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 (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 (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策略[1,2,3]。对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仍是标准治疗的一部分[4,5,6]。对于不适合或无条件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能够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改善生存情况[7,8,9]。获取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是顺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联合化疗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系统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但化疗过程中往往需经历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血小板输注等,严重时可能出现重症感染、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相比传统G-CSF,PEG-rhG-CSF临床应用更加方便、高效,单次给予PEG-rhG-CSF后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效果较多次给予传统G-CSF更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相关不良事件[10]。文献报道,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应用于ASCT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的动员[11,12],可有效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并感染发生事件,避免严重感染不良事件。Russell等[13]进行了一项评估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期研究,90名NHL患者接受异环磷酰胺联合卡铂和依托泊苷(ifosfamide,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CE)方案动员,随后随机纳入PEG-rhG-CSF 6 mg或12 mg组,或G-CSF组,结果显示PEG-rhG-CSF(6或12 mg)可有效动员NHL患者的外周血干细胞。Kroschinsky等[14]应用PEG-rhG-CSF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动员,结果显示80%的供者行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即可。因此,PEG-rhG-CSF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安全有效。在相关研究中,外周血CD34监测对干细胞采集时机判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仍存在因无法及时获取外周血CD34+细胞数以准确提供采集时机的情况。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6例在本中心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患者,其中,使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使用G-CSF动员的19例,拟探讨在无监测外周血CD34情况下,PEG-rhG-CSF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应用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
病例
回顾性分析2017 年8月至 2022 年1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6例,其中以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所有患者均为常规化疗后至少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PEG-rhG-CSF组2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54(15-64)岁。27例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4例、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s, BL)3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3例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PTCL) 1例,MM 12例,POEMS综合征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1例;所有患者动员前接受1(1-3)线化疗,均未曾接受过局部或全身放疗治疗。G-CSF组19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0(15-64)岁。19例患者包括DLBCL 9例和PTCL 1例,MM 5例,POEMS综合征2例;急性淋巴白血病(acute lymphoid leukemia, ALL)2例。所有患者动员前接受1(1-3)线化疗,均未曾接受过局部或全身放疗治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采用PEG-rhG-CSF或G-CSF联合化疗动员,PEG-rhG-CSF组于化疗结束后第24-48 h内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6 mg)1次/d; G-CSF组化疗结束后白细胞下降至4×109/L给予皮下注射G-CSF 10 μg/(kg·d),直至采集结束。两组患者均在化疗开始时监测血常规,白细胞下降时每日监测血常规,直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结束。化疗药物开始应用至采集开始为采集时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使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Auto-MNC干细胞分离程序。干细胞产物应用流式细胞分析的方法检测 CD34+细胞数值及MNC数量(由福建省肿瘤医院或金域检验公司完成检测)。采集目标值为MNC数≥5×108/kg且CD34+细胞数≥2×106/kg。CD34+细胞数>5×106/kg 定义为采集良好[15]。单次采集未达最低采集目标值或无法及时检测采集物CD34者需在第二天进行第二次采集以保证采集足量CD34+细胞数。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非连续性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动员化疗方案
应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比,PEG-rhG-CSF组及G-CSF组患者在年龄、既往治疗线数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差异;采用χ2检验对性别、疾病诊断、动员方案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组诊断亚型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构成比与动员方案选择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影响因素分析比较时二者对干细胞采集的总CD34+细胞数无明显影响(表1)。
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比较
PEG-rhG-CSF组患者均动员采集成功,G-CSF组患者有3例患者首次动员失败,其中2例患者行二次动员仍未能达满足最低CD34+细胞数(CD34+细胞数≥2×106/kg)要求,1例患者拒绝行二次动员。利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干细胞采集时机、采集产物MNC及CD34+细胞数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间在采集时机和MNC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在采集次数、CD34+细胞数和首日采集CD34+细胞数>2×106/kg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未监测外周血CD34+比例情况下PEG-rhG-CSF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可能影响因素分析
PEG-rhG-CSF组27例患者共采集42例次,性别和年龄对采集的CD34+细胞数无明显影响,在不同血型中,A型患者采集物CD34+细胞数最多。当外周血WBC≥10×109/L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时,可采集到CD34+细胞数为19.04(2.85-65.02)×106/kg, 较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获得的CD34+细胞数[6.22(0.81-34.86)]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三、讨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淋巴瘤和骨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5,16],对于不适合或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可有效提高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17]。从骨髓中动员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到外周血并成功采集足量的干细胞是实施ASCT的基础[18],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常用大剂量化疗联合G-CSF的方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G-CSF半衰期较短,动员化疗期间需每日注射,注射次数多,且动员化疗期间骨髓抑制血小板往往较低下,注射增加局部皮肤出血风险,而PEG-rhG-CSF动员化疗期间仅需注射一次,在骨髓抑制期可减少因注射升白针所致的皮肤出血,提升患者舒适度。
目前,国内外已有PEG-rhG-CSF在干细胞动员中的相关研究[12,19],表现出良好的动员效果。王婷等[20]回顾性分析76例PEG-rhG-CSF联合化疗用于骨髓瘤、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病例,结果表明PEG-rhG-CSF用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能够缩短采集时间、减少采集次数,提高采集效率。本研究27例患者于化疗后第24-48 h单次皮下注射6 mg的PEG-rhG-CSF,所有患者均成功动员并采集足量的CD34+细胞[11.44(1.33-65.02)×106/kg],与G-CSF组的CD34+细胞数4.95(0.30-24.02) ×106/k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组中约88.9%首日采集即可满足CD34+细胞数最低要求2×106/kg, 约77.4%患者首日采集CD34+细胞数大于5 ×106/kg, 与G-CSF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G-CSF组,PEG-rhG-CSF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无差别,但采集物CD34+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员期间外周血的CD34+细胞数监测能够准确指导临床干细胞采集时机[21],通过测定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计数可以预测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22]。但本单位无法每日及时监测外周血CD34+,因此,无法根据外周血CD34+细胞数来确定采集时机。根据外周血常规WBC监测情况,外周血WBC≥10×109 /L时所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明显高于WBC<10×109 /L时采集的干细胞数,故而,考虑可选取外周血WBC≥10×109 /L作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日以期单次获取足量的CD34+细胞,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干细胞采集次数及治疗费用。本文所收集病例数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无法及时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的治疗中心仍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合上述,与传统G-CSF相比,PEG-rhG-CSF减少患者注射次数,提高患者舒适度,采用PEG-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同样可获得足量的CD34+细胞,且单次采集足够量CD34+细胞数比例更高,本单位中位采集时机为化疗开始后d 14,在无法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情况下可考虑选取外周血WBC≥10×109 /L作为干细胞采集时机以期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
参考文献:
[11]邵珊,白海涛,王椿,等.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3):662-666.
[12]刘芳,何光翠,易海,等.PEG-rhG-CSF在71例allo-HSCT健康供者HSC动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1,29(3):951-956.
[20]王婷,冯茹,李江涛,等.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1):70-73.
基金资助: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J01710);
文章来源:陈清娇,郑晓强.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02):556-56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表现为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导致M蛋白增多、骨破坏和正常造血功能障碍。MM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包括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学异常等。
2024-12-02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B细胞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血液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量表达。MM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高居第2位,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5%-20%,占所有肿瘤的1%。
2024-12-02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病人群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仍未发现治疗该病的特效手段,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MM主要由浆细胞发生恶性增殖引起,导致正常骨髓被恶性肿瘤细胞增生浸润,患者会出现贫血、骨痛、高钙血症等症状。
2024-12-02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是成人和儿童接受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呕吐发生率约为60%,恶心发生率为70%~90%,频繁而剧烈的呕吐会引起食欲下降,影响进食量,从而导致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严重时造成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2024-11-27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famili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AML)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中的一个新类别[1],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表现为多个家庭成员在不同时间点发展出类似的白血病症状。由于其罕见性和遗传特征,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数据。
2024-11-27恶性血液病患者自身造血功能抑制并广泛浸润各个器官,造成贫血、出血等临床表现,同时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导致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机体内黏膜屏障被破坏、自身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极易发生感染[1]。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3]。
2024-10-18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常见的中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单克隆浆细胞的异常恶性增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准确评估患者预后并做出合理决策,是保证患者尽量获益的前提。由于浆细胞的恶性增殖破坏了造血功能以及血液系统的稳态,MM患者多合并明显免疫功能异常,免疫表型也成为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主要指标[2]。
2024-09-24本例患者第一次舌部病理误诊为舌息肉,肛周最初皮肤表现又误诊为尖锐湿疣,后期皮损应与黏液水肿性苔藓、类脂质蛋白沉积症及黄色瘤等鉴别,组织病理有助于诊断。本病的预后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关键[9]。本例患者以皮肤表现为主,皮肤又是较好的活检部位之一,故确诊较早。
2024-09-04MM通常始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onoe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MGUS),可经过无症状的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oldering myelomal, SMM)阶段进展而来,SMM在前5年比MGUS有更高的进展为MM的风险[2]。
2024-09-02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作为一种异质性的血液系统侵袭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异较大。目前维奈克拉(venetoclax, VEN)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已成为老年及不适合强化疗初治AM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1-2]。临床对AML的维持治疗仍在探索中,通常应用去甲基化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2024-09-02人气:18041
人气:14791
人气:14679
人气:13409
人气:125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人气:144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2806
国内刊号:42-1284/R
邮发代号:38-16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