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理工类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4-03-0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就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契入点,提出了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包括构建公共必修课、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及通识在线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组建教材编写团队,编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教材;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 关键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理工科院校
  • 立德树人
  • 自身优势
  • 课程体系构建
  • 加入收藏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做出重要指示。随后,我国高等学校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的浪潮。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特别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系列和教材系列贯穿全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无比重要的责任。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融入通识教育中,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教材,最终达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目的。本文就理工类院校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1、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以“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质,进而无法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理工类院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规划。目前,理工类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几乎来自于媒体、网络和书刊。然而,来源于学校教育的占比很少,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理工类院校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还没有形成系统规划,仍在使用二三十年前的宣传教育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进而导致活动形式的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性,学生即便参与这些活动,也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个统一的了解和理性认识。

其次,理工类院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目前,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有关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并且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范畴,从本质上表明理工类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的现象没有改变。理工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缺少必要的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课程设置。由于课程体系中缺乏必要数量的德育和美育课程将会阻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理工类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路径


高等学校必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整合高校课程资源,构建合理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阵地,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1 构建“三维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构建“三维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理工类院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何为“三维一体”,即公共必修课、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及通识在线课程为一体(如图1所示)。公共必修课程的开设,为启发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奠定了基础。通过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开设向大学生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选修课和通识在线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课程平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利用灵活的学习时间、采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1“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图 

2.1.1 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

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开设对于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开设传统文化概论类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高校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我国优秀文化有一个整体性了解,进而掌握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四个自信。经典诵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作品,培养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习惯,通过诵读经典作品让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1.2 选修课程的设置

传统文化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程的扩充和拓展,主要由专题讲座和实践体验课组成。专题讲座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横向认识不同领域的中华优秀文化。利用学校优势资源,现有教师擅长的领域,为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例如,某理工科高校近年来开设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用声音演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刀笔耕耘书文字,简纸荟萃写华章”“降龙十八掌与易经智慧”“当《论语》遇见心理学”等,不断丰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实践体验课的开设可通过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传统节日与通识教育进行完美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仪式感的心理体验,同时给大学生枯燥单调的生活注入乐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更能让学生接受和喜爱。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让学生动手在包粽子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熟悉、了解端午节的意义,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了爱国主义熏陶,提升了文明素养,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1.3 通识在线课程的设置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类课程平台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通过平台在线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到当代戏曲现状,学习到一些戏曲及戏曲音乐的相关知识,进而促使学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通过“影视鉴赏”课程,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美感意识,提升审美品位,从作品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2 组建教师团队,编写特色传统文化教材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人。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学到的传统文化质量。所以,高等学校应当利用学校现有优势资源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发挥学校中相关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让大专家、大学者参与到传统文化专著编写中,提升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软实力。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校交流,同校内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整体文化素养。

2.3 完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公共素质选修课的评价体系,都以期末考试为最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被大多数学生所反感,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过程性评价侧重学生平时表现与积累,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采用督导专家、同行专家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

其次,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即“期末成绩+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期末成绩以开卷笔试形式为主、大作业(结课论文)方式为辅,总分100分,占总评价的50%;平时表现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情况而定,占总评价的50%。这种考核方式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活跃程度等纳入评价指标,由此构建相对科学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3、结语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理工类院校更应该肩负起这一重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本文就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构建“三维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组建教师团队,编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教材;完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等途径展开讨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7).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颜晓峰,任倚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348(6):3-9.

[5]李轶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5):118-121.

[6]方华,孙成武.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4):99-104.


基金资助:202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2022GJJG435);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构造地质学”(2022KCSZ-B37);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3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构造地质学”(2023YLKC-A02);


文章来源:韩杰,马廉洁.理工类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5):198-20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2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203

国内刊号:42-1024/G4

邮发代号:38-7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