。列宁在1903年还提到理解民族概念必须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第一,一个民族要有能够容纳自身发展的地域。第二,一个民族应当有它固定的交流方式,并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所以,列宁认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和相互联系的经济生活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的要素。

斯大林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欧洲众多民族生存、发展的情况,对民族概念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界定。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中所体现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给民族下的这一定义为民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民族理论确立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形成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天才的创造,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13、14世纪开始萌芽并不断发展壮大,到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建立起来,资产阶级的统冶地位牢固树立起来,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式形成,一批新的民族阶级也就是资本主义民族出现了。这些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征,为马克思研究民族现象的存在以及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历史依据。

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形成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民族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蛮横的侵略历史和血腥掠夺的历史。从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随着海上新路线的开辟,殖民主义开始出现。自17世纪中以来,被压迫地区的人们逐步觉醒,民族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喷发式地呈现出来。这些民族争取独立的运动,为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关于民族平等、民族解放和民族融合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工人运动国际联盟的出现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形成的强大动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阶级逐渐分化为越来越难以调和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族群之间的障碍也逐渐被打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的利益,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是属于无产阶级,都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为团结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抵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这就必然会促进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盟的出现。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国际工人组织和国际联盟应运而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工人运动国际联盟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形成。

乌托邦社会主义、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思想基础。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并无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主张废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异,追求“人人平等,一切幸福”的理想社会。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中对平等、幸福的价值诉求,符合马克思民族理论为实现民族平等和人类平等所追求的的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他们举起了科学“理性”的旗帜;强调实现人类社会自由、平等与民主,增进人类共同福利;喊出“天赋人权”的口号,期望打破各种专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虽然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观念,并且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和阶级局限,但对推翻封建专制,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形成的最初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批判,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并获得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同时,为总结出民族发展规律、消除民族压迫理论以及获得民族解放的途径等民族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强大思想武器,详细考察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意见,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三、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里没有专门的部分来集中阐述民族理论,而是零散分布在他的许多的著作中。这些著作蕴含着他对民族问题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关于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复兴等诸多问题。

马克思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平等思想。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马克思认为,不管地域差别、人口规模、传统风俗、发展程度等特征,各个民族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都不能超越其他民族之上而享有特权。当然,这种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也是内容上的平等。平等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权利,是一个民族获得尊重、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够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马克思坚决抵制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力欺压落后地区的民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这部著作中,讲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列强牺牲亚洲各国的民族利益来维持欧洲国家民族的强盛。马克思对这种民族的不平等关系进行了批判,明确表明反对民族压迫,倡导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排除民族压迫。而要破除民族压迫,就必须找到民族压迫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资本主义制度灭亡,民族不平等的事实才会消失,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来,民族平等也就会随之实现。

马克思民族理论中的民族解放思想。在落后地区由于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以及民族歧视,这些地区往往会成为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肩负起抵制民族压迫的历史责任,取得最终的胜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呼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起来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摆脱国家的局限。在马克思看来,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中,无产阶级是顶梁柱和重任的担当者。

马克思认为造成世界范围内落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压迫和殖民掠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资本主义民族压迫越强烈的地方,那里的民族发动解放运动的热情就越高涨。在著作《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马克思曾说过,中国连续了十多年的起义,合并成一场强大的革命,不管这些起义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也不论引发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场大革命的毋庸置疑是英国的大炮,是大炮的恐吓作用使得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英国列强侵略中国,鸦片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削弱中国人民的意志,同时也在腐蚀和瓦解着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在英国列强的侵略行为面前,中国人民自发抵抗,无数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民族起义和民族运动此起彼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英国鸦片没有起到催眠效果,反而让中国这条巨龙从沉睡中唤醒,起了惊醒作用。马克思看到了民族解放问题的实质,并积极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智力支持。

马克思民族理论中的民族融合思想。民族的融合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而民族融合并非是没有条件的,生产力的提高就是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当某个民族的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越来越发达,民族融合就成为可能。先进民族通过交往、交流在落后地区传播自身的文明,打破原本封闭的世界交往格局。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会随着民族融合逐渐减少,而民族的共同性会越来越多。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得民族之间的真正融合无法彻底实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造成了各民族相同的阶级关系,模糊了民族之间的界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彻底消失,各民族间的大融合才会真正实现。

马克思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复兴思想。对于民族问题,马克思不仅重视民族平等、民族解放以及民族融合,而且还关注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就是民族复兴的问题。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民族的复兴可以为民族的重新独立提供支撑,从而摆脱民族压迫。另一方面,民族复兴不但关系民族本身,同样也会影响其他民族的发展,并为落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一个榜样。

进一步来说,民族复兴依赖于民族生产力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民族之间的关系受到生产力、社会分工以及交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民族交往和民族的生产力水平这两个落脚点出发去创造实现落后地区民族复兴的条件。一方面要着重深化民族间的交往程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本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落后地区的民族复兴。在马克思看来,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民族复兴的保证。马克思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复兴思想对于落后民族走向繁盛具有重大的鼓舞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5.

[2]刘歆,王露,苏百义.马克思的民族观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82-88.

[3]张胥.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孙民,齐承水.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民族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6.


陈秀阳.马克思民族理论研究[J].山西青年,2019,(15):6-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民族研究

期刊名称:民族研究

期刊人气:76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0256-1891

国内刊号:11-1217/C

邮发代号:2-523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