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评估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中应用丝线结扎+Hem-o-lok结扎锁夹闭阑尾残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使用单盲法将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1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93例。研究组阑尾残端采用丝线结扎+Hem-o-lok结扎锁夹闭,参照组阑尾残端丝线结扎后,予盲肠浆肌层荷包包埋,统计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手术总费用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h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8h腹痛VAS评分及电话随访2周腹痛VAS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中采用丝线结扎+Hem-o-lok结扎锁处理阑尾残端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选择。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为广大普外科医生所采用。阑尾残端处理方式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在LA中,目前对于阑尾残端的处理方式有很多,但都没有形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对阑尾残端采用丝线结扎+Hem-o-lok结扎锁夹闭与阑尾残端进行荷包包埋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临床确诊急性阑尾炎,排除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妊娠期患者,且在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共186例患者,患者依次取对应的随机表上数字,单号入研究组,双号入参照组,各93例。参照组:男55例,女38例;年龄为19~75岁,平均(47.2±17.1)岁;发病时间为10~66h,平均(27.9±10.9)h;12例有糖尿病合并症;化脓性44例,坏疽性31例,单纯性18例。研究组:男57例,女36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48.2±13.2)岁;发病时间为8~68h,平均(29.5±9.7)h;13例有糖尿病合并症;化脓性46例,坏疽性35例,单纯性1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应用二代头孢抗生素,术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及体温正常即予停用抗生素。所有病例采取全身麻醉,CO2气腹压力为10~12mmHg(1mmHg=0.133kPa),切口采用三戳卡法,即脐上10mm、左下腹10mm及耻骨上方5mmTrocar。阑尾系膜使用超声刀处理,对于肠管胀气明显,腹腔清理不满意者放置盆腔引流管,由耻骨上切口引出。对于阑尾残端处理,研究组在距离阑尾基底部2mm处,先用0号MERSILK线结扎,再与阑尾垂直方向上一枚WECKHem-o-lok,注意完全夹闭阑尾,阑尾残端黏膜用超声刀烧灼。参照组:阑尾根部处用1-0MERSILK线结扎,在距离阑尾基底部8~10mm的盲肠壁用强生3-0VICRYL线做浆肌层荷包缝合,再将阑尾残端推入荷包内,丝线结扎完整包埋阑尾残端。术毕均负压抽净腹腔CO2。
1.3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从患者入住病房至术后患者进食正常,无不适情况,由主管医生同意出院时间)、手术时间(腹壁三孔法建立至术毕拔除Trocar的时间)、手术总费用(在手术室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腹部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即用一张印有0~100mm长的纸张,0为无腹痛,1~39mm为轻度腹痛,能入睡,40~69mm为中度腹痛,入睡浅,70~100mm为重度腹痛,无法入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各有2例患者放置盆腔引流管,2d后无液体流出即予拔除,无再次住院病例。研究组局限性腹膜炎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8%。参照组局限性腹膜炎1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1例,阑尾残株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保守治愈出院。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手术总费用少于参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h腹痛VAS评分、48h腹痛VAS评分及电话随访2周腹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2。
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x±s)
表2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在2015年的欧洲内镜外科协会(EAES)会议上,LA被作为急性阑尾炎手术的黄金标准[1]。Quah等[2]通过对MEDLINE、EMBASE、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的3个随机对照试验和30个病例对照研究共6428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认为LA是急性阑尾炎最好的手术方式。国内对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也已多次被认证是安全有效的[3]。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LA具有切口隐蔽,伤口感染率较低,术后腹部疼痛较少,冲洗彻底,能减少术后肠粘连等特点[4-7]。尽管有这些优点,但也有研究认为LA后腹腔内脓肿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8],至于是否与阑尾残端的处理方式有关还值得商榷。
目前对于LA中阑尾残端的处理方法较多,包括荷包包埋、根部单纯丝线结扎、Hem-o-lok结扎锁夹闭、钛夹夹闭、Endoloop圈套、切割吻合器等。Delibegovic'等[9]报道过一组随机试验,认为应用切割吻合器及Hem-o-lok结扎锁处理阑尾残端时间最短,但切割吻合器价格昂贵,且需要12mm的戳孔,限制了广泛使用,Hem-o-lok可作为结扎阑尾根部的最佳办法。Endoloop圈套如果太紧或太松均有可能会滑落[10]。传统阑尾残端荷包包埋,但腔镜下操作较困难,特别是收线结扎时,残端容易弹出荷包,对于未经系统培训的低年级外科医生来说,做荷包包埋较困难,操作不好反而容易出现器官损伤。
Hem-o-lok结扎锁含有一体化防滑齿,可防止滑动,且夹闭时是远端闭合,减少了“推出”组织的效果,再加上本研究先用丝线结扎,再上结扎锁,可先缩小肿胀阑尾直径,避免了当阑尾残端水肿消退,结节锁滑脱的风险。在遇到阑尾根部坏疽、穿孔等复杂阑尾炎时,不能勉强上结扎锁,以免残端组织夹闭不全,增加肠瘘风险,可用3-0VICRYL线全层间断缝合,也有国外学者建议应用切割吻合器处理[11-12]。阑尾残端黏膜需用超声刀或电刀烧灼,以达到浆膜化。Hem-o-lok结扎锁各型号的结扎范围L为5~13mm,XL为7~16mm,在选择时尽量一次夹闭到位,避免组织损伤或夹闭不全。由于生产厂家缺乏更大型号的Hem-o-lok,由此对于阑尾根部肿大>16mm无法用Hem-o-lok夹闭。本研究组最大阑尾直径约16mm,能完全夹闭。
Hem-o-lok在结扎胆囊管、输尿管和结扎血管手术中已有较高安全性,并不会产生组织排斥反应。本研究中研究组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后腹痛方面两组也无差异。研究组的手术费用少于参照组,这是因为虽然一个Hem-o-lok(170.00元)较一条VICRYL线(65.00元)偏贵,但参照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所用麻醉费用、麻醉药物费用明显增多,导致手术总费用较高。综上,Hem-o-lok结扎夹夹闭阑尾残端经济实惠,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3]周长贵.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成人急性阑尾炎的Meta分析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9):136-137.
[5]洪益平,盛加成,黄坚,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6例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8,23(6):1088-1089.
[6]姜笑明,黄文海,俞建平.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2):221-226.
姚志勲,陈伟文,姚少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80-1981.
分享: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ofgastrointestinalmotility,DGIM)是由于胃肠运动紊乱造成的以呃逆、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受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2025-04-26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电子内镜检查的应用愈加广泛,逐渐成为判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为医师的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比于传统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主要是借助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检查,其不仅准确度相对较高且操作时间相对更短,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2025-04-01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任何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目前该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之一。 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CKD 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并在全球各种死亡原因中,其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2025-03-28结直肠腺 瘤 (colorectaladenomas,CRA)是 指在结直肠肠腔内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主要癌前病变。50 岁 人 群 的 腺 瘤 检 出 率 为 25% ~30%。.内镜下治疗已成为 CRA 的首选治疗手段,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 CRA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9%。
2025-03-26腹腔镜胃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手术方式。然而,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气腹技术,通过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CO2)以形成操作空间,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其中,肺顺应性和肠黏膜状态作为评估手术影响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2]。
2025-02-26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FD 的发病机制复杂,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导致 FD 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Hp)能够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干扰胃肠激素的正常分泌。
2025-01-25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烧灼等,病程长短不一,症状可反复发作,该疾病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有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心理疗法等方式,其中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作为西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其属于一种选择性 5- 羟色胺 4 受体激动剂。
2025-01-25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向胃腔内突出隆起的局限性良性病变,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胃部息肉扩大,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存在向其肿瘤转化的风险。外科手术一直是胃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多数老年胃息肉患者会在息肉较小时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1]。
2025-01-09胃肠道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免疫器官;被认为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始动器官,是MODS发生发展的枢纽,危重症患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gastro intestinal dysfunction, GID)者高达62%[2]。GID的发生主要与胃肠道动力、机械屏障和免疫功能受损及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2025-01-07胃肠镜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规的诊疗方法,往往会引起大多数患者产生恶心、咳嗽、紧张和焦虑等不适感。麻醉镇静下的内镜检查不仅可以减轻患者上述不良反应,也可为内镜检查医生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检查环境[1]。丙泊酚因起效快、苏醒迅速且无明显药物蓄积,被广泛用于门诊小手术和各种检查[2]。
2024-12-16人气:16686
人气:15584
人气:14864
人气:14039
人气:1283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248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0274
国内刊号:44-1530/R
邮发代号:46-185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