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分析

  2020-09-18    13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106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EPO、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指标与两组患者血清EPO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47、0.431,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呈负相关(r=-0.218、-0.543、-0.54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多个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水平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对患者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 关键词:
  • 相关性
  • 缺血性脑卒中
  • 血液流变学
  •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 加入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需要及时救治,否则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1,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合成的物质,能够在机体中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的增生、生长、成熟和分化,同时对促进红细胞流入机体末梢血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3]。当机体处于低氧状态或者贫血状态时,人体对氧需求不断上升,此时机体会促进血清EPO供给量的增加[4]。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PO变化情况的分析较少[5,6]。本研究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者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特点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106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63例,女55例;年龄46~74岁,平均(54.98±6.12)岁;病程2~7年,平均(4.16±0.29)年。对照组中,男51例,女55例;年龄44~75岁,平均(55.48±5.37)岁;病程2~8年,平均(4.35±0.33)年。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在18~75岁;(2)缺血性脑卒中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对照组无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梗死等疾病。排除标准:(1)患白血病、贫血血液系统疾病;(2)患免疫系统疾病;(3)患恶性肿瘤或者全身性感染疾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相关伦理标准。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于患者入院次日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液5mL并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操作,离心时间为10min,离心速度为2500r/min,取上层清液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上海酶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血清EPO水平,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酶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检测患者血常规指标,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利特生物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检测试剂盒购于广州飞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观察指标

(1)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差异。(2)相关性分析: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对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EPO、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清EPO、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2.2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血清EPO与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不相关(P>0.50);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47、0.431,P<0.05),观察组红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呈负相关(r=-0.218、-0.543、-0.546,P<0.05)。


3、讨论


EPO是一种由多种氨基酸蛋白组成的细胞因子,在成年人体内一般由肾脏合成,且EPO在合成过程中是通过与EPO受体互相发生作用来进行调节的[7,8]。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PO是一种体液调节因子,在机体中能够调节红细胞生成,且机体神经细胞中EPO受体数量较多,另外在神经细胞中还发现了高EPO表达,从而提示脑血管疾病与血清EPO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9,10]。宋纪宁等[11]认为血清EPO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再生和保护的作用,但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机体中注射大量的EPO时会导致极高的病死率,而在正常机体中的内源性EPO则不会增加患者发生疾病或者死亡的风险。鞠飞等[12]发现,内源性EPO能够增加脑血管疾病患者机体中的血液黏度,但是并非由EPO通过刺激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而达到增加血液黏度的目的,本研究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是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反映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能够随机体血液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黏度,随着切变率变化最终趋向稳定的数值[13]。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会发生异常,同时氧化应激反应会引起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损伤,血浆黏度发生改变后,全血黏度增加,机体中的血液流速下降后形成血栓,影响机体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正常血供[14]。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可能在血浆黏度升高后,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并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流速下降后使机体发生微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影响机体脑组织神经血液供给的正常进行,从而增加机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15]。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存在一定异常,多个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水平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对患者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范艳平,易甲其,吴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和EPO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1):80-83.

[2]常学伟,张守彦,郑卫峰,等.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0):1195-1198.

[4]周胜凯.Akt/eNOS信号通路在EPO促进慢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5]蔺建文,李淑敏,王苏平,等.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和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6):1104-1106.

[6]肖以磊,赵阳,李忠民,等.手术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重症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1):13-16.

[9]宋纪宁,杨利辉,高海晓,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15(2):124-127.

[10]吴成斯,吴仕站,张诚,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长素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2):158-165.

[11]宋纪宁,杨利辉,石素真,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2):99-100.

[12]鞠飞,赵海苹,罗玉敏.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7,20(3):339-344.

[13]周利彬,张乃鹒.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8):1622-1624.


王鑫,薛莉,李转会,崔长富,燕飞,张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436-243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期刊人气:24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881X

国内刊号:32-1625/R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