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一流出版学科加快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探索

  2023-07-27    4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建设一流出版学科,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助推全民阅读以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高校亟须把出版学科纳入一流学科体系建设,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探索出版学科转型之路,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做适当的政策性扶持,共同助推一流出版学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 关键词:
  • 一流学科
  • 出版学科
  • 自主知识体系
  • 走出去
  • 高质量发展
  • 加入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打造一流的出版学科,助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和出版研究人员的重要议题。

新时代赋予出版新使命。作为出版业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出版学,在学科专业发展中必须发挥行业主体性作用,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出版学科应该为行业发展、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以及出版业的数字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出版学科还应该拓展学科的边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出版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出版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创新要素中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出版学科要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文化走出去、助推全民阅读以提升国民素养等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出版学科建设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


一、一流出版学科建设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一流出版学科建设应时而生,“小学科”要担负起“大使命”,积极服务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一流出版学科要突破单一的专业性应用学科的藩篱,全方位融入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助推全民阅读等重大战略需求中去。一流出版学科建设应扎根中华大地,促进中外优秀文化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学科研究的力量。

(一)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出版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但是,传统出版的人才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出版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知识型的单一人才培养体系要向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更好地对接出版行业人才需求。

我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主要依靠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教育规模,以量取胜,内容产品有“高原”缺“高峰”。新时代出版业要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内涵型的转变,核心要素是培养一流的出版人才,培养一流的编辑、发行、营销等各个出版环节中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编辑的职业定位多被描述为“为人作嫁”,这是一种长期被广泛接受且广为流传的比喻。而新时代要培养的编辑人才,要敢于、善于、勇于突破这种被动的身份标签,主动在内容创新、资源整合、渠道开拓、策划营销上下功夫,实现知识资源的二次开发,拓展内容产品边界,提升出版产品的附加值,让主动策划意识主导编辑日常工作。

当下的出版呈现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智能出版等多种出版形式,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出版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涅槃重生、持续发展;出版业如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实现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的转变;出版人才如何从单一被动型向多元创新型迭代等。这些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话题,也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一流出版学科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系统阐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原则方向、目标任务和现实要求,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教育界、学术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同时也需要出版界的助力、推动和支持。

出版作为一个学科设立,列入现代人的知识谱系虽然比较晚,但出版作为一种文明传承、文化传播的介质、载体,可谓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璀璨的文明之光,一直照耀古今,历千年而不衰,经变革而弥新,这不能不归功于出版所成就的万世“勋业”,使得中华文明文脉赓续、薪火相传。

伟大的时代一定会产生伟大的理论,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都需要强大的学科支撑为其赋能。出版学科可以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架构,成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四梁八柱”。通过建设一流出版学科,可以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内涵,创新“以我为主”的原创性知识结构,聚焦关乎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论话题,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理论瓶颈,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卓有成效的方案路径。

(三)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为了加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立足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用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阐释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1

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国之路需要经济和文化并行不悖,没有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无法让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知中国。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全球方案,在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社交媒体、数字互联等领域展开国际化、高水准的营销宣传。由此,尤其需要从出版学科的建设上探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打开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例如,我们可以以媒介传播、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从各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不同的场景体验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出版学科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接受度、价值判断力和审美感知力,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阅读接受心理;通过出版业的典型个案分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典型带动全局,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四)助推全民阅读以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

提升国民素养需要通过全民阅读来实现。近年来,随着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书店书吧、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完善,较快地拓展了公共阅读空间,为全民阅读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引领和促进了社会的读书风气,社会读书氛围日渐浓厚2,国民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

出版学科建设可以为全民阅读提供路径指南。出版学科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实地调查、抽样分析、行业反馈等,全面系统科学地分析国家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的综合效能,政策红利释放对全民阅读的影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区域的受众阅读心理,全民阅读对促进出版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国民素养提升指数等。将加强出版学科建设与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有效联结,发挥“同频共振,协同合作”的作用,以形成“阅读共同体”为旨归,继承和发扬我国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


二、一流出版学科的建设路径探索


一流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必须致力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这是出版与其他学科的同质性。差异性则表现为:作为一门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学科,出版学科还需要根据学科特色,建构出具有独特学科属性的自主知识体系。出版学科的建设应该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自我言说,避免空泛的“宏大叙事”,扎扎实实地做好出版实践的分析研究。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通才”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当“杂家”又当“专家”;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出色的实践能力,成为出版业的高素质人才。

(一)把出版学科纳入高校一流学科体系建设

2022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依据国家需求分类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淡化身份色彩,强特色、创一流。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自主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即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置建设学科、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设置、调整建设学科的权限;区域特征突出的建设高校,支持面向区域重大需求强化学科建设。基于这样的学科发展趋势,2022年7月,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VIP召开,五所高校新设的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集中亮相,将以共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建强出版学科,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中宣部、教育部和有关高校、出版界,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出版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新路径,确定以共建方式建强出版学科,使得出版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出版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3。出版学科要抓住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机遇,积极探索路径、寻求解决方案,做好理论、实践、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尽快将出版学科纳入高校一流学科体系建设中,实现出版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二)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不仅具有共性,也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必须关注出版学科建设的政治意义、文化特征和普惠原则。政治意义强调的是出版学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学科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重大发展战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文化特征是指出版学科必须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时代的新路径;普惠原则是指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要为广大读者服务,通过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顶层设计等,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以及优质的出版服务。

目前国内高校设立的出版学科,因学科历史、师资力量、人才队伍存在差异,学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知名学府的出版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水平已达一流,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出版学科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还面临优秀师资短缺、招生形势严峻、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等问题。面对出版学科历史相对短暂、学科相对“小众”、大众接受度和学界认可度不高等不利因素,我们更要在学科特色上下功夫,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在探索中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加强出版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凝聚人才力量,才有可能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出版学科体系,强化出版教育的知识引领,培养出体现学科创新气质、彰显学科实践活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4

(三)探索出版学科转型之路,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出版学科建设应从应用学科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功能学科转型,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跨界融合转型,由边缘性学科向主流学科转变;人才培养方向则需要从专业型转向综合型、复合型。通过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将出版学科建设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

出版学科建设依赖于具体的出版活动,也就是说,出版实践为出版学科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出版业带来全新的技术革命,对出版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电子书、融媒产品的研发出版成为常态。出版学科要积极应对科技的挑战,加大对智能出版、融合出版的研究力度。目前,一些高校出版专业尚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出版学科亟待从边缘性走向主体性,实现向主流学科的转变。高校要把出版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畴,通过各种共建方式挺拔学科主业,扩大专业的社会接受度和行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学生进入出版专业学习。在人才培养上,提倡“宽口径”、综合化的办学思路,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与出版行业接轨,担负起出版业责任。由此,让出版这个“小学科”转化为“大专业”,“小学科”承担起“大使命”。

(四)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性扶持

出版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不少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专业,但往往是挂靠于其他学科或是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所得到的政策性资源受限。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虽然为出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具体到落实上,还需要得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性扶持。比如,教育主管部门适当发布对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跨校联动、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针对性举措,创造出版学科良性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又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过设立出版学科的学术课题,包括重大、重点课题,以提高高校出版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鼓励高校与出版集团或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出版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出版学科面临时代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学科建设的漫漫征途上,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力提升学科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尽快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出版学科,为时代讴歌、为人民书写,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红旗文稿,2022(21).

[2]吴尚之.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努力建设书香社会.中国出版,2022(9).

[3]张建春.锚定目标汇聚合力共创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新局面.中国出版,2022(23).

[4]赵红勋.理念·思维·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路.中国编辑,2023(3).


文章来源:金鑫荣.加快建设一流出版学科的时代要求与实践探索[J].中国编辑,2023,No.163(07):56-6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编辑

期刊名称:中国编辑

期刊人气:168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主办单位: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1-9220

国内刊号:11-4795/G2

邮发代号:82-594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