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1-01-30    144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有基于传统金融机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方等模式。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农村及偏远地区提高了互联基础设施水平、手机设备使用率和金融终端设备安放比例,这些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设备基础。同时在各地政府支持推动下,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得到较广泛使用,而线上理财、线上贷款和线上保险却面临着农村居民不够了解、不会操作、相关金融意识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相关金融服务使用深度。研究提出目前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不足;二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自身排斥”现象;三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安全隐患大。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 发展问题
  • 普惠金融
  • 经济学
  • 加入收藏

数字普惠金融来源于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实践起源于小额信贷。而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针对于低收入的贫穷阶级,贷款机构主要是有公益性或政策扶持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和组织,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扶贫协商小组。这一阶段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提供贷款服务,极少涉及保险、投资、储蓄等其他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提升融合的产物,是普惠金融进入数字化阶段。数字技术与金融产业加深创新融合,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络、通信服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让传统金融机构向之前难以触及的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高覆盖、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并衍生出更多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高级发展模式。


一、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基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通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结合自身资金、数据、专业等资源,利用电子器具、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等,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向“三农”提供支付、信息查询、信贷、电商等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大多数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推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见表1)。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数字科技手段,构建e农管家、银讯通等“三农”线上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便利性,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拓展农村业务(具体情况见表1)。这种将传统金融服务数字化的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并且商业运营方式可持续,对于未来传统金融机构推广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发展方向。

表1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建立平台、模式和产品

(二)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农业供应链服务商将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农资销售结合在一起,促进供应链金融升级发展,为农业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农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业供应链服务商利用大数据,进行交易信用数据搜集,分析物流、资金等相关数据信息,全面构建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农民相关信息库,建立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建立线上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互联网机构进行合作,通过服务商优质信誉,为农户提供银行信贷担保,控制金融交易风险,为农村小微企业及农民提供专业且便利的农业信息和金融服务,帮助三农缓解资金回笼和贷款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公开交易信息,促进农业交易,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部分问题,形成良性的农村业务发展。表2总结了部分基于农业供应链服务商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实践证明,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发展出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低成本、低风险、安全可控、覆盖广、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领先优势,能解决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贷款获得和资金回笼问题,为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方向。

表2部分农业供应链服务商提供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

(三)基于金融科技企业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随着农村网络的普及,农村网民快速增长,大型综合金融科技公司和电商平台快速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代表企业包括京东、阿里巴巴等综合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利用旗下的电商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在用户的覆盖率及使用深度上的优势,招募“农村推广员”,建立农村服务店,推广开发农村电子商务业务,推广介绍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村消费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移动支付、线上理财、线上保险、网络信贷等金融服务,以电商模式为基础,推动农村消费性金融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应用场景包括:满足农村地区网上购物需求,提供线上支付服务。为农村农产品销售提供渠道,发展农贸,提升当地农业收入。基于电商的交易信息、信用信息和物流大数据,为农村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建立信用系统,提供消费贷、农业贷等经营资金。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保险的购买、线上理财、生活缴费方面提供便利创新的金融服务,紧紧贴合农民、农业、农村实际经济活动需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企业做出了创新高效的响应。表2列举了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造的相关产品。


二、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分析


(一)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

参考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的定义,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的是数字金融服务的提供程度,一般用手机银行开通密度和银行电子设备终端设备密度来表达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中国农村银行电子设备终端设置密度即ATM机、POS机覆盖情况已在上文论述,接下来将介绍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开通情况。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年)》中的数据统计,在国家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背景下,截至到2018年底农村地区累计已开立43.05亿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人均4.44户。

银行卡累计发卡32.08亿张,农村居民人均持有3.31张银行卡。其中,信用卡2.02亿张,比去年提升15.6%;借记卡29.91亿张,同比增长11.13%;农村地区网上银行累计开通6.12亿户,同比增长15.29%。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6.7亿户,同比增长29.64%。相比较农村银行电子设备终端设置密度增速乏力,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手机银行的稳健增长。

(二)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程度

1.电子支付使用程度

电子支付向农村地区普及了无现金支付,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电子支付使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使用银行电子设备终端设置等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深度。央行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末,中国82.39%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比2017年增加5.49%;农村地区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比例为72.15%,同比高5.64%,农村地区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2898.02亿笔网络支付,增长了104.4%,支付金额达76.99万亿元,同比增长71.11%(见图1)。其中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占网络支付的94.9%,支付金额增长达73.48%,占网络支付份额的96.66%。从数据能看出,在交易金额上,银行在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方面优势明显,在交易笔数上,非银行支付机构优势明显。在发展速度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支付增长势头强于网络支付。电子支付使用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普惠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的依赖,提高了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全国农村地区也在积极推进电子支付发展,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就在该区域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便民项目,移动支付应用在公交、公共事业、医疗还有菜场等八大场景取得突破。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也在通过推广发展“联银快付”项目,支持通过非现金结算完后大宗农副产品收购,降低交易风险。电子支付实现了线上支付与线下交易相结合,达到了激发创新、降低成本、有效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的效果。

2.理财和贷款获取情况

随着农村居民脱贫创收,他们的收入逐渐提高,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可支配的资产也越来越多,农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在不断提升。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47.81%的成年人购买过投资理财产品,同比增加1.84%。农村地区有36.11%成年人购买过投资理财产品,同比增加3.32%,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关于农村居民理财习惯,成都农商银行在《2017农村电子化定性调研报告》(见图2)中提到,31%的农村居民从未接触了解过投资理财产品,只存活期,这部分居民中有23%是毫无投资理财观念,另外53%是并不了解理财产品,农村居民主动理财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关于理财方式,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线下银行人员推销选择购买定期存单和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普及度只有9%。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认知度低。从此可以看出,未来农村居民提升线上理财比例需要更多的宣传普及,可以通过线下靠谱的专业推广人员进行产品的介绍,培养理财意识。另一方面,购买互联网理财的人群主要是因为随存随取、操作方便,银行可以参考此原因,拓展线上推销和购买理财的方式。

图2农村居民理财方式占比

满足农村地区贷款需求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一大重点,农村贷款需求主要分为农村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根据上述报告内容指出(见图3),目前农村居民超前消费观点较弱,61%的居民表示无借款需求,在需要资金时,大部分人会习惯于找亲人朋友借钱。而存在资金缺口,申请贷款的农村居民里,仅12%的人会选择线上贷款渠道来获得银行贷款。而了解、使用过借呗、微粒贷等线上贷款产品的农村居民仅占20%和13%,不使用线上贷款渠道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不会线上操作和不习惯线上办理业务。截至2018年,农村地区生产经营贷款余额达到5.06万亿元,环比增加7.6%,增速同比高1.1%,整体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稳步增长。为了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信贷支持,部分省份因地制宜:四川成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创建农村金融综合平台“农贷通”服务“三农”,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了“财金政策、普惠金融、产权交易、信用体系”等功能,截至2018年末,该平台已有93家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对接上线,共注册1.2万余用户,线上发放58.3亿元,6403笔贷款。人民银行怒江州中心支行持着“分片攻坚、连片脱贫”的金融扶贫理念,发展现代支付服务、拓展金融机构网点、普及金融知识和颁发普惠信贷政策入独龙江乡,助推独龙江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总的来看,不论是理财还是贷款业务的获取情况都存在着不了解,不会操作的问题,这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村需要面临的问题。

图3农村居民借款途径占比

3.数字保险使用情况

互联网保险业务指的是保险机构依托数字技术,通过自有线上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确定保险合同、供给保险服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保险机构都有自己的官方线上平台,并衍生出多种创新性互联网保险。例如:购物运费险、支付宝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等,具有购买便利、成本优惠、门槛低、覆盖广等特点。截至2019年8月末,支付宝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平台现有成员数超过8000万,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互助保障平台。其中,来自县城及农村的用户占到30%。而针对三农群体的涉农保险也极有创造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与保险公司合作定制出不同类型的农业保险。如,针对河北省玉米种植普遍存在的风灾减产风险,蚂蚁金服特别提供风力指数险,并做到保险服务过程实时追踪可查,全程透明高效。又如,蚂蚁金服联合安信农保在农资采购方面推出相关农业用品品质保证险,确保农户在已投保的商家购买农资农具获得质量保障,保证农户利益。截止至2018年2月底,蚂蚁金服为1.81亿三农用户提供保险服务,特别为全国贫困县7120万“三农”用户带来互联网保障保险服务,累计投保37.62亿笔。保险通过数字技术结合互联网创新思路,为三农提供覆盖广、保障全、成本低、便利性的保险服务,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实需求。


三、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不足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二是数字金融应用场景的不足。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功能的基本工具,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公共网络、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尽管目前农村地区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仍有许多提升空间。2018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比中国平均互联网普及率仍低30%,是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的50%。其基础建设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而基础设施缺乏或落后会严重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例如网络信号质量影响农民使用数字设施的情绪,手机的功能性、各类金融应用程序的操作性影响人们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频率等。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相比城市更少,数字金融方面更加突出。农村地区的现金支付观念较为传统,数字化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发展推广速度较慢。而使用数字支付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是一个基本需求。相较于城市将数字支付应用在小额消费交易、日常生活缴费、交通移动支付、日常网上购物上,农村的数字支付应用场景较少。虽然国内部分农村积极推动创新,例如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领先的浙江省,已有2176个行政村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2019年10月已建立线上小微金融“淘宝网”,推出170个金融服务产品,在城乡交通系统方面实现“公交卡+闪付+支付宝+丰收互联”全覆盖,积极打造“线下+线下”现代乡村基础金融服务。但是总的来看,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在覆盖面积和使用频率上都是较为落后的。而其他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金融素养高低、线上线下推广程度、农村居民网络操作能力上的差距等,使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上明显不足。

(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自身排斥”现象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自身排斥”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在数字技术应用和金融服务使用上的自我排斥。申请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科技操作都对数字普惠金融使用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虽然不需要使用者完全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掌握高难度的数字技术,但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他们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操作能力,并且也会决定他们能否正确申请和获得金融服务。

而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年轻人少老年人多,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等群体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心理能力和经济能力普遍较低,而且信息安全意识较差,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同时由于自身教育水平不高,接受外界新生事物的能力相对欠缺,一直以来被金融机构排斥在服务对象之外,他们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相关概念知识都十分缺失,更难谈操作,所以导致农村居民普遍不敢、不会、不愿使用数字金融产品的现状。如《2017农村电子化定性调研报告》中所指出的,31%的农村居民从未接触了解过投资理财产品,其中23%村民毫无投资理财观念,另外53%是并不了解理财产品,而了解线上贷款产品的农村居民仅占20%。而部分初步学习了解了数字金融知识的农户,在打破“自身排斥”情绪,愿意尝试使用数字金融服务时,却很可能没有正确的指导,甚至被恶意引导,导致出现操作失误。而操作失误或者错误操作很可能会使得账户资金冻结,甚至资金遭受损失,这样的情况会大大地打击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初尝者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得其他农村居民更不敢开始尝试。所以,农户自身认识和教育水平的落后所导致的“自身排斥”会降低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传导效率,阻碍发展。例如,目前仍然有超过50%的农村居民依旧习惯于从亲朋好友及个人借贷者处解决暂时的资金缺口。所以农村地区合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推广难和居民自身分辨能力不足导致的数字金融诈骗频现情况并存,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普及深化。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安全隐患较大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为载体,突破空间和管理限制,给非法融资、虚假交易带来便利。人们在使用正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时一不小心也容易掉入不法分子设计的网络金融陷阱中。由于网络案件金额小、破案难度大,非法融资和网络金融欺诈也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2018年,中国有5693起非法集资案件,涉及3542亿元,其中30%是互联网非法集资案件,涉案人数分别占86%,涉案金额占69%。农村居民由于防护意识不强,数字操作能力不高,综合素质不高,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在日常数字金融交易过程中被盗取存款,甚至毫不知情的借上了网络高利贷,具有很大的风险隐患。此外,许多消费者信息从互联网金融平台中泄露,导致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抵触心理提升。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自身的数字平台、数据信息需要加强防火墙,定期维护,否则信息安全问题会给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连锁反应。例如,2016年江苏省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省内传统金融行业发生了158.76起主机类网络安全事件,15.73万起网站类网络安全事件,比2015年增长了3.5倍和176倍。这意味着目前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问题严重,互联网生态环境攻击激烈。而农村地区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除了大型综合金融企业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外还有规模较小的地方农商行、城镇银行和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应付网络袭击上,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伴随着不少的隐患问题。


四、促进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农村数字化征信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增加信息获得渠道,收集农村地区相关信用信息,并与上级信用信息系统进行联网,达到信用信息贯通程度;通过金融服务数字软件,农村居民能在家线上办理申报、信用资料完善、查询申请流程等基本金融业务,还能在手机银行上完成融资申请流程、了解金融服务资料等,这些会帮助农村居民提升金融信用意识,加深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的互动联系。另一方面,建设“信用村”“信用户”刻不容缓,需要尽快搭建数字征信平台同时建立信用系统与贷款业务关联机制。并且改变传统中资产和收入评分结果占比过大的情况,将农村产业经营情况、农户素质、农户名誉情况等作为特色指标归入信用评分体系中去。不同信用等级对于不同的贷款额度和费用,再结合农户贷款周期性需求,定制每人贷款期限,让农民建立“信用就是农村金融服务通行证”的意识,从而达到农村征信系统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

2.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首先,推动电子支付业务在农村的发展,在农村普及宣传移动支付、网上支付方式,例如在农贸市场支付和农村水电费缴纳方式上宣传推广支付宝、手机网上银行等方式来进行支付,推广非现金化生活方式。其次,加快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站的建设,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的地点设置ATM机和POS机,继而提升普惠金融便民助农服务的便利性。

3.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贫困地区政府部门与电信部门共同合作,降低费用,提供补贴,为贫困农民提供优惠网络套餐和低价智能手机,从而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操作能力。鼓励当地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健康数字化平台,发掘创新多元化功能,在实现线上资金存取、转账等基础服务外,还能拓展线上资信评估、保险业务、咨询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增加用户使用的综合体验,同时要注意杜绝虚假广告发布和平台虚假信息,创建绿色网络环境。

(二)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

1.深度推广农村数字信贷服务

农村数字信贷服务需要大力激励创新和推广。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经营特点,结合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地创造提供适合本地特色经营的数字信贷服务,如“云南葡萄贷”等。另一方面,“政银企户保”的经营宣传模式值得借鉴,可以在无银行卡人群和无线下金融网点地区大力推广线上数字信贷产品,让金融服务匮乏的偏远地区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提升整体农村数字信贷服务使用深度。

2.普及手机银行等综合金融APP应用

扎根农村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商行、农信社等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线下宣传和使用指导,提升手机银行客户使用概率,利用手机银行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地理歧视,提升客户的使用率和信任度。其次,培养农村居民对手机银行、支付宝等金融APP的各项功能应用的挖掘探索习惯。目前农村居民运用手机银行等APP主要用于转账汇款,而对投资理财、小额贷款、生活缴费、信用积累等功能使用的少之又少。而针对农村用户对手机银行等综合金融APP应用粘性低的问题,可以采用支付抵扣现金、投资消费优惠的方式来提升农村居民的使用频率,同时带来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普惠金融面向三农的良好形象。

(三)推动对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1.对于农村地区

分人群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数字普惠金融操作能力。对于农村的青少年群体应该尽早的培养金融意识。对成年人,根据性别、工作性质、从事农林渔业的方向不同等进行不同的正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培训,让他们更深刻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应用。对老年人应该注重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防金融欺诈等知识教育。当然,对所有的农村居民都应加强非正规金融产品和机构的辨别能力,遭受欺诈和不公平交易时,普及积极举报、合法维权意识。

2.农村管理组织和农村金融机构

应该合作推广普惠金融理念,将合规的小微贷款技术、农业保险服务推广到农村居民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水平和农村居民金融风险辨别的能力。

3.政府、金融机构、涉农企业

多方合作,多渠道展开数字普惠金融教育和个人财务规划、理财意识培养。线下可以以村为单位,定期举办金融知识教育培训活动,以及通过宣传册、宣传大厅滚动视频等方式将通俗易懂的数字金融知识向农村居民普及推广。线上可以用喜闻乐见的短片宣传,和数字操作小游戏来吸引农村居民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6):14-25.

[2]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54(8):71-86.

[3]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

[4]龚沁宜,成学真.数字普惠金融、农村贫困与经济增长[J].甘肃社会科学,2018,(6):139-145.

[5]杨竹清.数字普惠金融的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1省市的经验证据[J].浙江金融,2019,(7):66-74.

[6]董玉峰,陈俊兴,杜崇东.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理论逻辑、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J].南方金融,2020,(2):64-73.


蔡洋萍,汪晨,熊佳琪.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01):35-4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南方金融

期刊名称:南方金融

期刊人气:196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7-9041

国内刊号:44-1479/F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