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GIM)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该病疗效明确。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阳离子通道(HCN)作为参与神经信号传导与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通道,对胃肠动力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肠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ENS-ICC-SMC)功能网络是胃肠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胃肠动力调节的关键环节。但HCN通道是否是针刺调整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的相关途径,目前研究证据尚有不足。因此,本文以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为靶点,从HCN通道入手,探讨针刺调节胃肠道动力的可能机制,发现HCN作为一类参与细胞兴奋性、节律性、神经信号转导的重要离子通道,在胃肠道中广泛表达,且能够通过影响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调节ENS、ICC、SMC的功能,对ENS-ICC-SMC功能网络有影响。目前研究可以证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HCN通道表达水平及功能,影响ENS-ICC-SMC功能网络中的单一环节,但主要集中在ICC相关部分上,对ENS、SMC及整个功能网络部分的相关内容研究尚有不足。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ofgastrointestinalmotility,DGIM)是由于胃肠运动紊乱造成的以呃逆、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1]。受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1-2]。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主要使用促动力药、泻药、神经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存在耐药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3-4]。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独特优势[5-7],针刺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网络、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l,SMC)、脑肠轴、肠道微生态等环节[1,8],调节胃肠动力。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yclicnucleotide-gatedionchannels,HCN)作为一类节律性的起始通道,被发现广泛分布于胃肠道,通过参与神经信号的转导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调节胃肠动力[9-10]。肠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entericnervoussystem-ICC-SMC,ENS-ICC-SMC)功能网络是胃肠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胃肠动力调节的关键环节[11-13]。本文以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为靶点,从HCN通道入手,探讨针刺治疗DGIM的可能机制,为今后针刺治疗DGIM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1、ENS-ICC-SMC功能网络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
ENS-ICC-SMC功能网络是由肠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通过突触样连接及缝隙连接构成的复杂功能网络。ENS是独立于胃肠道中的神经系统,可通过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胃肠运动的调控;ICC作为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具有信息整合、产生并传导慢波电位的作用;SMC是胃肠运动的效应器,分布大量受体,通过接受ICC传递的信号起到收缩或舒张功能。电镜观察发现,ICC胞体突起与ENS中的神经末梢相距仅20nm,形成突触样连接[14-17];结肠平滑肌细胞与ICC通过缝隙连接紧密相连。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超微结构、信号传导通路均遭到破坏[11-13,16,18]。
2、HCN介导ENS-ICC-SMC功能网络调节胃肠动力
HCN是一类钠、钾、钙离子混合形成的离子通道,具有维持细胞节律性、调节神经元膜电位及突触可塑性、参与神经信号转导、维持神经网络完整性等作用,是各种细胞信号的核心靶点[19-20]。研究发现,HCN在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分布广泛,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21]。研究表明,HCN与ENS-ICC-SMC功能网络关系密切,在胃肠道ENS、ICC、SMC中均存在共表达[22-23]。HCN可能通过影响ECS-ICC-SMC功能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功能,调节胃肠动力。
2.1HCN能影响肠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功能HCN能够影响肠神经元(entericglialcells,EGCs)的结构与功能、肠神经元兴奋性及神经递质的释放维持ENS网络结构与功能,修复ICC与ENS之间的连接,从而恢复ENS-ICC-SMC整体网络结构及功能。ENS中的肠神经元细胞具有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清除有害物质及受损细胞器等作用,其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紊乱是影响胃肠动力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24]。肠神经元可通过分泌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影响胃肠道运动。PGP9.5作为判断EGCs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与EGCs形态结构的维持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研究发现,HCN与PGP9.5存在共表达,且呈串珠样分布于胃肠黏膜神经末梢,对EGCs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起着重要支撑作用[25]。同时,HCN阳性产物与胆碱能神经元共表达,具有胆碱能特性,且位于轴突终末,与乙酰胆碱的释放密切相关。HCN在胃肠道黏膜与P物质(substance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这三种神经递质共表达[25-26];在给予HCN受体激动剂后,大鼠体内SP含量明显上升,VIP含量明显下降;同理,在给予HCN受体拮抗剂后,大鼠体内SP含量明显下降,VIP含量明显上升[27-28]。
2.2HCN参与调控Cajal间质细胞起搏功能
ICC广泛分布于胃肠道中,作为ENS和SMC之间的信号中转站,其形态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HCN广泛表达于胃肠道ICC上,对其数量、超微结构及电生理活动存在重要影响[29-30]。HCN可能是介导结肠肌间Cajal间质细胞自律性的通道[31-32],抑制ICC增殖或者阻断HCN通道可能导致结肠机械感觉形成障碍[33-34]。研究发现,在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中,HCN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导致ICC出现严重损伤无法产生慢波电位,神经信号传导受到抑制,诱发胃肠动力障碍[35-37]。因此,HCN能通过影响ICC数量、形态结构,调控其起搏功能,从而调节ENS-ICC-SMC功能网络。
2.3HCN参与平滑肌细胞生理功能的维持
SMC是胃肠运动的最终效应器,HCN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功能部分通过影响肠道平滑肌细胞实现。研究发现,HCN在胃肠道SMC上存在表达,且其水平的高低可能与胃肠运动障碍密切相关[23]。最新研究表明,HCN在肠梗阻动物模型中SMC上的表达明显降低;予以HCN抑制剂后,大鼠肠道收缩活动明显降低[22]。
3、HCN介导ENS-ICC-SMC功能网络可能是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机制
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调控HCN表达水平治疗多种疾病[38-42]。大量临床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是治疗DGIM有效的方法之一。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已证实,电针可以通过修复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ENS-ICC-SMC功能网络超微结构,改善其肠道传输功能[13]。针刺还可以减轻ENS、ICC超微结构及SMC形态结构的破坏,恢复ENS-ICC之间的信号传导通路及ICC-SMC之间的缝隙连接,维持ENS-ICC-SMC功能网络的完整[18]。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针刺可能通过活化HCN通道,产生Ih电流,提高肠神经元兴奋性、激发ICC产生动作电位,并通过缝隙连接将上述信号传导至SMC,从而引起平滑肌收缩,恢复胃肠动力。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3.1 针刺介导HCN通道影响肠神经系统形态结构及功能
研究发现,HCN与胃肠道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均存在共表达,与其神经功能多样性、特异性相关[43];另一方面,HCN可启动肠神经元节律性放电,提高胃肠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电活动,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44-45]。此外,FUJII等[46]研究发现,HCN共表达于ENS神经末梢轴突处,其被激活后可促进乙酰胆碱、P物质的释放,与相应受体相结合,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影响胃肠动力。针刺被证实可通过修复胃肠道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结构、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从而恢复ENS正常生理功能[47-49]。因此,针刺可能通过激活HCN通道,产生Ih电流,提高神经元兴奋性、改善黏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功能特性及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从而修复ENS网络结构、恢复ENS网络正常功能,进而恢复胃肠动力。
3.2 针刺介导HCN通道调控Cajal间质细胞起搏功能
研究发现,HCN通道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种内向的Ih电流,引起细胞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钙离子通道开放的阈值,从而使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介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29]。Ca2+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被发现与ICC细胞起搏电流的形成密切相关[50-51];而针刺可通过介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调节ICC起搏,维持ICC的正常功能[50,52-5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可以提高胃肠ICC内钙离子浓度,激发ICC产生并传导慢波电位至SMC,从而提高胃肠动力[54]。因此,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针刺可能通过激活细胞上HCN通道产生Ih电流,恢复ICC网络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进而调节ENS-ICC-SMC功能网络。
3.3 针刺介导HCN通道影响平滑肌细胞
研究发现,针刺功能性便秘小鼠后,其SMC胞质均匀、细胞器数量增多、结肠黏膜完整性恢复,提示针刺可以修复ICC-SMC之间的缝隙连接、减少SMC凋亡、恢复结肠SMC结构、上调α-肌动蛋白的表达,促进平滑肌收缩,从而恢复胃肠动力[55]。研究表明,针刺还可以恢复胃窦部SMC基本结构,促进胃窦收缩,调节胃肠动力[56]。但是,目前关于针刺通过HCN调节SMC的相关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
4、小结
综上,胃肠道动力障碍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针刺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其廉效便验,具备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目前关于针刺治疗DGIM的效应机制主要集中在ENS、ICC、胃肠激素、肠道微生态、脑肠轴等方面,但现有研究多从单一机制、直接效应入手,针对ENS-ICC-SMC功能网络这一核心环节及其相关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HCN作为一类参与细胞兴奋性、节律性、神经信号转导的重要离子通道,在胃肠道中广泛表达,且能够通过影响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调节ENS、ICC、SMC的功能,对ENS-ICC-SMC功能网络有影响。目前研究可以证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HCN通道表达水平及功能,影响ENS-ICC-SMC功能网络中的单一环节,但主要集中在ICC相关部分上,对ENS、SMC及整个功能网络部分的相关内容研究尚有不足,需要深入挖掘针刺介导HCN通道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具体效应机制。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检测HCN通道活性及细胞动作电位,因此,未来可以通过该技术,就针刺介导HCN通道对功能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针刺治疗胃肠道疾病及其他领域疾病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
参考文献:
[1]田岩,刘岚,郭建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J].中国综合临床,2023,39(3):196-201.
[7]李华岳,马昕宇.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115-117.
[11]骆雄飞,赵娜,刘斯文,等.腹部推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家兔ENS-ICC-SMC结构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6):777-780,811.
[12]郭璇,刘芸,王小娟,等.舒胃汤对FD大鼠小肠深部ENS-ICC-SMC网络结构损伤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2019年卷.济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9:180-182.
[13]文钱.电针大肠俞募穴对STC大鼠胃肠传输功能及ENS-ICC-SMC网络形态学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18-26.
[14]梁国刚,李毅,齐清会.大鼠小肠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网络的超微结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5-8.
[18]彭洪皓.脾气虚证大鼠小肠肠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网络损伤和针刺足三里、天枢穴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7:26-33.
[20]王娟.起搏电流及HCN通道在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及伊伐布雷定对心房颤动的干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15-19.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37459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30530);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3CX44);
文章来源:李雨宜,杨钰涛,柳熠玲,等.针刺介导HCN通道调节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的机制探析[J].中医药信息,2025,42(04):29-33.
分享: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TCF)是骨科常见病,主要发于60岁以上人群,手术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案,疗效显著[1]。由于老年患者存在脏腑功能减弱、基础疾病较多以及新陈代谢慢等特殊情况,加之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影响及TCF术后需卧床时间长等因素,增加便秘、胃肠道功能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及心理健康[2-3]。
2025-05-08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ofgastrointestinalmotility,DGIM)是由于胃肠运动紊乱造成的以呃逆、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受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2025-04-26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电子内镜检查的应用愈加广泛,逐渐成为判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为医师的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比于传统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主要是借助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检查,其不仅准确度相对较高且操作时间相对更短,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2025-04-01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任何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目前该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之一。 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CKD 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并在全球各种死亡原因中,其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2025-03-28结直肠腺 瘤 (colorectaladenomas,CRA)是 指在结直肠肠腔内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主要癌前病变。50 岁 人 群 的 腺 瘤 检 出 率 为 25% ~30%。.内镜下治疗已成为 CRA 的首选治疗手段,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 CRA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9%。
2025-03-26腹腔镜胃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手术方式。然而,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气腹技术,通过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CO2)以形成操作空间,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其中,肺顺应性和肠黏膜状态作为评估手术影响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2]。
2025-02-26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FD 的发病机制复杂,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导致 FD 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Hp)能够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干扰胃肠激素的正常分泌。
2025-01-25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烧灼等,病程长短不一,症状可反复发作,该疾病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有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心理疗法等方式,其中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作为西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其属于一种选择性 5- 羟色胺 4 受体激动剂。
2025-01-25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向胃腔内突出隆起的局限性良性病变,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胃部息肉扩大,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存在向其肿瘤转化的风险。外科手术一直是胃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多数老年胃息肉患者会在息肉较小时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1]。
2025-01-09胃肠道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免疫器官;被认为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始动器官,是MODS发生发展的枢纽,危重症患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gastro intestinal dysfunction, GID)者高达62%[2]。GID的发生主要与胃肠道动力、机械屏障和免疫功能受损及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2025-01-07人气:13077
人气:12998
人气:11176
人气:11061
人气:1080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期刊人气:5923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9203
国内刊号:11-3070/R
邮发代号:80-585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2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69
影响因子:0.345
影响因子:0.3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