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境遇与进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

  2023-09-19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媒介格局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全员媒体引发教育主体话语权力被解构困境,全效媒体引发教育客体信息选择被封闭困境,全息媒体引发教育方式被颠覆困境,全程媒体引发教育生态被侵蚀困境。为应对新时代境遇的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全媒体的力量,关注话语主体,提升教师的“微”素养;关注话语受众,厘清学生的“微”需求;关注话语传播,实现方式的“微”转化;关注话语环境,净化生态“微”阵地。

  • 关键词:
  • “微”路径
  • 全媒体时代
  • 境遇
  • 思政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1]所谓的全媒体,正是在新媒体新技术支撑下形成的以不同媒介形态为载体,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传播形态,体现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个特征。它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了传播形式的变革、传播内容的丰富、传播路线的改变以及传播速度的提升,从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两方面升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但也从对话机制上突破了以课堂、校园、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得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受众心理、需求、地位等发生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境遇的改变与进路的调整。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境遇分析


(一)全员媒体引发教育主体话语权力被解构困境

从社会维度分析,新的技术背景下人人都拥有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权利,个个都手持麦克风,成为了媒介的主体,全媒体时代呈现出“全员媒体”的特征。教育活动的产生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联的发生,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与关联始终隐匿着话语权力的归属问题,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意味着阵地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合理分配和使用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全员媒体视域下微媒介的兴起带来的权利的消弭,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参与者,各种利益主体均获得了发声与表达的权利,媒体生态和舆论导向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在此之下多元多角度的利益发声带来了价值观的冲击,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外来观念正在不断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力。而爆炸式海量化的信息冲击使得学生个体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裹挟,在混杂的信息当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权威或者教师权威逐渐微弱,教师话语说服力逐渐减弱。随着权威力的消弭与说服力的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力面临被解构的困境。

(二)全效媒体引发教育客体信息选择被封闭困境

从功能维度分析,大数据对个人的信息抓取、清洗、建模以及个性化推荐使得媒介传播的效率、效果以及效能达到了最优,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效媒体”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为高校学生,年龄阶段基本处于个体一生中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青年时期,同时面临着管束型生活向自主型生活的转变,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博弈成为了该时期心理发展和价值塑造的关键。全息媒体视域下媒介带来了信息的爆炸,看似带给了个体更多的内容选择范围与权利,但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计算和推送下的个人定制化内容将个人信息的接收局限在固定化的信息圈层之中,信息迎合的过程中引发了信息窄化与割据。信息狂欢的背后实则是同质化信息的堆积和个人思想壁垒、价值屏障的建立,技术的异化下人人都成为了虫茧,在大数据精心构建的茧房里成为了信息孤岛。信息选择被封闭的出现无疑提升了个体价值观念异化和固化的可能,同时也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价值观建立的引导性和辐射性。

(三)全息媒体引发教育方式被颠覆困境

从信息技术维度分析,全媒体时代“AR、VR、H5、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到立体式、环绕式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提升受众对于事件的感官体验,增强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实现信息的全面触达”[2],呈现出“全息媒体”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实现是要在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意识基础之上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场域的限制,其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以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为主,而全息媒介视域下信息以光影音的方式进行传递,立体化具身化的传播形式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视觉刺激、听觉沉浸以及触觉反馈都极大提升了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真实感、交互性和想象性,技术支持下真实情境的还原以及虚拟仿真下个体身临其境的体会则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场域限制,打破虚实的壁垒,多维度深层次地强化受教育者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增强了对思政内容的感知力和认同感,这是突破也是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息媒体所带来课堂教学方式被颠覆困境。

(四)全程媒体引发教育生态被侵蚀困境

从时空维度分析,全媒体能够实现对事件发生过程的动态化报道,精准记录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即使身边的小人小事也有可能随时变成了一个公众事件,成为焦点,呈现出“全程媒体”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3],只有充分发挥外部因素中的积极影响,使得各要素的架构与组织达到最佳状态并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会实现最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引导,而全程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传播、沟通与共享的强大功能,各种主体不同角度意见的表达、观点的传播以及对各种真实事件碎片化的处理和任意角度的切入与解读使得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产生了一个更具个性化的文化空间,个性释放的背后则存在着传播主体的不确定、传播意图的隐蔽化、传播内容的多样化等暗涌危机。尽管看似平静的信息传播背后或许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思想的侵蚀与价值观的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在不断被侵蚀化被消极化。


二、全媒体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路优化


(一)关注话语主体,提升教师“微”素养

“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话语作为能动的话语表达,不仅是对教材话语简单的复制和描述,还必须发挥话语‘建构’功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辩护与引导。”[4]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话语权威被解构困境突破的关键点在于话语主体要顺应时代发展变革,在新媒介传播与资源共享的趋势下学会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提升使用微媒介进行教育教学的素养与能力。教师“微”素养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师对新媒介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知晓新媒介的运作模式以及利弊表现,构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介之间相对客观理性的认知。同时还要提升利用微媒介获取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信息科学甄别的基础之上实现整理与归纳,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抽象理论与社会现象的有效关联。再有教师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对信息进行科学解读,教师权威的获得不在于去迎合学生或者时代,而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方向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感触与认知与学生发生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继而去抵制外在因素对于权威的解构与消解。

(二)关注话语受众,厘清学生“微”需求

所谓的“微”需求,指的是全媒体背景下信息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一需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成效。全媒体时代带来了话语受众信息茧房的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势必要将个体从信息孤岛束缚中解放出来,信息茧房的本质在于通过算法推荐形成符合个人兴趣的信息选择习惯和关注喜好,而算法推荐主要是通过关照个体的个性喜好以及浏览记录,经过对大数据的清洗与过滤,获得个体的用户画像,继而推荐内容与用户相匹配,从而实现精准“投喂”。这一困境的打破势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关照新时代学生个体的心理诉求与思想需要,以算法分析为途径,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力量了解个体的需求,开展针对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定制化内容设计,同时将这些“微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传播形态进行传播,满足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在信息繁杂的冲击下引发个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与喜爱,在遵循算法推荐的基础上实现以算法技术为手段,变被动为主动,消除话语差异。

(三)关注话语传播,实现方式“微”转化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技术革新与课堂重塑,信息传播凭借技术的加持成为了沉浸式的体验和融入式的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助全媒体平台并充分利用其纷繁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传播载体实现教学话语传播方式的转化与创新,继而获得学生的关注与青睐。“微”转化的实现首要在于内容的转化,沉浸式的体验不是长篇大论和侃侃而谈,而是充分利用能够唤醒学生情感认同与共情体验的虚实相融手段,利用虚拟信息传播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重整与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微媒介的使用与融入,借助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微课堂等多种“微”转化形式,在光影音的重新包装与创意诠释下重新挖掘思政资源的魅力与作用,实现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形象化,利用个体在“微”情境互动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加以提炼与升华,实现能量与担当的水到渠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关注话语生态,净化环境“微”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5]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困境产生的根源是多维话语环境的建立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育人效果,这一困境的突破不在于去全面否定新媒介的发展,而是在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微媒介平台,充分利用微媒介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实现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的同频共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与恶、好与坏,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引导受众自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对不良的舆论导向进行合理控制与科学管理,对于热点事件第一事件进行及时关注与权威解释,并发挥大学生在微媒介平台中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律的意识、健全的心态和积极的导向发布、传递、整合信息,引导个体正确辨别、选择、过滤微媒介信息,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要顺势而为,在时代潮流中始终坚定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厘清全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四全”媒体特征,厘清时代挑战与现实窘境,同时也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序融合,尝试建立符合全媒体时代特征、高校思政育人需要的“微”进路机制,在困境中寻找进路,在变革中找寻突破,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1-5.

[2]尹楠,徐志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理路一一从“有意义”到“有意思”J].学术探索,2021(1):122-128.

[3]韦云.全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5):102-104.

[4]刘薇,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7-4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项目编号:XJK23BDY013);


文章来源:陈为化.境遇与进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J].秦智,2023(09):109-11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人气:205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