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毕业生至关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在改革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就业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现阶段就业面临劳动力结构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挑战,并且出现就业形势趋于不平衡化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相对弱势群体存在较多就业困境、综合素质及技能储备不足以胜任社会工作等问题,对学生就业不利。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思政在前,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合理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创新高校课程,注重就业指导的发展等。
由于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虽然短期内解决了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众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也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就业困境。因此,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与焦点。
一、现阶段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劳动力结构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减少,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快速增长趋势。从总体上看,劳动力供给的速度变得缓慢,压力相对缓解,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就业总量仍将处于持续的中高压状态,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在2030年将保持在8亿以上[1]。
(二)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热潮,在带动国家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各类各样的新兴企业随之诞生,这也增加了对就业人员的需要。但是信息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专业性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招聘条件也越来越苛刻。技术对工人的替代,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日益严重所造成的“强制机制”[2]。新技术虽然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但也会导致低技能工人被排斥。
(三)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目前由高速向中高速方向变化,劳动力需求与之前相比有减少的趋势,导致合适的就业岗位减少,某些就业人员的失业率增加。
(四)就业竞争压力愈发激烈
目前随着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岗位越来越稀缺。大量学生表示找工作其实并不难,但是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优质就业越来越难。待遇好、地理环境好、工作氛围好的工作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潮流。每年毕业季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进入体制内,但好的企业条件也比较苛刻,最终很多大学生只能碰壁而归,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愈发激烈。
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一)就业形势趋于不平衡化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
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表现在就业形势发展不平衡中。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专业学科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专业人才匮乏的高校也无法为企业提供人才。某些工科类专业学生存在就业面临局限性、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情况。同时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处于一种滞后的状况,导致学生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层出不穷,毕业生无法快速找到理想的职业岗位。在该种条件下,某些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总会在短时间内由于不适应等原因离职或跳槽,使企业也面临“招不到、留不住、留不长”的困境。
(二)相对弱势群体存在较多就业困境
在如今的招聘信息中,名校效应和重点专业影响力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用人单位的招聘往往带有种种的不公平就业条件,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被拒。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就业质量较高的用人单位会设置相对较高的门槛,在学历、性别、经历等方面具有要求,某些用人单位甚至对求职者的身高、肤色、星座、血型等方面也有明示或暗示的要求,损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权利。面对各种就业歧视、就业碰壁和求职困难问题,处于弱势地位的高校毕业生在身心健康、学业造诣、综合素质等方面背负着太多难以承受的压力。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文明。
(三)综合素质及技能储备不足以胜任社会工作
某些学生步入大学后,由于脱离父母的管束,缺少自觉学习的动力与激情,缺乏学习的目标和追求,一味玩耍,产生堕落放纵的想法,荒废了美好的大学学习、生活时光;有些学生思想落后、单一,认为只要深处大学的机制体制内,就能在社会上立足;有些学生重专业轻基础,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专业所学知识的真髓等。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就业效果不理想。
(四)众多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常见问题有:焦虑、自负、自卑、盲目服从、攀比和依赖。一些大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没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盲目模仿,缺乏自己的特点和重点。有些学生由于择业观、价值观、家庭条件优越等因素的影响,缺乏上进心、求职主动性,过度依赖于家庭和老师,存在“不服从”“不做”“不担心”的“慢就业”心态。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在新时代、新经济、新环境、新形势、新机遇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大学生就业顺利,是高校和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思政在前,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合理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就业中也担负着一定的重要使命,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合理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许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意向不明确,缺乏扎根基层的思想,高校要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3],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辅导
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可开设与心理相关的网络图文或者心理测试,让学生根据推文内容和测试结果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程度。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中心,招纳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老师,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初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化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与心理相关的课程,运用新颖别致的课程教学方案使学生增强心理建设,纠正不良心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树立合适、正确的就业目标。
(三)创新高校课程,注重就业指导的发展
高校应更多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引入和发展“产学研结合”的理念[4],与用人单位积极加强合作,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企业-高校-学生”连接线,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适应社会。同时,要对部分心理问题学生的就业指导高度重视,包括开设相关心理课程或心理辅导,在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找到合适工作、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的同时,释放学生心理压力。
(四)互联网时代,拓宽灵活就业渠道
为顺应信息化时代,高校可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多维度的特色就业指导平台。合理运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就业单位的相关介绍和企业的招聘岗位和信息。对于抱有不同就业意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让学生可从众多的就业信息中筛选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内容,并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要点。除此之外,可以探索学校附近是否有企业招纳实习生或兼职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锻炼和感受社会的机会,使其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五)强化教师队伍,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高校结合“立德树人”思想,加强“师德师风”成效,完善就业组织机构设置,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严格引进具备就业专业知识、较强组织、引领、协调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鼓励指导教师创新就业教育和活动形式,采用“云”交流、“微”课堂、“实”操作等方式组织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学习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就业相关内容,思想端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六)建立就业指导反馈机制
高校需根据就业动态建立学科专业反馈机制[5],深入进行调研和评估,了解针对学生所设置的课程和专业是否适应市场要求、专业配置是否合理,针对性地调整某些课程,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型人才。对于往届毕业生,通过电话联系、线上沟通、网络问卷、同学会、校友会等形式收集其基本信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库,并根据库中信息,导出相应数据,了解学生毕业后主要发展方向、工作岗位设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工作后获得的人生经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信息,获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反馈,同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除此之外,高校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反馈联系,了解该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与互动来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以此作出相应调整,更新教学设备、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促进学生更好成才、更好就业。
四、结语
本文根据新形势、新挑战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社会形势、就业机制、劳动力结构、新经济发展、竞争压力等论述新时代下就业的新挑战;通过分析发现就业形势趋于不平衡化、相对弱势群体、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技能储备不足、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研究可采取思想政治引领、心理素质提升、高校课程创新、网络渠道拓宽、优质教师引进等措施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释放一定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和困难。
参考文献:
[1]汪厚庭.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挑战[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6(9):74.
[2]郑军,丁芬.经济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新挑战与新机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61-67.
[3]张梦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5):121-122.
[4]李纪刚.谈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策略[J].才智,2018(9):41.
[5]马静.高职院校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的合理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22-23.
陈麒雯.浅析新挑战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7):70-71.
分享:
在高职生就业中,大部分会表现出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自主择业的策略给高职毕业生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压力。学生就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高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实现本应属于自己的价值。
2021-12-25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量的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同时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021-12-25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教育已经迈入智慧教育时代,以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12-2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高校落实会议精神,重新审视教学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学业学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2021-12-24以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为研究对象,从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入手,阐述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通过选取泉州市范围内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现状,探索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
2021-12-24提高质量是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对高职教育的质量认知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现代质量的理论框架分析,发现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有五个维度的,分别代表国家和社会、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举办者和投资人、学校教职员工的质量要求。不同质量主体的质量要求不同,有一致性也有冲突。协调好质量冲突就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性改革的任务。
2021-12-24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及新发明的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亦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今的社会竞争,不仅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逐鹿。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祖国兴盛及民族复兴的必要途径,对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11-16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困境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根基,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继承并发展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具有丰富深刻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1-11-05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当果断抓住机遇,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和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准确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定位。
2021-10-30在新时代背景发展下,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社会上众多企业也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而民办高校的党政办工作是面向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所以在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为民办高校党政办工作树立新的教学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充分调动高校党政办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将其工作效率推上更高阶段。
2021-10-25人气:713
人气:376
人气:332
人气:261
人气:2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生就业
期刊人气:53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9-0576
国内刊号:11-4028/D
邮发代号:82-631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