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面向脱贫人口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内生发展能力培育

  2023-09-23    6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能够从根本上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防线。当前,脱贫人口面临着市场经营能力欠缺、文化驱动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落后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缺乏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应从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政治能力四个方面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夯实脱贫人口致富增收的能力基础,为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提供人力资本上的保障。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内生发展能力
  • 动态监测
  • 脱贫人口
  • 防止规模性返贫
  • 加入收藏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脱贫人口开始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责任,强化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动态监测。”[1]11防止规模性返贫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要更好地树立起以“我”为主的发展导向,更多地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的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注重激发脱贫人口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与底气,鼓励勤劳致富,防止养懒汉、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因此,引导脱贫人口摒弃“等、靠、要”思想,避免泛福利化倾向,实现“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变,大力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成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根本之策。


一、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逻辑构成


“个人能力是积累财富的必要条件。”[3]541围绕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涵,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讨论与研究:内生发展能力是指个人运用自身力量以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致富的潜在发展能力[4];是人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5];是具备理性选择的能力,并能够在困境中发挥抵抗风险的能力[6];是参与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的能力[7];是整合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利用自身优势来获取外部支持的能力[8];指其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的能力[9];对数字能力、抗逆能力、资本重构能力、参与能力等的检视[10];遵循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和自我导向的发展过程[11];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能力[12];等等。在借鉴学者们研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防止规模性返贫应具有的基础性能力,本文将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界定为:脱贫人口通过减少外部性因素依赖,依靠自身主体性力量,获取所需发展资源,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内源性能力。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主要由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社会能力和政治能力四部分构成。其中,经济能力是基础,文化能力是前提,社会能力是关键,政治能力是保障。因此,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就是促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社会能力和政治能力耦合发展,形成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整体推动力。

(一)经济能力是基础

经济能力是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基础,对于避免脱贫人口出现“脱贫摘帽又戴帽”的情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脱贫人口的经济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生产决策能力。生产决策能力贯穿于脱贫人口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在生产类目、生产数量、生产方式等方面所作的选择。良好的生产决策能力指脱贫人口基于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规律,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渠道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种植农产品的种类、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决策最优化的生产能力。二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脱贫人口改变传统落后小农经济思想,运用现代市场化思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是脱贫人口基于特定经营目标、依托现有能力,收集并整理市场信息,以提升经营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基础。三是市场风险抵抗能力。随着市场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增加,脱贫人口遭受多重损失的潜在风险在增加,通过采取多元化市场化经营手段,合理利用地方农产品交易市场等风险抵御平台,脱贫人口能够规避市场价格波动、产品过剩等风险,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良好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能够降低遭受损失的几率,为脱贫人口防止规模性返贫夯实基础。

(二)文化能力是前提

文化能力是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前提,能够使之适应新的劳动要求和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13]“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4]141,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摆脱文化贫困与认知局限对增收致富的制约。文化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塑造能力。文化塑造能力是脱贫人口文化能力培育的灵魂支点和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受教育年限、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其次,文化认同能力。文化认同能力是脱贫人口对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延展与创新,是文化能力培育的重要内容与动力源泉,它能够突破脱贫地区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区位限制,是脱贫人口积累文化资本、培育专项文化技能的重要组成。最后,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是脱贫人口在文化塑造能力、文化认同能力的基础上,灵活发挥主体积极性与探索性,博取百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文化能力。在文化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脱贫人口能够结合脱贫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禀赋,建立内生化、本土化的文化体系与致富增收渠道,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社会能力是关键

社会能力是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关键,对脱贫人口获取市场信息、开拓外部营销渠道、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托。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脱贫人口与他人建立并经营社会关系的基础,对脱贫人口的发展潜能具有重要影响。脱贫人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清晰性直接影响外界对其表达的个人观点、需求和态度的理解。第二,社会协作能力。社会协作能力是脱贫人口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是建立联系与合作的基础条件,具体体现为多元化主体、共同性意愿、平等化互信。在传统乡村社会,脱贫人口通常面临血缘、地缘等多因素的限制与约束,表现出“个体化”“原子化”“封闭化”特征,普遍缺乏社会协作与交流能力。因此,提升脱贫人口的社会协作能力是社会能力培育的重点。第三,社会交际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是脱贫人口为满足某种社会发展需求或达到某种目的,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互动、捕捉前沿信息动态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培育能够有效延展脱贫人口“社交圈”,加快脱贫人口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形成开放、包容的良性社会资本,促进脱贫人口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政治能力是保障

政治能力是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保障,能够促进脱贫人口通过公共权力合理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真正实现脱贫人口“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商量着办”[15]194。政治能力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第一,政治参与意识。脱贫人口政治参与意识的高低与政治参与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政治参与意识越高,脱贫人口对自身主体性权利的认识和脱贫政策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也就越强。第二,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遵循宪法和法律为前提,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合理表达自身政治诉求,实现主体间有效联动。第三,政治诉求表达能力。提升脱贫人口政治诉求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化解脱贫人口政治诉求与有限政治话语之间矛盾的具体实现途径。此外,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也体现为民主监督能力。伴随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和全面胜利,脱贫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脱贫人口依旧存在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效率低下等情况,导致民主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提高脱贫人口的民主监督能力,将党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置于脱贫人口的监督范围,有利于维护脱贫人口切身利益。


二、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现实困境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脱贫人口与外部发展环境的连通途径进一步拓展,加速了脱贫人口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但整体而言,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分析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营能力欠缺

良好的市场经营能力能够让脱贫人口准确判断市场供求变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转变生产方式。整体来看,脱贫人口在市场经营理念、市场信息收集、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首先,在市场经营理念方面,对于高风险、高投入、收入长期化的产业项目,传统“短视”性思维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市场经营理念未充分融入经营决策过程,给产业的拓展和收入的增加带来一定阻碍。其次,在市场信息收集方面,脱贫人口获取相关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依然主要依赖村内广播、公示栏、农技服务站,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与滞后性效应明显,对于抖音、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在市场信息的真伪辨别、整理收集、使用传播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由于缺乏充足、准确的市场信息支撑,脱贫人口难以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最后,在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方面,脱贫人口在产品营销环节会面临因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急剧波动,而导致衍生产品价格及价值的不合理变动风险。[16]由于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部分脱贫人口因缺乏规模性生产经验与产品竞争优势,会诱发潜在的产业经营风险。同时,脱贫人口的市场交易地位、市场开拓能力先天不足,对待市场信号变动缺乏足够敏感性,不能正确处理市场供给、需求与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增加了产业经营中的市场风险。

(二)文化驱动能力不足

受地理区位、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脱贫人口的文化需求层次维持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水平,并在代际传递中逐渐强化,形成了与主流社会文化不相容的边缘性系统。[17]其一,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脱贫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脱贫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学历群体占据较大比重,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等要素禀赋无法实现有效累积。其二,实践技术能力匮乏。大部分脱贫人口未接受完整、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与产品营销渠道的获取方式呈现单一化、封闭化特征,通过人力资本获取物质资本的路径被客观因素阻断,增收致富的主体性作用被进一步限制。其三,外部依赖性特征明显。“政府+市场+社会+脱贫人口”“脱贫人口+帮扶单位+合作社”等现有帮扶模式对于防止规模性返贫起到稳健加持作用,但当前部分脱贫人口对政府“强干预”的救济式、照养式帮扶过度依赖,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安贫乐道的观念,缺乏依靠内生发展能力增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只有重塑该群体的“文化精神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会有自尊心,才会有蓬勃奋进的动力”[18]22,才能够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

(三)人际交往能力落后

由于传统生产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脱贫人口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落后,存在自我认知错位、社交结构单一等问题。首先,自我认同度较低,社会交往信心不足。脱贫人口在“贫困”标签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卑、怯弱的性格特征,脱贫之后依然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于群体性社会交往活动秉持刻板化的认知态度,缺乏走出家门、向“他者”敞开的集体意识与主体自觉。其次,社会交往结构固化,交往对象单一。脱贫人口的人际交往对象多是以宗族、地缘为组织的亲朋好友,社会交际网络局限于村居范围之内,对村以外的镇、县、市的人与事物缺乏深入了解与交流。部分脱贫人口传统乡音比较浓重,普通话表达能力弱,给日常社会交流造成现实阻碍。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多样性,难以实现个人精神富足。脱贫人口多固守“无事不联系,有事少联系”的社会交往规则,近距离、家常式的琐事聊天成为社会交往交流的关键组成部分,缺乏参加下棋、广场舞、乡村文艺汇演等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活动的兴趣,限制了个人精神需求的发展,也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因此,培育脱贫人口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加快扩展其社会交往渠道和融入社会网络,获取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治参与能力缺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在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效政治参与,形成系统性的政治参与能力。但是,当前脱贫人口普遍存在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法律观念淡薄、政治参与渠道单一等问题。首先,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在有关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脱贫人口多以“执行式”“被动式”态度参与相关决策,个体表达实际需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有效发挥,影响了选举权、监督权等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正常履行。其次,法律观念淡薄。由于脱贫人口接受教育程度有限,一方面,对于相关法律与脱贫政策在脱贫地区的推广普及存在认知误区与知识盲区;另一方面,针对自身利益受损事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寻求利用“关系”快速解决问题,对法律与政策缺乏基本信任,增加了依法维权的难度。最后,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提升对有关防止规模性返贫政策的了解与感知程度,是脱贫人口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基础。受地理区位、公共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脱贫人口通常只能通过干部上门走访通知、村委会集中开会的方式获取相关政治信息,对使用微信群、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参与基层民主实践存在“参与鸿沟”。因此,加快拓展脱贫人口政治参与渠道,对于提高脱贫人口政治参与能力,促进脱贫地区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的路径


系统谋划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的路径,精准把握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的内在规律,统筹提升脱贫人口的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政治能力,以此构成防止规模性返贫的联动发展效应,进一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增强脱贫人口经济能力

经济能力的强弱对脱贫人口的生存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增强脱贫人口的经济能力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关键。因此,必须首先聚焦脱贫人口经济能力的培育,拓宽市场信息获取途径,提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1.拓宽市场信息获取途径

脱贫人口在掌握有效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掘市场机遇、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达到盘活自身资源、增加收入的目的。首先,建立村级市场信息收集传播制度。在村内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相关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提供具有前端性、多样性的信息内容,使脱贫人口能够及时掌握周边地区农产品交易的市场动态,树立现代市场经营理念。其次,完善市场信息咨询体系。立足于脱贫人口实际情况,结合风俗习惯、作物种植、个人需求等因素,通过村内广播、专家下乡、电商助农以及直播营销等途径,为脱贫人口传递市场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杜绝“种的全不值钱、值钱的都没种”等问题的发生。最后,提升市场信息质量,加大市场信息分享力度。对有关产品交易的市场信息进行系统筛查与汇总,以高效率、高标准推进信息传播与流通。积极鼓励掌握先进经验的个人及团体为脱贫人口分享市场信息,与脱贫人口交流有关产品生产、价格、需求的相关经验,真正实现市场信息分享有“钱”景,提升脱贫人口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2.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受文化水平、市场意识以及获取产品信息能力的制约,脱贫人口缺乏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提升脱贫人口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成为脱贫人口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第一,盘活市场资源,建立产业联结机制。让脱贫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19]50。强化主体间利益整合,健全联农带农产业机制,降低脱贫人口经营的市场风险,提升脱贫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使脱贫人口的个人利益得到保障,并实现稳定增收。第二,加强市场风险预警,健全动态监测平台。建立并完善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市场风险动态监测平台体系,采用线上预警与线下排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脱贫人口参与市场经营的数据,将监测范围精准落实到每一户脱贫家庭,做到早发现、早介入,避免脱贫人口因市场风险再次返贫。第三,打造多维度就业途径,降低就业市场风险。发挥各地区乡村振兴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厅等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构建大帮扶格局,为脱贫人口提供农产品销售、家政服务、建筑等方面的公共就业信息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抓紧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的脱贫地区劳务品牌,提高脱贫人口就业收入。同时,积极鼓励脱贫人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发展绿色发展型、生态友好型的“庭院经济”,拓展脱贫人口就业机会,丰富其“零花钱口袋”。

(二)培养脱贫人口文化能力

培育脱贫人口文化能力,提升脱贫人口的文化素养,唤醒其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脱贫人口摆脱落后心理观念与陈规陋习,能够有效阻止脱贫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发生。因此,需着力健全脱贫地区公共服务赋能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实践力度,促使脱贫人口真正实现“思想脱贫”。

1.健全公共服务赋能体系

首先,完善脱贫地区教育体系,阻断脱贫人口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探索公办民助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为脱贫家庭适龄儿童提供优质教学服务,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提供文体娱乐、心理健康疏导等关爱服务。加大对脱贫人口的教育帮扶,加快推进大数据、数字化等网络技术建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延展脱贫人口现代化思维。其次,打造高质量教师供给体系,为脱贫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本土培养+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继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提高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完善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提升帮扶教师的薪资、岗位晋升等福利待遇,充实脱贫地区教师队伍,实现教育人才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最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体系,提高脱贫地区医疗服务质量。针对脱贫人口的健康医疗问题,定期组织市、县、镇医疗机构的优秀医生下乡开展志愿服务,加强村级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医保报销等方面建设,对脱贫人口慢性病、常见病及时给予治疗,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的倾斜力度,破除“医疗资源壁垒”,建立“云上医共体”,促进医疗信息共享,开展移动问诊、同级诊疗等远程服务,不断提高脱贫人口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返贫的发生。

2.加强政策宣传和实践力度

着力推动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地,增强已有政策的针对性实践,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有助于充分调动脱贫地区人力资源,推动脱贫人口文化能力培育。一方面,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向脱贫人口宣传党“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责任”的大政方针,讲解打赢脱贫攻坚战带给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深入挖掘脱贫地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帮助脱贫人口形成文化共识、构建文化心理认同。利用小品、戏剧、民歌等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方式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脱贫精神,提高脱贫人口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推进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结合脱贫人口发展实际与地方资源特征,使蕴含浓厚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与脱贫地区经济得到统筹发展,发掘文化产业新业态,延伸文化发展产业链,优化配套服务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与方法,引导脱贫人口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对村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脱贫人口感受到文化的经济价值,既“口袋富”又“自信足”。

(三)强化脱贫人口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脱贫人口的自我认同与交往意识,拓展社会交际网络,锻炼社会交往行为能力,满足其在社会交往、情感支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对于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意义重大。

1.重塑自我认同与交往意识

一方面,培养脱贫人口主体性思维方式。可邀请知名乡贤、致富能手、脱贫模范向脱贫人口讲述个人致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引导其树立“要幸福、要奋斗”的价值取向,明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态度,提升社会融入感,帮助脱贫人口去除“宿命论”标签。鼓励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宣传实践,通过传单发放、文艺表演、活动礼品赠送等亲民方式,展示脱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后的新面貌,增强脱贫人口“抱团”发展的生活希望,使其信心更足、脑子更活、心气更坚。另一方面,满足脱贫人口社会交往需求。依据脱贫人口的意愿、能力与时间,进行合理分组,组成差异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可安排中青年组参与村内巡逻、道路清洁、安全隐患排查等公共事务,老年组可利用“熟人关系”的社会资本优势,参与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定期看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关心其身体健康状况。此外,引导脱贫人口正确使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拓展社会交流的空间与渠道,增强自身的主体认同与交往意识。

2.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加强普通话培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为“学”服务的培训理念,培训者不仅要扮演好内容传递者的基本角色,也要充当引导者角色,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设置差异化训练情境,将脱贫人口日常生产生活实际情况与普通话训练有机融合,在培训中加强对常用字、易读错字的训练,营造平等、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普通话等级奖励,鼓励成员间相互交流,实现自身知识体系更新迭代,延展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其次,加强人际沟通能力训练。支持脱贫人口主动寻求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演讲比赛、游戏竞赛、辩论赛等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提升个体语言表达能力。聘请高校知名学者向脱贫人口讲授有关人际交流与语言表达的课程,实现专业知识向实用技巧的转化。最后,提升组织合作能力。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种养农户为基础和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多条纵向产业链交叉融合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系统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撬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通渠道,建立拓展脱贫人口社会交往范围,促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脱贫人口相互交流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和实用技巧,增进群体凝聚力与个人情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提升脱贫人口政治能力

激发脱贫人口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是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确保“一个也不掉队,一个也不放弃”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能力培育中需要依法保障脱贫人口的基本政治权利,增强政治参与认同感,完善政治参与规范体系。

1.构筑政治参与认同感

政治参与认同感是脱贫人口对自身参与政治活动的整体认知,是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基础因素。首先,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员干部为先锋桥梁,建立党员包片包户制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入户走访调研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破除与脱贫人口的关系距离、心理边界,建立具有情感温度的社会帮扶纽带,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次,建构脱贫人口政治身份翻转机制,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鼓励参与民主座谈会等日常政治实践活动,将政治素养高、行为表现积极的脱贫人口评选为示范榜样,提升脱贫人口参与基层政治活动的认同感。最后,强化教育引导力度,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与脱贫人口政治参与过程深度融合,引入“互联网+村务”等现代治理方式,多渠道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发挥村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提升脱贫人口的政治素养与文明法治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明确自身政治权利与义务,实现政治参与过程的理性化、秩序化。

2.完善政治参与规范体系

首先,加强政治参与渠道建设。以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为准绳,着力保障脱贫人口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等基本政治权利,进一步丰富脱贫人口民主实践形式,拓宽民主实践渠道,实现脱贫人口的有序政治参与,夯实政治参与的客观基础。建立政府政务公开平台,上传政策文件等工作信息,开设脱贫人口之窗、民情直通车等栏目,引导脱贫人口表达个人观点与意见,实现脱贫人口政治参与渠道的便利化、多元化。其次,提升民主监督效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脱贫人口的根本利益,作为提升民主监督效能的指导原则,鼓励脱贫人口通过民主恳谈会、乡贤议事会等线下渠道监督村干部的选举和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实践与效果反馈,提升自身权利意识和民主监督能力。乡镇政府要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建立微信群或开通微信公众号,推广网络监督村务形式,设置脱贫人口在线留言答复通道,推动脱贫人口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最后,拓展权益表达途径。在地方人大代表选举中,要以脱贫地区政治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人大代表选举比例适当向脱贫人口倾斜。在政治选举过程中,以提高脱贫人口政治素养与参与水平为目的,吸取先进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经验,鼓励脱贫人口积极发言、全程参与,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形成能够代表众多脱贫人口重叠共识、更具延展性的基层民主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姗姗.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培育[J].社会科学家,2022,(4):60-67.

[5]杨智城多融合视闻下社区教育赋能安置移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机理与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12-119

[6]刘风,向德平.脱贫农户内生能力培养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2,(3):117-124.

[7]夏雯露,马红坤,乔翠霞.新内生发展理论下家庭农场内生发展的机理与路径.宁夏社会科学,2022,(2):124-132181马海龙,杨攻攻,新内生发展理论视闻下乡村特


文章来源:张晓艳,陈想.面向防止规模性返贫的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培育[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5):41-47.DOI:10.1357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石家庄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31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石家庄学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3-1972

国内刊号:13-1366/Z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