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情境认知背景下图书馆导向系统探究

  2020-10-20    2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分析寻路情境的基础上,指出寻路是读者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情境信息的筛选,并依据相关信息诠释现实、作出决策的过程,图书馆应结合读者的认知布局物理空间、设计导向标识以帮助读者建构认知地图,提升空间认知,同时通过邀请读者参与的方式获取读者情境感知,为建设符合读者认知规律的导向系统奠定基础。

  • 关键词:
  • 图书馆
  • 导向标识
  • 导向系统
  • 情境认知
  • 认知地图
  • 加入收藏

1、引言


面对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图书馆界兴起新馆建设与空间再造,尝试通过空间与服务的融合打造人们居住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不过,馆舍面积的增大和功能的丰富也给读者带来了寻路的困扰,奥韦格布兹(Onwuegbuzie)等[1]指出,几乎所有的相当规模的图书馆都会让初入读者感到恐惧和迷失。这种困扰会使读者感到沮丧和压力,甚至可能因此放弃信息寻求[2],进而降低对图书馆的认可度[3]。为了帮助读者提高寻路效率,为读者带来满意的体验,图书馆空间导向系统建设成为应时之需。

导向系统(WayfindingSystem)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Lynch于1960年提出的,即针对外部环境设计的具有持续使用性、准确性的视觉系统组织[4]70,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辨识方向,快速找到目的地。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界开始导向系统的研究[5],调研发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偏好: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导向系统看作导向标识、建筑景观、品牌形象、信息功能的综合体,主要从标识的视觉设计、环境协调和新技术应用等维度进行探讨;国外学者则倾向于研究导向系统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主要从导向标识的替换、审计评估、用户行为等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导向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然而受研究视角的局限,多数研究仅关注导向系统本身,甚至过分强调系统中导向标识的一致性、美观性和标准性,以致出现高质量标识与读者喜好脱节[6]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忽略了导向系统建构情境,即读者寻路的情景、背景、环境。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人的认知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境中产生的。图书馆导向系统也具备情境性,从导向服务的情景、背景、环境中抽取要素进行研究将会更加契合图书馆实际和读者的寻路需求。


2、情境认知中的读者寻路


2.1寻路情境中的信息及其获取

情境是关于人、对象、位置、设备等场景的信息[7],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美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评估馆员HoltZaugg等[8]认为,导向系统是指在图书馆空间帮助读者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源或服务的方法和工具。据此可知,读者是寻路行为的主体,空间是寻路的物理环境,资源和服务则是读者寻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读者寻路的基本情境。在寻路过程中,读者通过直观感受或情境描述两种方式获取情境信息,理解和认知寻路情境,进而展开寻路活动。

2.1.1以直观感受获取物理空间信息

研究表明,人们天生具备一定的定位和导航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把握空间要素、获取空间信息。美国心理学家Tolman利用小白鼠进行迷宫实验发现,动物可以凭借知觉经验获取对空间环境的一般性认知,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称之为“认知地图”,它能帮助动物沿着路径返回洞穴[9]11-12。凯文·林奇(Lynch)[4]35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个城市的市民为受试者研究认知地图,请受试者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并据此列出人们印象最深的途径。调查发现,市民一般使用道路、边缘、交点、地标及区域5个元素描述对空间的认知。在图书馆空间,读者可以通过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家具配置、标志物、读者流线(读者在图书馆物理空间行走的路线)识别空间元素,产生方位印象、形状印象、尺度印象及色彩印象,感知和区分空间的物理环境[10]6。

2.1.2由情境描述获取空间功能信息

人们有限的空间定位和导航能力显然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空间环境,因此,情境描述成为帮助人们认识空间、理解空间的重要方式。导向标识是情境描述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以文字、图形、颜色为载体描述空间,是空间识别的重要工具,是特定空间外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体现,也是帮助人们理解寻路情境、完善认知地图的重要依据。空间编码、布局图、指向箭头等元素通常用于传达空间的外在特征,如空间逻辑、方向和位置等信息;空间命名、流程图、图形标识等元素通常用于传达空间的逻辑内涵,如资源、服务、管理、业务等属性或功能信息。以“参考咨询”标识为例,它不仅仅向读者传达以此命名的部门或工作台所在的位置,还向读者揭示了该部门或工作台提供的服务内容,即为读者查找文献、利用文献提供帮助。不理解导向标识的含义读者就无法理解空间,无法解决寻路问题。

2.2寻路情境中的认知与决策

建筑和环境心理学家Passini指出,寻路是一个动态的空间问题解决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作出决策和执行决策[9]8。寻路决策不是简单随机的过程,而是人们基于认知能力、导航能力和寻路经验而展开的思维活动[11,12]。Hambrick等[13]195认为,作出决策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人们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情境信息的筛选,进而利用筛选得到的信息诠释现实,并以此作出决策。

2.2.1情境认知的差异

Hambrick等[13]195认为,不同的个人经验(如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和个性特征(如性别、个人偏好、认知模型等)会带来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对物理空间的理解为例,Piaget在著名的“三山实验”中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空间认知水平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经验逐渐增加,空间认知能力也相应提高[14];武文博等[15]通过研究发现老年人会因脑部神经退化或受损导致空间导航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的现象。有研究发现性别也会带来空间认知的差异,男性空间认知整体上优于女性,或许这是认知偏好带来的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倾向于记忆建筑的外观,而男性则更注重记忆寻路的过程[16]。在功能空间的认知上也存在类似问题,美国图书馆学家Mellon[17]在有关信息焦虑的研究中发现,中学生进入大学时对学校图书馆的工具、程序、术语知之甚少,如其访谈对象中很少有学生知道放在桌上写有“参考”的牌子的意义;Boyd[18]认为除了“参考”之外,“流通”和“期刊”这样的术语对图书馆用户而言意义不大。

2.2.2寻路决策的形成

如下图所示,在图书馆寻路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情境信息,不同读者会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三步骤信息筛选,产生个性化的“诠释现实”。第一步,读者的洞察力范围受限,无法全面考察寻路环境,如在寻路过程中多数读者会关注空间信息或标识信息,很少留意业务信息(如图书是如何排架的)、服务信息(如图书借阅的时长)、管理信息(如哪个部门负责存包柜管理),在面向“专业”而非“读者”的导向中,这些漏掉的信息往往至关重要;第二步,读者有选择性地感知部分信息,如外国留学生无法解读标识的文字内容,但是可以根据标识符号、图形等理解大致语义;第三步,读者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导航能力、寻路经验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个性化诠释,如O"Neill等[19]390认为教师和研究生之所以理解“参考”的意义可能与他们在研究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经历有关,经验之下的个性化诠释形成了读者独具个性的寻路决策。

用户寻路决策机制图


3、图书馆导向系统建设策略


3.1布局物理空间,建构读者认知地图

人类寻路行为受到空间环境不同因素的影响,Lynch认为空间布局的复杂性、视觉的可达性、环境的差异性是其中最重要的3个因素[4]48-55。为了提升寻路效率,在图书馆建筑建设之初就应考虑其自身的导向功能,提供空间导向线索,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认知地图,甚至使读者在没有导向标识的情况下也可以正确辨识方向、有效寻路。

3.1.1避免复杂空间,形成寻路潜意识

空间布局的复杂性与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置有关。建筑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奇形怪状、错综复杂的建筑设计会为空间布局带来困难,而优秀的建筑设计本身就应具有引导性。如“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理念,其本身就带有导向功能。功能设置是空间布局的依托,按照功能属性、业务流程等对空间合理聚类,自然会增强空间的秩序感。以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为例,其庭院结构呈“回”字形,南北对称,东西两个主入口正对学校的中轴线;按方向将每层的南北两侧设置为“藏阅区”,东西两侧设置为休闲、交流、创新、体验类空间;按楼层为二楼的人文社科类藏阅区配以“墨客空间”,为三楼的理工类藏阅区配以“创客空间”和“理工休闲交流空间”。这种布局有助于形成简洁高效的读者行动路线,帮助读者培养空间认知,形成寻路潜意识,即使在缺少标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

3.1.2增强可达视觉,保持寻路视线

视觉可达性是衡量读者从一个特定地点能看到多少景物和多远距离的方法。研究表明,高可见度有助于空间定位和寻路。当读者寻找服务台或其他目的地的视线被阻碍时,其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20]。为了便于访问,要尽可能保证读者经常访问的空间(如藏阅区)、节点(如服务台、自助设备)、线路等可见并易于被读者发现,如配置较低的书架、设置较宽的过道、将常用节点设置于入口处等,这些都有利于读者准确定位和选择空间路径[21]。

3.1.3形成差异环境,提升空间辨识度

资源服务的属性导致图书馆空间的同质化,模数式的建筑结构、大开间的服务布局则加剧了这一现象,无疑也增加了读者的寻路困难。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增加空间的个性化差异来解决,Evans等[22]建议采用不同规模、形式、颜色或建筑风格帮助用户识别位置。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图书馆以三大色系区分3个楼层,每层的内饰主色、标牌颜色、索引图颜色一致[23];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24]16除了用色差分区之外,还将通往采编区和书库的自动扶梯设计为亮黄色,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引导。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元素形成独特的情境设施链[25],如可以根据少儿读者活泼、童真的特点,为少儿阅读区配以柔和的色调,配置低矮的桌椅、温馨的照明设备、生机盎然的绿植,还可布置多彩的气球、生动的动画图案、有趣的儿童挂画等,打造充满稚趣的阅读空间,使读者一眼就能知晓空间的大致功能。

3.2设计导向标识,提升读者空间认知

导向标识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中介与桥梁,其基本功能是向读者传达信息、揭示服务内容。然而,Mellon和Boyd的研究不仅证明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而且为图书馆在导向标识设计中缺乏对读者及其寻路情境的关注提供了佐证。在导向标识的设计中,除美观、专业、与环境协调统一之外,利用各种元素帮助读者认知、理解、使用空间,帮助读者与情境建立丰富、深层的关系是导向设计的最终目的。在这些元素中,文字、颜色、符号构成了导向标识的基础,也成为标识设计成功的关键。

3.2.1面向读者,组织文字

文字在描述信息时具有准确性、逻辑性和可读性的优点[10]66-67,是导向标识使用最为广泛的元素,通常用于命名或诠释空间,在图书馆可起到揭示馆藏的作用。在面向读者描述情境信息时,简单明了是基本原则。一方面,为便于记忆,应尽可能精简语句。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一次很难接受超过7个元素的信息单位,为了保证读者在移动过程中快速阅读信息、记忆信息,在保证信息完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标识信息少于7个单词[9]107。另一方面,为便于理解,应避免使用图书馆专业术语和缩略语。Mellon的调研充分证明了将图书馆术语用于导向标识的弊端。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参考”,读者更喜欢以“帮助”或“研究”作为名称,美国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图书馆将“参考”替换为“研究帮助”之后,咨询服务的使用率显著提升[19]388。

文字可以呈现图书馆的功能内涵,标识语言的改变意味着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改变。为了解决标识文字“标而不识”的问题,在设计时应结合图书馆的需要进行业务和机构的重组,通过资源的再组织、业务流程的改变、组织架构的调整挖掘服务内涵,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诠释“业务”、标识“部门”。21世纪以来,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趋向于将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阅览等部门整合集成化[26],在服务转型背景下图书馆更是被赋予资源保障、学习空间、研究空间、交流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种内涵,一些图书馆在业务重组后组建了新的部门,如资源建设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交流支持中心等,不仅提高了业务运行的效率,而且为提炼符合读者需要的标识语言和提升标识的可读性奠定了基础。

3.2.2基于认知,运用颜色

与图形、文字相比,颜色对视觉神经有更强的刺激作用[10]57-61,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科学合理的色彩运用将提升标识内容的辨识度,提高读者的空间记忆能力。在设计中,通常将颜色与文字、图形等元素搭配使用。彩色书标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图书馆事先按中图法、学科、主题或借阅量对图书进行分类,再为不同类别的图书贴上不同颜色的书标以示区别。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图书的辨识度,又提高了图书上架排架的效率,确保了藏书的正常秩序。也有图书馆将颜色运用于书架架标、楼层示意图、导向地图等标识的设计,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图书馆将上述标识的颜色与不同楼层的装饰颜色进行匹配,形成了一套协调的视觉编码,为读者建立空间认知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辨识度不是颜色运用的唯一归因,人对颜色的心理感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如红色在光谱中的波长最长,对人的视觉刺激最为强烈,故在道路交通中通常将红色运用于“禁止类”标识;黄色光在可见光谱中最为明亮,在光线亮度不足的情况下比其他颜色更容易被识别,因此常常用于警示性标识;蓝色波长较短,给人以稳重与智慧的感觉;绿色对人视觉刺激小,给人以自然与平和的感觉,因此常用于指示路牌[27]。在以知识、文化为核心的空间中,除涉及安全警示功能外,图书馆的标识应尽可能采用相对柔和的颜色。

3.2.3运用符号,开发标准

图形符号是指利用图形传递特定信息的视觉符号,其兼具颜色的直观性和文字的精确性,并且能跨越各国语言文字的障碍[10]62-65。与形象类标识不同的是,导向标识图形符号强调其信息功能的呈现,在实际应用中起到引导方向、确定位置、提示安全等作用,准确、快速地传达语义是设计图形符号标识的基本要求。为了降低个体差异带来的歧义解读,常通过图形标识的标准化增强规范性。继伊索体系运动以来,各个国家、多个行业开启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建设行动,我国则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标准体系,即《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为导向标识的公共识别奠定了基础。

图书馆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公共图形符号的标准化建设:一是遵循既有公共标准。2012年1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20-2011)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遵循《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1-2000)及其最新修订版设计公共标识符号。如广州市图书馆在遵循国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符合自身风格的公共信息标识符号。二是开发图书馆行业图形符号标准。公共类标准的优点是具有普适性,但其无法深入具体行业,然而迄今国际上尚未出现图书馆行业的图形符号标准。一些图书馆进行了有益尝试,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出形象的文献类型符号、空间类型符号、功能类型符号,对读者理解寻路情境提供了一定帮助。不过,图书馆行业内的图形符号标准体系有待建立。

3.3邀请读者参与,获取读者情境感知

读者是导向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导向系统建设中,导向系统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信息传递,还融合了读者的使用体验,包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以及读者与系统的情感交流,而调研和分析读者的需求和行为是获取和更新读者认知的有效手段。

3.3.1获取读者感知的方式

在读者寻路认知研究中,对读者行为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分析是重点[24]11,可以通过邀请读者参与的方式实现。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参与调研,侧重于通过调查、实验把握读者的行为活动和心理变化。一方面,基于内在因素解释读者的寻路行为,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有声思维等方法调查目标读者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导向系统的需求与期望;另一方面,基于外在因素解释读者的寻路行为,主要通过观察或借助照片、DV记录间接采集读者行为数据[24]21。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如使用RFID标签追踪读者行动路线,使用眼动仪跟踪读者视线等。二是参与建设过程,侧重于邀请读者全程参与或部分参与导向系统的建设过程,借此听取读者建议,提高建设成效。如在建设前期,邀请读者从自身视角进行现场勘察、系统规划;在建设中期,邀请读者参与图书馆与标识设计公司的交流,完成导向标识的设计、安装;在建设后期,邀请读者以第三方的身份对导向系统进行审核评估,以期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3.3.2获取读者感知的内容

数据获取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可以通过如下3个方面实现:一是识别用户群,即对读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进行调研,了解读者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以分析读者的个性特征和偏好取向,这有助于形成设计理念和初步设计思路。如李莹[28]在其调研中发现,行动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语言障碍者等特殊读者对导向系统有更具体的要求。二是了解读者对现有导向系统的使用体验,即调研读者对现有导向系统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满意程度、利用率等,并了解读者的基本需求、建议及对系统的期望,这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导向系统的细节设计,如标识文字的表达、图形符号的组合、色彩的运用等。三是了解读者的行为习惯,即对读者的寻路习惯、对入口和线路的选取偏好等进行调研。通过对读者行为习惯的分析和把握,进一步明确导向标识的安装位置、高度,根据入口路线的读者流量设置图书馆的推广材料和服务[29]。


4、结语


作为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30],图书馆及其运行的环境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变化与更新是图书馆导向系统建设的主旋律。首先,图书馆运行环境的变化推动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变革,进而使导向系统处于变化之中。其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技术环境的变化刺激读者需求,为导向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带来新的契机。然而,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图书馆如何发展,关注读者、融入读者寻路情境仍是图书馆导向系统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奥韦格布兹,焦群,博斯蒂克.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M].王细荣,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77.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王欣,宁淑华,刘妍,等.基于情境感知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科研知识推送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6):69-75.

[9]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0]章莉莉.导向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12]张蔓.基于用户认知行为的环境导视系统设计[D].上海:东华大学,2019.

[14]颜青山.认识发生的空间维度——兼评皮亚杰学说的心理学地位[J].武陵学刊,1996(4):34-37.

[15]武文博,刘任远,周飞,等.中国人群不同认知状态下空间导航能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3):316-320.

[16]左婷婷,胡清芬.空间认知风格及其与空间能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5(6):959-966.

[23]徐佩璇.基于读者体验下的高校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探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24]栾春晔.基于用户行为的图书馆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5]蒲科.基于用户接受优势的图书馆空间要素场景化融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5):61-68,74.

[26]朱强,别立谦.面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业务与机构重组——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20-27.

[27]周婷,徐曦.导视系统设计[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5:45-50.

[28]李莹.视错觉在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研究应用[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30]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4.


曹泰峰.情境认知视角下图书馆导向系统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68-7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期刊人气:10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浙江图书馆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图书

国际刊号:2096-2363

国内刊号:33-1398/G2

邮发代号:6-115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