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编辑创建学术出版生产线的对策探究

  2021-01-07    14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编辑在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中,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从出版规律中探索、挖掘、总结出一条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生产线,对提升编辑个人的综合能力乃至整个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条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产线就是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本文通过确定选题方向、作者队伍建设、基金的作用这三个关键策略点及学术出版生产线对编辑工作的启发和意义,探讨专业的科技类出版社的编辑如何通过创建学术出版生产线的磨炼,成为懂策划、懂专业、懂出版、懂经营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 关键词:
  • 出版工作
  • 学术出版生产线
  • 核心竞争力
  •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编辑创建和打造一条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生产线就是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


二、学术出版的意义、现状及困难


知识的总结和传承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学术著作是最好的展现形式。学术出版工作承载着积累科研成果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能够实现从广度上对人民群众的辐射和在深度上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归纳和继承及后续创新的启发。学术出版的品质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底蕴和科技实力。

在全球科技出版行业产业转型和创新求变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出版产业逐步转企、改制,虽然学术出版其专业性和理论性强,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低盈利能力是不可忽略的现实情况,很难能够作为一个盈利事业来生存和发展。学术著作普遍存在印数少、受众窄、销量有限、退货率高和利润率低的状况,大部分学术著作只能依靠补贴才能出版,因而也是出版效率最低的板块,是每个学术编辑在工作中难以逾越的困境。按照出版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如何突破瓶颈,就显得现实和迫切。


三、创建生产线的重要性和具体策略


作为科技类出版社的编辑要具备生产线的建设意识,提前布局,做好个人长期、中期、近期规划的图书产品线建设,建立选题资源库及作者资源库,在生产线的建设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去进行精品力作的挖掘与出版,将零散的图书产品成系列地推向市场。加强对学术图书市场的深度开发,努力提高单品种图书的销量。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生产线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科技类出版社应挖掘学术资源,整合学术力量,培养学术新人,传播学术成果,围绕自身的职责、定位,依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长期的专业坚守和资源积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稳步推进,从而打造一条有点、有面、有深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生产线,占据本行业的市场。

通过国内原创、引进版权等多种手段,走出去、引进来相辅相成。将图书产品聚焦于一个具有消费者扩展性、忠实度高的正面上,使整个出版生产线更加完整,丰富体系,形成独特的专业优势。

策略一:选题方向的重要性(生产线定位和方向的重要性)

学术编辑在开拓创新出版新资源时,定位要清晰,按照一次做透一小块的原则,在一个细分的专业领域里做深、做精、做透该学科的细分市场。学术类生产线要避免大而全,要小有实力,小有特色,小而不可替代,重在每一个品种都要做得精细。走专精特优道路,在专业领域树立品牌效应。

在确定生产线方向的前期调研和策划中,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为依据,才能够着眼长远的发展战略,做好规划。编辑要广泛地搜集,科学分析各种信息,经年累月的调研和走访,看各类销售数据,去各类图书销售场踩点,获取社会关注热点等信息,反复研读国家的各类相关政策和要求,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听取综合专家和作者意见,从发行人员和营销编辑处获取建议。编辑要有准确、及时的选题组织能力,发现学术热点和学科突破点,要牢牢抓住,顺势而为。通过点滴的知识积累,最后可能还需要一个契机,一点运气,才能够选好一个方向。

培育和打造生产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生产线的方向确定,应侧重从国内原创、国际前沿、学术价值、专业性来考虑。重点围绕研究水平居国际或国内前沿,学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技术应用、科学普及等工作服务的选题。从系统性、实用性角度出发,聚焦中文原创著作,适当引进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精品,形成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该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出版生产线。一条生产线的建立可以打造一个出版品牌,一个品牌又可以提升一个出版社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实现文化传播,最终获得读者的认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将随之而来,一个优质的循环体系就可以构建。

策略二:合适的作者

出版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是规模、产品质量、服务,但归根结底就是对作者资源的争夺。科技出版市场具有明显的小众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其作者群与读者群高度重合,所以作者资源的获取、保持与开发应提升到战略层次来考虑。

高水平的作者团队是学术出版强有力的保证。科技类出版社通过多年经营,有一定的作者资源积累。科技类出版社的学术编辑在组建作者队伍的时候,注意老专家、中层骨干、青年学者结合,各个级别的研究人员形成多层次的团队和金字塔形的梯度。编辑要积极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各研究所、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编辑瞄准一流的科研团队,寻找一流作者,主动邀请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加入生产线的内容建设工作。通过一条学术出版生产线建设,全面聚合领域内的院士、973项目负责人、863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重点学科带头人、行业内各研究所所长、该方向的研究室主任、一线科研工作者,为生产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术编辑应关注学术新人,特别是年轻的作者,在迈向学术高峰的过程中,发现的成果是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性,其探索是有益的,以现阶段科学知识结构还无法判断其学术价值的,有可能是潜在的学术热点,应该多加扶持其作品,争取出版具有学科探索意义、科技创新价值的作品。

策略三:争取申报各类出版基金的支持

科技出版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细分比较明显,不同专业的读者甚至同一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往往差异很大,这就造成了受众面过窄的局面,学术出版物难以达到盈亏平衡点。要让学术出版能够在市场化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政府到社会,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就极为关键。各类出版基金会引导出版社把钱花在刀刃上,并带动出版社自有资金和其他配套资金,形成“各类出版基金投入—带动更多资金投入—具有品牌效应的生产线的图书产品群落—形成新的资金积累”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体生产线的经济效率。

(1)对该生产线中的选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在高原上凸显高峰,实现差异化发展,重点选取学术价值重大的作品作为标杆和引领,全力争取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经费支持,尽全力推动优秀科技著作的出版工作,提高生产线的品牌影响力,对生产线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术图书的“长尾”效应,构建其品牌空间,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生产线的图书产品群落。挖掘其后续出版潜力。选取能够代表我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专著作为“走出去”的突破口,推动多语种的图书进行输出,重点申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等基金项目,力争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优秀的、原创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学科前沿的新成就。

(3)对于学术视野开阔、观点原创、写作语言流畅的作者,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应争取主导地位,深入参与内容的生产过程,重点关注该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其前沿的学术专著出版后,引导和建议作者适当地降低其著作的科学难度,扩大学术普及程度,进行后续图书产品的开发,申报各省市的“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出版一些深入浅出的学术普及读物,让其学术价值充分发挥。

(4)多维度地打造学术出版新增长板块。注重以多种方式运用生产要素进行图书产品创造,力求单项目的利润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图书品种扩张的总收益。按照出版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多层次的版本配套出版,如精装版、简体版、农家书屋、针对行业具体对象定制的各类版本。

(5)后期还要优先考虑参与国家和行业相关奖项评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图书评奖活动。着力推荐申报“全民阅读好书推荐书目”等活动。

通过各类基金的支持,既能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带动衍生图书的进一步生产。能破解学术著作受众小、发行量有限的困局,有效的弥补经济效益的不足,从而获得生产线的盈利和发展空间。同时,获得国际、国家、社会层面的认可,能够坚定出版社对该生产线的继续建设的信心,有效地激励作者和编辑。还可以仔细揣摩这些基金的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指导和推进。对我国学术著作出版,尤其是科技领域学术著作的出版有重要的意义。


四、根据策略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的生产线创建过程


海洋出版社依托自身行业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生态文明这个中心工作,策划出版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丛书”。

(一)选题确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活动中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层层递进的纲领性文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进展快速、实用性强的交叉性学科,而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积累还非常薄弱,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艰难探索,该学科相关图书较少。迫切需要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专业深度和广度的著述作为参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产线的方向,全方位打造,反映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长期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作者队伍

该生产线聚集了我国海洋生态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包括多位院士、海洋生态领域的专家、海洋各研究所所长、生态研究室主任、一线科研工作者。

(三)争取多项支持

该生产线的图书产品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丛书的第一辑2016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17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8年其第一辑入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2020年4月,选取其中部分图书申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20年整套丛书的品种数达到百种。

出版社将不断深度挖掘,使该生产线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形成具有“海洋生态文明”品牌效应的图书产品群落,使之形成自我维持、独立增长的能力。目前整个生产线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一个合格生产线的要求。


五、学术出版生产线对编辑工作的启发和意义


编辑对全方位的打造高质量学术出版生产线的水准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能够承担贯彻整个生产线的前期策划、中期实施、后期维护的组织、监督、协调、评估、引领等各项工作,确保生产线工作的有序推进。成为整个生产线的灵魂和核心,整合出版社内外资源,充分利用本社的作者队伍和内容资源,能够潜心铸造学术精品的出版价值观。为作者的学术作品做好增值服务。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再开发,探索有生命力的出版盈利模式。

(一)编辑工作的特点

编辑工作,入门容易,提升很难,是漫长且无止境的学习过程。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信誉,才能令作者信服地从事学术图书的生产、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学术出版的编辑,需要具备安贫乐道的精神,厚积薄发的能力,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强大定力。

(二)编辑支撑生产线,生产线培养编辑

编辑从策划单品种转为策划图书项目,由策划项目转为策划生产线相结合。这种模式可以有效且充分地激励编辑,其潜力则可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编辑对单本书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审稿能力的培养。

编辑在组建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中,主要是衡量与作者沟通、策划选题、全面协调统筹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经过这种工作模式历练的编辑,会获得多元的知识和技术,对出版行业的整体运作更有经验,从而有机会成长为出版专业的全面人才。

编辑要有与作者沟通的能力。对前沿科技了解,对行业动态清晰,能够与科研工作者对话,与作者反复的交流,加强联系,无形中提升编辑思维。用自己的学术积累、专业知识获得认可,将这条生产线上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愿意交付自己的书稿,协调多个作者交稿进度,统一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把控全局。同时,编辑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凭借其对行业的了解和对出版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新趋势、新进展、新热点,能够发现具有潜力的专家学者,使自己的作者队伍结构合理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编辑要有准确、及时的选题组织能力。逐步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国家政策、行业关注、出版规范、新兴技术等,应用到生产实践工作中。还有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对丛书要考虑其框架完整性、系统性的问题,是否能够涵盖该研究领域。在申报项目、基金支持时,通过调研、座谈、综合专家和作者意见,起草和修改有关书面材料等,既锻炼了详尽的策划方案和撰写申报材料的能力,又能提升个人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和文字编辑加工本领。

同时,编辑通过全面统筹协调,对出版社内部的总编室、出版部、财务部、发行部、宣传推广等多个部门进行接触、了解和学习,更加关心生产线的盈利、发货、参展、评奖等,快速提升编辑的全流程管理能力、配合相关部门的协作水准。


六、结语


创建一条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生产线不易,需要长期的耕耘、沉淀、呵护。编辑需要精准把握自身的职责定位,有效整合多种资源,主动介入生产线的前端,成为专家型的编辑,体现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编辑从前期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者队伍建设、审稿能力、协调能力、运作相关的衍生产品,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作为编辑既要有勇气来开拓,也要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决心,生产线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或迷茫,要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信心,要因势利导,及时修整方向,不断查缺补漏,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使生产线日趋完善。尽可能地推动学术作品中有价值的文化含量,努力提升科学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效率。

一条好的,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线,必然能够锻炼出一个优秀的编辑团队。反之一支头脑活跃、执行力强的编辑队伍,也能不断催生积聚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常用常新,不断地迸发出其新的生命力。从而现实“助力科技突破,催生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能够达到“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琚颖.近十年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数据分析[J].出版广角,2018(6).

[2]肖宏,等.中国学术出版影响力分析[J].出版人,2019(1).

[3]张炜,刘东凤.构建重点学术著作出版体系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4(2).

[4]申永刚.项目进度管理在国内图书出版业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7.

[5]谢曙光.学术出版研究:中国学术图书质量与学术出版能力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苏勤.编辑创建学术出版生产线的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1,4(01):75-7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出版参考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

期刊人气:84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6-5784

国内刊号:11-1743/G2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