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安全性比较

  2025-01-10    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1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治疗情况,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氟马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各25例。氟马替尼组给予氟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分子学缓解、血液学缓解、细胞遗传学反应及不良事件。结果 氟马替尼组主要分子学缓解率高于伊马替尼组(72.00%vs. 44.00%,χ2=4.023,P=0.045)。氟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高于伊马替尼组(88.00%vs. 64.00%,χ2=3.947,P=0.047)。氟马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高于伊马替尼组(80.00%vs. 40.00%,χ2=8.333,P=0.004)。2组均未出现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氟马替尼组、伊马替尼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00%vs. 4.00%,χ2=1.087,P=0.297)。结论 氟马替尼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较伊马替尼可明显提高主要分子学、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及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且安全可靠。

  • 关键词:
  • 伊马替尼
  • 分子学缓解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氟马替尼
  • 血液学缓解
  • 加入收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增生疾病,主要与染色体交互异位,产生BCR-ABL基因有关,这是因为该基因会调控细胞周期,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凋亡,从而诱发疾病,该病在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1-2]。该病不同分期的症状有所不同,慢性期主要为贫血、食欲降低、左上腹痛、早饱感等症状,不及时医治将会诱发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以往主要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可有效提高疗效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不耐受或耐药等原因而结束伊马替尼治疗。氟马替尼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更快、更深层次发挥分子学反应。郭勇鑫等[3]研究提出,氟马替尼可用于治疗不耐受或耐药伊马替尼的患者,干预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基于此,本研究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1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治疗情况,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氟马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各25例。氟马替尼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5(45.12±5.96)岁;文化程度:小学、初高中、专科及以上各有8、13、4例;体质量49~81(65.41±5.98)kg; Sokal评分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各有14、7、4例;有无合并症:有9例,无16例。伊马替尼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2~68(45.89±6.74)岁;文化程度:小学、初高中、专科及以上各有6、12、7例;体质量49~80(65.08±5.67)kg; Sokal评分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各有15、8、2例;有无合并症:有10例,无15例。2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骨髓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2016年修订版)》[4]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对研究中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史者;(2)治疗依从性欠佳者;(3)存在沟通交流障碍,伴有不可控的精神疾病者;(4)因胃肠功能受损而影响药物吸收者。

1.3治疗方法

伊马替尼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 g口服,每天1次,患者白细胞水平处于(1.0~1.5)×109/L时每次用药量为0.2~0.3 g,每天1次;白细胞水平<1.0×109/L时停止用药。氟马替尼组给予甲磺酸氟马替尼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6 g口服,每天1次。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4观察指标与方法

(1)分子学缓解:早期分子学缓解:治疗3、6个月后BCR-ABL≤10%;主要分子学缓解:治疗后BCR-ABL≤0.1%或与基线水平相比降低≥3个对数级;深层分子学反应:治疗后BCR-ABL≤0.01%[5]。(2)血液学缓解:完全血液学缓解: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450×109/L,未见髓外白血病症状;部分血液学缓解: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450×109/L,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脾脏明显缩小[6]。(3)细胞遗传学反应: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Ph+细胞0;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h+细胞1%~34%;少量细胞遗传学反应:Ph+细胞35%~64%;最小细胞遗传学反应:Ph+细胞65%~94%,未缓解细胞遗传学反应:Ph+细胞95%~100%[7]。(4)不良事件: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8]进行评估,如骨髓抑制、肝脏毒性、感染等,均分为0~Ⅴ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 果


2.1分子学缓解比较

氟马替尼组主要分子学缓解率高于伊马替尼组(72.00%vs. 44.00%,χ2=4.023,P=0.045),见表1。

表1伊马替尼组与氟马替尼组分子学缓解比较[例(%)]

2.2血液学缓解比较

氟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高于伊马替尼组(88.00%vs. 64.00%,χ2=3.947,P=0.047),见表2。

2.3细胞遗传学反应比较

氟马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高于伊马替尼组(80.00%vs. 40.00%,χ2=8.333,P=0.004),见表3。

表2伊马替尼组与氟马替尼组血液学缓解比较[例(%)]

表3伊马替尼组与氟马替尼组细胞遗传学反应 比较[例(%)]

2.4不良事件比较

2组均未出现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氟马替尼组、伊马替尼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2.00%(3/25)、4.00%(1/25),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087,P=0.297)。


3、讨 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一种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与血小板数量增多、脾大、贫血等,根据疾病进展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不同疾病分期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急变期,不及时治疗会累及全身组织器官,从而诱发不良结局,所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主,该类药物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能够使患者10年生存率高达85%~90%,且部分患者还可能治愈,效果良好[9]。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不少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伊马替尼不耐受,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氟马替尼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选择性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效果较伊马替尼更优,可用于伊马替尼耐药患者的治疗,能够加速患者病情稳定,获得良好的分子学效应,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能够被患者接受,临床应用范围更广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伊马替尼组相比,氟马替尼组主要分子学缓解率、完全血液学缓解率较高,提示氟马替尼可提高患者主要分子学缓解率与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原因如下:本研究使用的甲磺酸氟马替尼为新型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分子结构中吡啶环取代了伊马替尼的苯环并引入了三氟甲基,故较伊马替尼,其具有较强的治疗效应,不仅能够增强氟马替尼与BCR-ABL酪氨酸激酶的结合力与稳定性,还可降低酪氨酸激酶嘧啶基团的电子云密度,保证小分子药物进入空腔中,故可有效抑制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的活性,进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11]。同时,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氟马替尼的敏感性较高,所以经氟马替尼治疗后,主要分子学缓解率、完全血液学缓解率较高[12]。

本研究结果提示,氟马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明显高于伊马替尼组,与木合拜尔·阿布都尔等[13]研究结论相近,提示氟马替尼可提高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原因分析:BCR-ABL可提供大量生长因子,从而可转化未成熟的成纤维与造血干细胞,诱导白血病产生,而氟马替尼能够通过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费城染色体阳性患者瘤细胞、粒细胞增殖,从而诱导病变细胞死亡,且氟马替尼对BCR-ABL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与抑制性,故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氟马替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是因为氟马替尼能通过断裂酰胺键代谢产生水解产物,保证患者用药效果,且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相比对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等无抑制作用,对原癌基因激酶的抑制作用较低,所以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较低[16]。同时,本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纳入样本量较少,难以形成差异,故在后续研究中应逐渐增加患者样本量,以提高研究可靠性。

综上所述,氟马替尼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较伊马替尼可明显提高主要分子学、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及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且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欧泽金,余丹峰,梁源浩,等.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至2017年白血病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的变化趋势[J].癌症,2021,40(2):69- 81.

[3]郭勇鑫,陆天,陈文明,等.氟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J].白血病·淋巴瘤,2023,32(1):45-50.DOI:10.3760/cma.j.cn115356-20220712- 00203.

[5]胡金花,徐子瑶,孙倩,等.RDW对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TKI治疗反应的早期预测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5):690- 695.

[7]李琴,林楠,景莉,等.氟马替尼作为二线或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10):1860-1865.

[9]刘丽影,魏计锋,贾韬,等.氟马替尼在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2):370-375.


基金资助:2023年度江苏大学医教协同创新基金(JDYY2023026);


文章来源:张琪,李素素.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2):80-8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期刊人气:514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3296

国内刊号:13-1389/R

邮发代号:18-115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