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衰老是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免疫系统也受衰老影响,其中T细胞的变化最明显。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引起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通过诱导线粒体损伤改变宿主代谢,引起机体发生免疫衰老。该文旨在综述病毒感染诱导线粒体损伤在T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从线粒体功能、病毒感染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线粒体损伤与T细胞衰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细胞衰老通常以细胞周期停滞为特征, 伴随着细胞表型和分泌状态的变化。 其中, 免疫衰老特指各种免疫细胞产生衰老现象, 常常引起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能力减弱, 促使免疫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识别能力丧失和免疫记忆功能降低。 与固有免疫相比, 免疫衰老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相对更大。 适应性免疫T细胞更容易受衰老影响而产生功能损伤。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 可识别特异性抗原, 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 并促进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固有免疫细胞的成熟和激活。T细胞活化后, 其胞内能量代谢模式会进行调整, 以适应免疫反应各个阶段变化的能量需求。 年龄相关的T细胞衰老起始于胸腺退化导致的初始T细胞生成减少及活化障碍。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引起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近年研究发现, 病毒感染可通过诱导线粒体损伤改变宿主代谢, 引起机体发生免疫衰老。 本文拟从线粒体功能、 病毒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线粒体损伤造成的T细胞衰老等方面, 对病毒感染诱导线粒体损伤及其在T细胞衰老中的作用进行归纳。
1、线粒体的基本功能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细胞胞质的细胞器, 其主要功能是以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的形式产生能量供给细胞代谢使用。 近年来, 人们也发现了线粒体的许多新功能。 如线粒体参与细胞自噬、 钙离子稳态、 免疫应答、 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过程[1]。
在线粒体代谢过程中, 线粒体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细胞器, 通过一组发动蛋白相关鸟苷三磷酸酶介导线粒体的分裂/融合, 维持线粒体代谢平衡。 线粒体融合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过程, 促进线粒体片段合并, 并介导线粒体DNA、 蛋白质和代谢物的交换。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 融合介导蛋白(包括线粒体融合蛋白1/2和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等)的丢失可引起线粒体形态的改变。 如通过基因敲除和RNA干扰技术删除线粒体调控蛋白, 可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和破裂。 另外, 线粒体还可以通过线粒体分裂来分解受损的线粒体, 将其分解成更小的碎片。 目前发现的重要线粒体因子包括线粒体分裂因子、 线粒体分裂蛋白1、 线粒体动力蛋白49和线粒体动力蛋白51等, 这些蛋白位于线粒体膜上作为发动蛋白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的配体, 将Drp1招募到线粒体并调节线粒体分裂, 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2]。 有研究发现,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病毒已经进化出一些特异的途径, 通过影响线粒体代谢来促进其在细胞内的存活, 这些病原体可通过介导线粒体诱导的细胞死亡, 传播或逃避宿主免疫[3]。
2、病毒感染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 1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代谢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会重塑细胞代谢途径, 从而提高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效率。 病毒为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性微生物。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 可调节细胞信号活化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代谢, 用以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复制, 如病毒可通过调节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运输和β氧化等方式影响病毒的复制[4]。 在正常状态下,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产生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但有研究结果显示,HCV、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 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等病毒感染可以重塑细胞代谢, 增强线粒体脂肪酸氧化, 用以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能量[4,5,6]。 在HCV感染过程中, 病毒引起细胞代谢的改变, 即糖酵解代谢增强, 三羧酸循环和有氧氧化磷酸化降低。 这可能会在感染后的几天或几周内迅速使细胞产生Warburg效应, 即在有氧情况下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供能[7,8,9]。 最新研究发现,HCV感染6 d后,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一些关键成分表达下调, 其中包括线粒体信使RNA编码的复合体Ⅰ亚基MT-ND1、MT-ND3、MT-ND4、MT-ND4L和复合体Ⅳ亚基MT-CO2[10]。 此外, 在HCV感染的CD8+T细胞活化周期中,MT-ND、 环氧化酶和F0/F1ATP合成酶水平下调[11,12],从而通过改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表达, 引起OXPHOS水平降低[13]。 在DENV感染过程中, 病毒可诱导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己糖激酶2的上调, 促进线粒体非依赖的糖酵解过程。 相反, 如果抑制糖酵解途径, 则可显著降低DENV的RNA合成和感染性病毒颗粒的产生,DENV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糖酵解/氧化磷酸化模式来促进自身的复制[14]。 此外, 寨卡病毒可对宿主细胞的代谢进行重编程, 在不同的代谢途径中调节细胞状态, 促进自我复制[15,16,17,18]。HIV在CD4+T细胞中复制, 同样可导致细胞从氧化磷酸化到有氧糖酵解的代谢变化, 从而促进HIV的反转录、 基因整合和病毒粒子的产生。
2. 2病毒感染与线粒体信号蛋白
病毒与宿主线粒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一过程涉及对宿主线粒体信号蛋白的调控。 如P32作为线粒体相关蛋白, 参与胞浆蛋白向细胞核的转运。 而在腺病毒感染细胞后, 会与P32发生作用并将病毒携带到细胞核, 从而增加其在宿主细胞中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同样,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时, 可通过诱导IFN非依赖性的抗病毒作用的蛋白Viperin表达促进自身复制。 此外,HCMV编码的抗凋亡蛋白vMIA可以与Viperin相互作用, 导致Viperin从内质网定位至线粒体。 在线粒体中,Viperin与线粒体的功能蛋白相互作用, 从而破坏脂肪酸的氧化以减少ATP的生成。 这种变化可以抑制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重构, 进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19]。 病毒还可以将线粒体集中在病毒复制区域附近, 以满足病毒复制过程的能量需求。 如HBV编码的X蛋白通过p38 MAPK介导的动力蛋白激活, 引起微管介导的线粒体聚集[20]。HCV非结构蛋白4A可与线粒体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改变其在细胞内的分布[21]。 同时, 病毒可阻断线粒体凋亡介质的释放, 抑制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22]。 此外, 一些病毒为了增加存活的机会, 采取了破坏宿主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的策略。 由于线粒体在抗病毒免疫中起着重要的能量支持作用, 免疫细胞中的mtDNA损伤有助于逃避抗病毒免疫反应[23]。 如EB病毒编码的Zta蛋白与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 导致mtDNA复制减少, 病毒DNA复制增强[24]。 同样,HCV感染可诱导宿主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N2O介导的mtDNA损伤[25,26]。
3、线粒体损伤与T细胞衰老的关系
线粒体损伤和功能障碍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 也是细胞衰老进程中的重要调节因素。 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损伤包括线粒体数量下降、 线粒体生物发生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如ATP生成和线粒体呼吸链受损)等。 研究发现, 虽然老年人T细胞拥有更丰富的线粒体蛋白, 但是氧化磷酸化水平却受到了抑制。 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自噬功能降低, 导致损伤线粒体不能被有效清除的结果[27]。 由于线粒体是产生、 传递和响应ROS和钙释放的信号枢纽[28,29],这些信号通路在衰老T细胞中也处于失调状态[30]。
3. 1 CD4+T细胞衰老与线粒体损伤
研究发现,T细胞衰老和线粒体损伤存在紧密相关性。 一方面, 衰老T细胞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 这种改变可能损害初始T细胞活化和分化增殖。 衰老T细胞的一个重要表型改变是初始T细胞比例减少。 此外, 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线粒体的呼吸功能随着细胞衰老而下降, 这种氧化磷酸化功能的降低与多种因素相关, 包括呼吸酶复合体活性降低、 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质子泄漏的增加等[31]。 这种电子传输链功能的损伤最终导致ATP产生减少。 而如果初始T细胞激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 可能导致信号应答降低和生物合成抑制, 从而损害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免疫应答。 另一方面,T细胞功能性衰老引起线粒体损伤增加[32],线粒体功能在维持T细胞的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T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如用低剂量鱼藤酮诱导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损伤, 即可导致CD4+T细胞产生衰老特征[33]。
3. 2 CD8+T细胞衰老与线粒体损伤
T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由多种机制诱导细胞衰老的发生, 这些过程涉及线粒体基因突变、 表观遗传学改变、 转录水平调控及转录后蛋白修饰等[34]。 如线粒体可通过促进糖酵解过程激活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样转录因子通路, 最终导致T细胞衰老和异常的炎症反应[35,36]。 这个过程涉及线粒体丙酮酸载体1基因的突变, 进一步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抑制和糖酵解增加, 促使T细胞异常炎性反应的发生[37]。 另据报道,CD8+T细胞衰老与线粒体ROS增加存在相关性, 而在体外使用ROS去除剂则可预防CD8+T细胞端粒缩短等衰老特征[38]。 另外,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机制是维持线粒体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过程主要包括线粒体的发生和损伤线粒体的降解。 人CD4+T细胞与CD8+T细胞对衰老的敏感性不同。 在病毒感染条件下,CD8+T细胞更快地获得衰老表型[39],尤其是终末期效应分化T细胞(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effeetor memory T cell, TEMRA, CD45RA+CCR7-)细胞亚群可表达更多的衰老表型[40],衰老速度更快。T细胞衰老的特征性改变是CD28和CD27等共刺激分子表达缺失, 而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亚家族G1和CD57等终末分化分子表达增加[41,42]。 研究发现, 这种差异就是由线粒体质量控制调控的。 在病毒感染后,CD8+T细胞的线粒体更新过程受到抑制, 这导致了CD4+TEMRA细胞的线粒体质量显著高于CD8+TEMRA细胞[33]。 因此, 线粒体损伤在T细胞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降低线粒体损伤可能成为对抗T细胞衰老的重要手段。
4、小结与展望
总之, 慢性病毒感染持续抗原刺激过程中, 线粒体功能失调伴随着衰老T细胞的积累, 引起T细胞产生衰老表型, 抑制T细胞相关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可通过诱导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抑制、 信号蛋白失能、mtDNA破坏及改变线粒体的发生和降解等方式, 导致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这种线粒体功能的异常限制了T细胞活化增殖, 促进了T细胞衰老的发生, 造成免疫应答紊乱和抗病毒免疫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线粒体代谢与病毒感染相关的T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但是病毒如何靶向线粒体以及病毒利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代谢诱导T细胞衰老及维持感染等过程和机制依然有待探究。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0414);
文章来源:熊君,王晓艳,周云,等.病毒感染诱导线粒体损伤在T细胞衰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24,44(03):270-274.
分享: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被认为是导致宫颈癌以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感染途径传播,对女性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中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具有小型环状结构的双链DNA,其基因型别繁多,迄今为止已经识别和分类的HPV基因亚型超过了200种。
2025-06-07慢性肺曲霉菌病(chronicpulmonaryaspergillosis,CPA)是由曲霉菌属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1-2]。CPA通常在原有肺部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肺结核是导致CPA发生的最常见的基础疾病[3-4]。CPA与肺结核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或继发于肺结核[5-7]。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肺结核人群。
2025-05-15肺部感染是由真菌、微生物或病毒等侵袭肺实质或(和)肺间质所致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多数通过呼吸道广泛传播,尤其是抵抗免疫能力薄弱、高龄老人、低龄幼儿等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后,易伤及肺部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大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不仅会导致脓性黏稠痰液增多,增加咳出难度,促使病情持续恶化,而且还可出现体温升高、胸痛、呼吸急促,削弱生存获益。
2025-05-04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多发生于3个月到5岁儿童,需除外颅内感染及无热性惊厥史.发病的主要诱因则是多种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婴幼儿大脑处于发育中,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各种原因的高热,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起热性惊厥。.神经营养素G3(neurotroGphinG3,NTG3)属于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可使受损神经元再生及发育,从而提升神经细胞的活性。
2025-04-26对于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重症患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道重要防线,具有高度敏感性。值得关注的是,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也有报道,其中青霉素结合蛋白3(penicillin-bindingprotein3,PBP3)的编码基因ftsI突变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耐药机制。
2025-04-2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啮齿动物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HFRS的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死亡概率,需引起重视[2]。HFR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济宁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3]。
2025-03-20由于矿井工作环境狭小且复杂,加之受地质条件、生产机械等灾害的威胁,使开放性胫骨骨折成为煤矿医院骨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而开放性胫骨骨折或手术内固定后引起的胫骨骨髓炎是由于手术部位直接暴露造成的污染或感染。这种疾病的致病菌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和高复发率,难以根治,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025-03-17在临床中,感染性疾病比较常见,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中前者十分常见,以小儿群体为主。小儿的免疫系统比较脆弱,以至于病原菌(细菌、支原体等)侵入时,难以有效抵御外界侵袭,从而导致这一病症。当前,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使检测各类疾病的方法更为全面,从而能更及时、有效的诊治[1]。
2025-03-11隐球菌脑膜炎(CM)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棘手,病死率高,早期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是,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特别是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与细菌、病毒等其他类型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脑膜炎存在相似性,但不同类型脑膜炎临床治疗存在差异,因此准确鉴别诊断CM十分关键。
2025-02-06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存活病例约3900万,当年新增130万,其中,63万人死于艾滋病等疾病,因此HIV感染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1]。比克恩丙诺片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一线治疗药物,在降低病毒载量、恢复免疫功能上不劣于其他含有二代整合酶抑制剂的抗病毒方案[2-4]。
2025-01-25人气:22956
人气:20716
人气:18705
人气:17329
人气:17327
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0.702
影响因子:4.36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